学科分类
/ 12
232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讨论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极轨气象卫星遥感(RS)技术支持下,建立自治森林草原火灾辅助决策系统的若干问题,主要讨论了两者结合必要性、社会经济需求情况和系统的总体设计,也介绍了GIS中基础数据库的形成及内容、GIS与RS结合的方法,以及一些相关的辅助决策功能等。

  • 标签: 气象卫星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GIS RS 火情监测 森林草原火灾
  • 简介:根据当前国内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地质时期第四纪(距今250多万a)以来黄土高原演变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关系可归纳为:①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引起的中国大陆一系列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是黄土高原形成的决定性因素;②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隆起所引起的强西风气流把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带到今天的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黄土高原;③现代季风是更新世时期青藏高原上升到某个高度之后的产物,但随着青藏高原高度不断增长,它对湿润夏季风的屏障作用越来越强,黄土高原气候开始由温暖湿润向干冷和干旱化方向发展,相应地植被种类和分布发生调整;④黄土高原植被对气候波动的适应具有重复性,即植物随着气候冷暖干湿的波动,生长区域南北移动;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更新世时期主要是自然侵蚀造成的,全新世时期在遵循自然规律继续进行的基础上,又叠加了人类活动影响,使之呈现加速发展的特点;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受地质、降水、植被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空间差异极其显著.

  • 标签: 第四纪 黄土高原 演变 气候变迁
  • 简介:分析甘肃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和林木蒸散耗水量得出,这里大部分地区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林木生长的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干旱造林应重视的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方法。

  • 标签: 黄土高原 林木 水分条件 造林
  • 简介:用常规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5月25~26日发生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春末初夏的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由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局地暴雨由混合性降水回波产生,持续时间长,降水效率高;同时,暴雨量场及V-3θ图在暴雨的起报、结束及落上有很好的预报能力。

  • 标签: 春末初夏暴雨 不稳定参数 暴雨量场 V-3Θ图 雷达
  • 简介:为揭示西北黄土高原典型农作物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利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1987—2016年与胡麻1988—2004年物候观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胡麻典型物候期的变化特征及典型生育期间隔日数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出苗期的变化幅度最大,最早和最晚出现日期分别相差36d和30d;春小麦播种—出苗、抽穗—开花期间隔日数显著缩短(P〈0.05),开花—乳熟期的间隔日数显著延长(P〈0.05),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变化不明显(P〉0.05);春小麦、胡麻各物候期间隔日数与日照的相关性最好(P〈0.01)(除春小麦开花—乳熟期显著相关及胡麻现蕾—开花期相关性不明显);分析期内,春小麦、胡麻全生育期持续时间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

  • 标签: 农业物候 线性变化率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 简介:介绍了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概念和评估方案,并据此估算和分析了1990年和1997年黄土高原地区130个县市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分布现状;然后利用IPCC推荐的最新GCM模拟结果确定了我国西北地区未来2010~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在现有和设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的气候脆弱性可能变化,并讨论了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 标签: 黄土高原 农业生产 气候脆弱性 气候变化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利用陕西黄土高原47a地质灾害和相对应的降雨资料,在陕西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基础上,采用面平均雨量确定各易发的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降雨量,各易发的临界雨量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滑坡和崩塌的临界雨量明显不同,一般滑坡临界雨量均高于崩塌;高易发的临界雨量并不一定低于中易发和易发。利用相关统计分析和日综合雨量方法,确定诱发地质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诱发滑坡的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25、35、65mm,诱发崩塌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15、30、50mm。

  • 标签: 陕西黄土高原 地质灾害 日综合雨量 降雨临界值
  • 简介:在研究黄土高原东亚季风地质时期周期演变中,引入了用于定量检测周期的奇异谱分析方法,结合小波分析,对典型的黄土高原陕西省洛川黄土剖面、甘肃省灵台黄土剖面的磁化率中2.6MaB.P.以来东亚季风的强信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1.0MaB.P.之间地质时期,除在1.87~1.37MaB.P.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周期演变不明显的缺失时段外,东亚季风演变的主导周期是40ka,0.9~0.6MaB.P.是40ka周期和100ka周期的调整过渡期。0.6MaB.P.以来的主导周期是100ka。研究还发现,1.2MaB.P.前后没有明显的周期差异,说明1.2MaB.P.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周期转型事件,而是周期演变过程中的触发事件,这一触发事件对0.9MaB.P.以后出现的周期转型事件影响深刻。40ka周期从1.2MaB.P.开始衰减,至0.9MaB.P.时100ka周期逐渐建立。0.6MaB.P.开始东亚季风出现冷暖大幅振荡的100ka演变周期,因而0.6MaB.P.具有气候振荡加剧的突变性质。

  • 标签: 小波分析 奇异谱分析 黄土 磁化率 东亚季风
  • 简介:2008年1月中下旬位于西北地区东部的陇东黄土高原出现近60a罕见阴雪低温天气,利用NCEP/NCAR大气环流资料分析了环流背景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脊强盛,青藏高原西部低槽和中国东部弱脊维持,东亚大槽偏北,青藏高原南支气流强,控制中亚、中国北方大部和西北地区的冷气团强盛活跃,500hPa和700hPa西北地区东部为负距平,700hPa降温强。700hPa相对湿度西北地区东部处于正距平中心,500hPa相对湿度也在70%以上。700hPa风场在98°~110°E、35°~40°N存在明显的切变,水汽通量和散度分析表明,降雪期间低层存在水汽输送和辐合。主要降雪时段700~500hPa散度场表现为辐合,200hPa表现为辐散;700~200hPa涡度场表现为正涡度,在降雪过程中有弱的动力抬升作用,降雪强度大。

  • 标签: 罕见降雪 低温 天气气候分析
  • 简介:处于黄土高原中心地区的庆阳市水资源十分缺乏,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现有的水资源在开采方面又存在很大的难度,可利用水资源极其缺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该水资源总量、利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结合当地的地理和经济特点,分析水资源在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对策.

  • 标签: 黄土高原中心地区 水资源利用现状 可持续利用
  • 简介:黄土高原代表站甘肃省庆阳西峰站1971-2005年5、10、15、20cm地温和1981~2005年冬小麦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地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对冬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峰10cm地温除夏季外,其余季节呈持续升高的趋势。地温与冬小麦发育期成负相关,与冬季地温相关最显著的是乳熟期,相关系数为-0.57~-0.65,与春季地温相关最显著的是返青期,相关系数为-0.60~-0.63。冬季典型年份各平均发育期差异最显著的是冬小麦的起身期提前了15d,春季典型年份最显著的是冬小麦的全生育期提前了23d。

  • 标签: 西峰 地温变化特征 冬小麦发育期 影响分析
  • 简介:陆面过程模拟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准确的计算陆气间能量交换,但现有的陆面过程模式模拟的湍流通量与观测值间仍然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改进湍流通量的参数化方案对于提高陆面过程模式模拟能力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改进陆面过程模式SHAW中的热力粗糙度方案,以及引入干表层蒸发方案,以期改善湍流通量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SACOL站观测资料,进行模式改进前后的单点模拟对比试验,研究其参数化方案改进对陆面过程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进后的SHAW模式能够合理地模拟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陆面特征的变化趋势,模拟值与观测值偏差较小。与原来的SHAW模式模拟结果相比,改进后的SHAW_MOD模式显著提高了湍流通量的模拟能力,并改善了净辐射和深层土壤温度的模拟,但对土壤湿度的改进并不明显,这可能与土壤内部水热传输过程及相关参数化方案有关,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

  • 标签: SHAW模式 湍流通量 黄土高原 SACOL站
  • 简介:利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点春小麦、冬小麦、胡麻、燕麦、马铃薯、扁豆等主要作物农田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采用EOF、小波等方法分析研究该区域农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期干旱是这一地土壤水分的基本状态,土壤水分垂直分布以递减为主,深层湿度小于浅层,夏季小于其它季节,秋季得以恢复;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的差异与不同作物关系密切,作物对土壤水分耗费存在明显时空差异。

  • 标签: 黄土高原 农作物 土壤湿度
  • 简介: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的影响,选取甘肃省定西市为研究,以马铃薯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基础,利用1961—2010年当地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重点分析该区域马铃薯的温度、水分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1961—2010年定西地区马铃薯温度适宜度以0.012·(10a)~(-1)(P〈0.01)的速率呈现上升趋势,水分适宜度变化趋势并不明显,综合气候适宜度以0.006·(10a)~(-1)(P〈0.05)的速率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特征看,温度适宜度和综合气候适宜度均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域分布特征,水分适宜度总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相较于1961—1990年,1991—2010年定西北部地区马铃薯气候适宜度增加十分明显。

  • 标签: 马铃薯 温度适宜度 水分适宜度 综合适宜度
  • 简介:从气象角度入手,对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的日光温室小气候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得出室内不同高度(1.5、1.0、0.5m)的温、湿度有所差异:高层1.5m温度相对较高而湿度较小,反之,低层0.5m温度较低而湿度较大,这样,在高层形成了高温低湿的微环境,而在低层形成了低温高湿的微环境.黄瓜整个生育期,温室内日温度维持在12~23.5℃左右,低层相对湿度都在77.3%以上.另外,病害调查结果显示:从苗期开始就有黄瓜霜霉病的发生,一直到结瓜期都较严重,且植株下层的发病程度高于上层.因此,得出霜霉病发生发展的适宜气象条件:低温(12~23.5℃)高湿(>83%)有利于其发生.最后提出适合该地区温室的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 标签: 日光温室 黄瓜霜霉病 气象条件 防治措施
  • 简介:高原冬天,一向是变化无常的,正如青海气象谚所说的那样:“天是娃娃们的脸,一日变三变。”刚才还是红日灿灿,长空湛蓝的艳阳天,没过一顿饭的工夫,又朔风呼啸,彤云飞驰,厚厚的云层压住了山头,四周里像拉上了夜幕,顿时灰暗下来。

  • 标签: 冬天 高原 气象
  • 简介:本项目利用荒漠草原地区现有林片网,采用平行对比观测法,应用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区不同结构的片状防护林对造林区内草地小气候以及牧草的群落结构、生长发育状况,水分利用状况,载畜量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明显地改善了造林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引起了群落优势种的更替,即由以小叶锦鸡儿、冷蒿、针茅、隐子草为主要优势种变为以羊草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草群高度和盖度显著增大。主要牧草种的出苗或返青期提早1-2天,生长速率增大53-250%。水分利用率提高100-150%,鲜草增产100-200%,载畜量增加100-200%。造林区域为0-1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88.9%,0-30cm土壤全氮量降低1.1-36.3%。造林结构以密度为1.5×1.5m或2×3m郁闭度为0.3-0.65的片林,其气候生态效应最佳。

  • 标签: 荒漠草原 造林气候生态效应 防护林 草地小气候 牧草 载畜量
  • 简介:果洛气象给了我难忘的、最美的画卷,我奉献给了它诚挚的情感和诗的激情。前辈的谆谆教诲和无私无畏,战友的亲如兄弟与同甘共苦,新一代的开拓进取和激情飞越,这些美丽而亲切的形象,永远刻录在我的记忆中。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日子里,这些往事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现将书之,以为纪念和颂扬。

  • 标签: 南希牧 果洛草原 草原南希
  • 简介:青藏高原,神州大地上这个地球之巅,炎黄子孙之骄傲,世界人民之神往。藏语为“女神第三”的译音——珠穆朗玛峰(中尼边境处),更受到探险家的青睐。至于她的“故乡”,多年来,吸引着不少科学工作者为此而献出心血。

  • 标签: 高原隆起 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古陆 魏格纳 冈瓦纳古陆 欧亚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