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7—2016烟株大田生长期陇县国家气象站逐日常规气象数据,采用相对热效应(RelativeThermalEffectiveness,RTE)计算分析陇县烟草不同生长期的温度条件及其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近陇县烟草生长的温度条件基本良好,适宜温度条件(RTE值>0.9)可维持大田期的85%以上;不适宜温度条件出现概率极低,对烟草种植业危害不大。不适宜温度条件均由偏低的日平均气温引起,并主要集中在烟株生长的成熟期,对烟草产量的不利影响较轻,对烟草品质的不利影响较重。烟草不同生育期内均有遭受高温热害的风险,其中团棵期、成熟期受灾风险略高于旺长期。高温热害事件总体程度较轻,高温热害事件主要由略高于35E的“弱高温”天气引起,单日高温热害强度指数不高,但长时间持续的“弱高温”天气也能造成重度高温热害事件。

  • 标签: 陇县烟草 温度*目对热效应 高温热害
  • 简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大以来,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政府改革思路逐渐明晰。2002召开的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内容。2003突发的“非典事件”,使中央和各级领导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绝不能以忽略社会发展、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代价,从而坚定了改革“以人为本”、

  • 标签: 政府改革 服务型 综述 国内 中国共产党 经济调节
  • 简介:地球科学研究让社会受益的不断显现,使得联邦科技机构和决策者都将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他们长久以来一直认为,科学研究不仅扩展我们的知识,还能够改进人民生活。虽然几来在国家科学政策的讨论中都在强调基础研究的应用和让社会受益,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的决策者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基于来自科学发现和认识的证据所制定政策的价值。

  • 标签: 社会效益 科学应用 地球 委员会 联邦政府 科学研究
  • 简介:为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国气象局举办了“2008国内国外大天气气候事件”投票评选活动。

  • 标签: 气候事件 天气 气象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意识 中国气象局 气候变化
  • 简介:本文用西宁1943—1993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2℃、1℃、0℃、-1℃、-2℃不同强度初、终霜冻日变化。近五十年终霜冻日和无霜冻日数呈明显的波动式变化,初霜冻日和无霜冻期近多年为50来最晚和最长;终霜冻日的变差较初霜冻日的变差大,-2℃、-1℃较重终霜冻日变差存在增大的趋势,因此,即便气候变暖也要树立防霜意识。

  • 标签: 最低气温 初终霜冻日 变化
  • 简介:国内大天气气候事件:一是强台风“莫拉克”重创台湾;二是30罕见秋冬连旱突袭北方冬麦区;三是50来最严重春旱困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四是50罕见秋旱灼伤南方大地;五是华北局地最高气温破6月历史纪录;六是四川震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七是华北黄淮等地遭受今冬寒潮暴雪夹击;

  • 标签: 气候事件 国内外 天气 暴雨洪涝灾害 北方冬麦区 历史纪录
  • 简介:一、茶卡暴雨引发山洪,人员伤亡严重8月20日,乌兰县茶卡镇短时暴雨引发山洪.洪灾造成茶卡镇乌兰哈达村寺院沟修建通村道路和砂石场采砂的民工24人死亡,7人受伤,通往该地区道路被冲毁。二、东北部地区夏季飞雪。作物霜冻成灾6月9日。海北、东部农业区海拔较高的地区飞雪连天,夏季飘雪为最近30余年少见。

  • 标签: 气候事件 青海省 天气 短时暴雨 东北部地区 东部农业区
  • 简介:一、青海省出现历史上最暖冬季201612月至20172月,全省平均气温-6.7℃,较常年偏高2.4℃,为1961以来最暖冬季,全省大部气温偏高2~4.5℃,全省87%的地区气温偏高幅度位列历史前3位,其中民和、门源、甘德等23站达到历史第1位。二、东部农业区春季较早出现第一场透雨4月中旬及5月上旬,青海省先后出现了两次明显的降水天气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 标签: 降水天气过程 青海省 气候事件 平均气温 东部农业区 持续时间
  • 简介:利用1971-2010堰市7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小波变换、EOF分析和M-K检验,讨论了堰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0雷暴日数总体变化呈减少趋势,每10雷暴日数减少1.26天,全年雷暴天数达23.5天。除12月无雷暴发生外,其余十一个月均有雷暴发生,4-9月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4.5%,其中7-8月占58.7%,属于强雷季节。雷暴具有显着的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6的显著际周期,雷暴突变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代初。

  • 标签: 雷暴 EOF分析 小波变换 M-K检验 气候特征
  • 简介: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暨改革开放三十周,也是恢复纪检监察机构三十周。三十年来,青海省气象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纪检监察审计工作不断向前推进,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 标签: 亮剑出鞘 出鞘青海 审计工作回顾
  • 简介:早期的特点是通过出版技术规则和制定指南来努力实现气象规范的统一。首次为国家和区域气候图集起草了详细的规范。

  • 标签: WMO 服务 技术规则 区域气候 气象
  • 简介:每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气象界共同庆祝世界气象日,以纪念《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3月23日正式生效的日子,更确切而言,那是在希望加入这个新组织的国家交存第30份《公约》批准书之后第30天起生效之日。早在194710月11日,出席在华盛顿特区召开的国家气象局长大会的31个国家代表就已一致批准了《公约》文本。

  • 标签: 人类安全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气象日 公约 华盛顿 生效
  • 简介:根据青海省近40a(1962~2002)冰雹灾情统计资料,研究了青海省雹灾发生频次、受灾面积及成灾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雹灾发生频数自上世纪60代逐渐上升,80代出现高峰值,90代后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青海省冰雹灾害发生的时间为5~10月,其中6、7、8月,占总雹灾频次的89.83%;冰雹灾害属夏季多雹区类型,呈单峰型变化,东北部共发生雹灾620次,占总雹灾频次的86.35%,成为全省雹灾高峰区,但是雹灾高峰区与冰雹发生高值区并不一致。雹灾面积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全省雹灾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丽序列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即雹灾受灾面积与冰雹频次之间关联度较为密切。雹灾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受灾程度随冰雹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成灾率也随之增大;冰雹直径超过40mm后,对作物的灾害是毁灭性的。

  • 标签: 青海 冰雹灾害 发生频次 受灾面积 成灾率 时空分布
  • 简介:1.抗旱种子丸衣技术推广应用研究、辽西地区冰雹活动规律及人工防雹效果的分析、数学模型在农业气象中应用的研究、东北地区夏季旱涝与低温预报方法的研究、市级农业气候影响评价实时业务系统、2~3天重大灾害性暴雨预报自动化系统研究等6项技术成果,经过层层评审,荣获1993度辽宁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 标签: 气象科技服务 区域气象中心 预报方法 种子丸衣 气象信息 影响评价
  • 简介:针对陕西法门寺合舍利塔具有特殊结构的建筑物,依据相关规范对工程防雷装置设计图纸进行审核。介绍防雷类别的判定方法,提出工程内部防雷和外部防雷设施的具体整改措施和施工建议,并对整个法门寺建筑群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建议,以达到综合防雷效果。总结建筑物防雷设计中容易忽略的事项,为防雷设计审核工作提供借鉴。

  • 标签: 合十舍利塔 防雷装置 图纸审核
  • 简介:讨论气象要素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的关系。40的数据分析表明,利用当年4月份的平均温度、上一12月最高温度预测当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标签: 乙脑发病率 气象要素
  • 简介:以GIMMS3g(thethirdgenerationGlobalInventoryModelingandMappingStudies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数据为基础,利用月合成、标准距平和趋势保留预置白方法进行数据预处理,采用季节趋势分析方法提取振幅0、振幅1和相位1季节表征因子,运用MK(Mann-Kendall)和CMK(ContextualMann-Kendall)趋势检验获取新疆植被际和季节趋势变化特征,结合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侦测显著性变化区域的空间分布特点,讨论并分析不同预处理方法和趋势分析方法下的结果差异。研究表明:(1)植被状况趋于退化的区域面积明显大于植被状况转好的面积,植被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北疆荒漠区域的未利用地和草地,转好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山区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区域;(2)新疆植被年内波动幅度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南缘以北的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3)不同预处理方法下的植被状况趋势显著性结果存在明显的影响,按照显著性信息的提取能力排序,标准距平〉趋势保留预置白〉原始数据〉月平均;(4)耕地区域中有87.88%表现出年内波动幅度显著增加的趋势,53.31%生长季开始期显著推迟。

  • 标签: 年际变化 季节变化 GIMMS 3g数据 趋势分析 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