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2013年4月15日,美国专门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J.Hansen在哥伦比亚大学网站(http://environmentaljusticetv.wordpress.com/2013/04/17/exaggeration-jumping-the-gun-and-the-venus-syndrome/)上发表文章,警告地球可能患"金星综合症"。4月19日英国《每日邮报》作了报导。所谓"金星综合症"是指地球大气可能演变为类似金星当前大气的状态:表面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气体成分主要是CO_2、表面温度约500℃。当然,如果地球大气转变为这种状态,那显然就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了,

  • 标签: 地球大气 综合症 金星 哥伦比亚大学 表面温度 气候变化
  • 简介:针对发生在2012年8月10日门源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卫星、雷达、自动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前期低层增温增湿有利于不稳定层结形成与能量积累,较强冷空气和中低层切变线触发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对流区上空湿度层结构的差异,导致门源以雷雨大风等短时强降水为主;锋区较强,坡度大,在锋区上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与比湿,有利于对流天气产生。

  • 标签: 大到暴雨 成因 分析
  • 简介:利用天气形势图、物理量场和卫星云图资料,对西宁地区2012年7月29-30日出现的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本次区域大降水天气的环流背景是巴湖低槽分裂短波槽和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青海东部地区交汇;前期低层大量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及不稳定层结满足了大到暴雨天气的基本条件,大范围强烈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水汽辐合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

  • 标签: 西宁地区 大降水 综合分析
  • 简介:选取夏季发生在新疆石河子沙漠边缘地区的7次冰雹天气过程,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并结合雷达回波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次降雹过程分别发生在高空槽型和西西伯利亚低涡型两种典型冰雹环流背景形势下,其中高空槽型影响范围更大,破坏更强;较好的水汽条件、对流不稳定条件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促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发展。多普勒雷达能很好地监测中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过程,回波强度和回波顶高度的变化、速度对和逆风区的出现、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和1h降水累积值的急剧增加、风暴跟踪信息(STI)预警等对冰雹天气的出现具有很好预警意义,对今后的防雹减灾工作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冰雹 天气形势 对流参数 多普勒雷达 回波
  • 简介:利用计算机编程和信息处理技术,开发榆林市18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和数据分析综合应用系统。该系统能够自动显示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数据;自动监控报文传输和蓄电池状态;对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高温、大风、强降水等灾害天气自动报警;查询统计区域自动气象站实时和历史资料,并利用AnyChart控件和SURFER软件自动生成图像图表文件。

  • 标签: 区域气象站 质量监控 资料处理
  • 简介:根据枇杷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塘栖历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塘栖枇杷生长期气温、降水量、日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利避害、科学发展枇杷生产的建议,并在日常工作中开展有针对的气象服务。

  • 标签: 枇杷 气候适宜性分析 气象服务
  • 简介:台风是对三门县影响最大的灾害天气,也是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主要从三门县台风灾害系统特征出发,重点阐述了台风对三门社会经济带来危害的3大致灾因子大风、暴雨、风暴潮的影响现状,并在阐述当前的孕灾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台风资料和气象自动站资料,开展了历史台风危险评价和危险空间分析,并得出一定结论:台风对我县影响是全境的,区域上有轻重区别,当前讨论台风灾害影响时不应忽视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特征。

  • 标签: 台风灾害 特征 危险性 分析
  • 简介:为了探求引发输电线雷击跳闸时的地闪强度特征,利用浙江省电力部门闪电定位系统的2005--2011年地闪数据和输电线雷击跳闸事故资料,绘制了浙江省地闪密度分布图和强度分布图,分析了浙江省地闪密度和地闪强度分布特征。依据地闪和雷击跳闸事故时间和地点一致的原则,并结合气象部门的天气状况记录,筛选出8个典型个例和98个雷击跳闸事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的地形过渡带是地闪密集区,浙江省负闪强度呈现沿海高于内陆的分布特征。在引发输电线跳闸的地闪中,强度在0—100kA之间的地闪占91.8%;强度介于10~50kA之间,占总地闪的69.4%。从不同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分析,随着输电线电压等级越高,绕击跳闸的比例越大,而引发输电线雷击跳闸的地闪强度越小。

  • 标签: 地闪 雷击跳闸事故 地闪密度 地闪强度 反击 绕击
  • 简介:利用平凉市7个气象站1965~2010年逐日、逐月的气温、降水、蒸发等资料,分别采用K指数、PDSI、CI指数、Z指数等4种干旱指标计算了各站近46a逐月的干旱指数,分析比较了这4种干旱指标在干旱变化、干旱程度和范围等方面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K指数、CI指数和Z指数在多数情况下与降水对应关系密切,而PDSI对降水变化的反映并不十分灵敏;各种干旱指标都能反映出区域内干旱的发生,但反映的程度和范围不同,无论在重旱年份或一般年份K指数计算的干旱程度和范围明显要大于其他3种指数,Z指数则明显偏轻,PDSI和CI指数介于二者之间;重旱年份K指数对干旱程度及范围的反映更为接近实际情况,Z指数最差;一般年份,PDSI、Z指数和CI指数更具有优势,但CI指数在冬季的适用较差。干旱是一个复杂的累积过程,在业务应用中要综合考虑前期水分情况及旱情发生发展的各类影响因素,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干旱指标。

  • 标签: 干旱指标 平凉地区 适应性
  • 简介:根据天气形势、本地气象要素等分析易于产生泉州沿海区域污染的气象条件,重点从干湿条件、相对湿度及无雨日数等与湿度相关的要素方面探讨泉州沿海区域污染的干湿污染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沿海区域空气污染产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地面高压(高压底部、后部或高压脊)、地面倒槽、低涡锋面和锋前暖区等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多为升温降压、日风向及风速存在海陆风变换、夜晨有雾霾现象;相对湿度在70%-80%时,易造成区域空气污染。

  • 标签: 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相对湿度
  • 简介: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研制的全国30000多个地面自动站降水与CMORPH(ClimatePredictionCenterMorphingtechniquel卫星反演降水融合而成的融合降水产品,分析了融合降水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降水量级以及站点稀疏区和密集区的融合效果,结果表明:融合降水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量值均较卫星反演降水有显著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误差的区域差异减弱;融合降水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分布接近于地面观测降水,虽高估了雨强小于等于4mm/d的降水,低估了大于4mm/d高值降水,但同一量级下的误差比卫星反演降水大幅减小,且随着降水强度的增加改善效果明显;站点密集区的融合降水值主要是取决于地面观测降水;站点稀疏区在没有站点分布时,融合降水值主要取决于卫星反演降水,但随着站点个数增加,地面观测降水在融合降水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且超过了卫星反演降水的作用。可见融合降水充分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降水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融合效果明显。

  • 标签: 高分辨率 融合降水 资料评估
  • 简介:利用MICAPS3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对2012年7月27-29日锡林郭勒盟出现的区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冷低槽、高低空急流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再配合地面倒槽共同作用,产生了暴雨天气.

  • 标签: 暴雨 倒槽 急流 副高
  • 简介:简要回顾了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可预报研究的若干动力学方法,包括用于研究第一类可预报性问题的线性奇异向量(LSV)和条件非线性最优初始扰动(CNOP-I)方法,以及Lyapunov指数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前两种方法用于研究预报或预测的预报误差问题,可以用于估计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最大预报误差,而且根据导致最大预报误差的初始误差结构的信息,这两种方法可以用于确定预报或预测的初值敏感区。应该指出的是,LSV是基于线性化模式,对于描述非线性大气和海洋的运动具有局限性。因而,对于非线性模式,应该选择使用CNOP-I估计最大预报误差。Lyapunov指数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可以用于研究第一类可预报性问题中的预报时限问题,前者是基于线性模式,不能解释非线性对预报时限的影响,而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方法则考虑了非线性的影响,能够较好地估计实际天气和气候的预报时限。第二类可预报性问题的研究方法相对较少,本文仅介绍了由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关于模式参数扰动的条件非线性最优参数扰动(CNOP—P)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寻找到对预报有最大影响的参数扰动,并可以进一步确定哪些参数最应该利用观测资料进行校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CNOP—I和CNOP-P对预报误差的影响,可以判断导致预报不确定性的主要误差因子,进而指导人们着力改进模式或者初始场。

  • 标签: 天气 气候 可预报性 最优扰动 非线性局部Lyapunov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