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1雷电活动概况2014年,福建雷电日为285天,与年平均值(2004~2014年11年平均值)相比偏多53天,为11年来年最多值;全省范围内,初雷电日发生在1月1日(泉州市惠安县),终雷电日发生在12月28日(漳州市龙海市)。全年我省共监测到雷电658379次(图1),约超过年平均值的85%,

  • 标签: 雷电监测 福建省 平均值 雷电活动 惠安县 泉州市
  • 简介:2014年福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体现在春播春植中后期热量条件良好,有利于作物播种和苗木定植;夏秋季犬部时段温高光足,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上半年雨日多,有利于森林防火;农业气象灾害偏轻。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阶段性低温致使部分农作物和果树遭受寒(冻)害;持续性低温阴雨寡照对南部地区春播和作物生长不利;春季强对流、暴雨、台风、夏秋连旱导致部分农作物受灾;秋冬季森林火险气象等级偏高。

  • 标签: 农业气候 气象灾害 作物 果树
  • 简介:2015年上半年福建雷闪活动频繁,雷闪日为128天,为近12年同期监测数据的最大值,大部分地市初雷闪日比往年偏早;雷闪总次数达19万多次,为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同期第二大值,仅次于2014年。雷闪高发期在4—6月,其中6月份雷闪次数最多;雷闪高峰时段出现在17:00~18:00,08:00.11:00雷闪活动最弱。雷闪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州东北部沿海、莆田中部和泉州中北部,但各月集中区又有所差异,呈现自西向东的扩展趋势,其中莆田、福州的雷闪密度最高。雷闪强度分布呈单峰特征,负闪集中在2—14kA之间,正闪集中在4—40kA之间。上半年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47起,导致5人死亡,5人受伤,造成252件家用设备和公共设备等不同程度损坏。

  • 标签: 雷闪El 雷闪次数 时空分布 雷闪强度 雷电灾害
  • 简介:本文采用城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检验方法,对多种数值预报及释用产品的2014年度日极端气温、24小时降水、暴雨过程暴雨和8种分类暴雨过程暴雨等预报进行站点预报质量检验。结果表明:释用T639数值预报的T639-MOS日极端气温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5天逐日的最高气温和3天逐日的最低气温≤2℃预报准确率均为最高;中尺度数值模式的晴雨和一般性降水预报优于全球模式,但暴雨预报评分不如全球模式和多模式集成降水预报;暴雨预报Ts评分都不高,且随预报时效降低,24小时预报最高为17.3%,而120小时预报最高仅3.4%;暴雨过程暴雨预报平均TS评分很低,均未达10%;分类暴雨过程以台风登陆类暴雨预报TS评分最高,但该类暴雨过程样本数太少,检验结果代表性差;其他分类暴雨预报效果差,对局地对流降水明显的午后热雷雨类和副高边缘类暴雨全部漏报。

  • 标签: 预报检验 数值预报 释用产品 分类暴雨
  • 简介:2014年,福建年降水量1672.7mm,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雨季降水偏多,秋季偏少,其余各季正常。全省年平均气温20.0℃,较常年偏高0.5℃。年内出现6次寒潮、5次强对流、22场暴雨、1个台风登陆和5个影响以及夏秋连旱。主要异常天气气候事件是: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0.6℃,出现本世纪第3个冷冬;雨季历时偏长,降水偏多;8月无台风登陆或影响,且出现非台风引起的持续性强降水,均属历史少见;9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0℃,达历史极值;秋季气温异常偏高,温高雨少,中南部沿海夏秋连旱较重。全年主要气象灾害共造成福建155.8万人受灾,1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4.7亿元。

  • 标签: 年降水量 年平均气温 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 简介:1气候概况评述10月的基本气候概况是:气温正常,降水显著偏少,日照显著偏多。11月的基本气候概况是:气温偏高,降水正常,日照偏少。12月的基本气候概况是:气温偏低,降水偏少,日照正常。10~11月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夏秋气象连旱,12月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寒潮。

  • 标签: 气候概况 天气过程 福建省 灾害性天气 气温偏低 降水
  • 简介:1气候概况评述福建2014年夏季(7~9月,下同),平均气温为28.0℃,偏高1.1℃,属显著偏高,位居1961年以来第二位,仅次于2003年;降水量为530.9mm,偏多0.6成。季内有1个台风登陆我省,3个影响我省,其中登陆台风“麦德姆”风雨影响大,灾害损失较严重。8月无台风登陆和影响,实为罕见。

  • 标签: 气候概况 福建省 天气过程 台风登陆 平均气温 登陆台风
  • 简介:1气候概况评述4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时数偏多。本月气温波动大,出现罕见的高温和罕见的晚霜。本月26个县(市)日最高气温突破1951年以来4月历史最高纪录。出现大范围的中~重旱。下旬,多地出现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和城市建设以及作物等造成不利影响。

  • 标签: 气候概况 天气过程 福建省 气温波动 日最高气温 强对流天气
  • 简介:2015年第二季度福建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利大于弊。有利方面主要体现在4月光温条件有利于春播春植;雨季时间偏短,有利于作物和果树的生长发育;春季强对流对农业生产影响偏轻。不利方面主要体现在晚霜冻导致茶叶受冻减产;暴雨导致多种作物受灾,部分绝收;阶段性降水偏少不利于作物生长。

  • 标签: 农业气候 作物 果树 气象灾害
  • 简介:通过对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福建农业气象灾害过程的气象资料统计,结合田间调查、专家走访等方式收集的灾情数据,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福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干旱、寒(冻)害、强对流、暴雨、台风5种,其中干旱、寒(冻)害、强对流对农业生产影响偏轻,暴雨和台风带来的影响偏重。

  • 标签: 农业 气象灾害
  • 简介:一、《福建气象》是福建气象局主管、福建气象学会主办的气象科技期刊。主要刊登气象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论文及技术总结等原创性论文。常设栏目有:研究论文、技术交流、工作交流、天气气候评述等。欢迎省内外气象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二、来稿要求1.来稿要求材料翔实、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论点明确、论证合理。

  • 标签: 气象局 福建省 征稿简则 研究论文 技术交流 科技工作者
  • 简介:1基本气候概况1.1气温总体偏高、前期特高3月,全省气温特高,平均气温0.2℃,较常年偏高2.1℃,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2高。各地平均气温在-7.9-7.2℃之间.除西宁偏高0.7℃外,省内其余地区气温偏高1.4~3.9℃,其中贵德、兴海、玛沁等9站列历史第1高.大通、玛多、格尔木等14站列历史第2高,平安、茫崖、五道梁等11站列历史第3高。

  • 标签: 气候概况 青海省 平均气温 偏高 历史 格尔木
  • 简介:通过对1991-2011年福建内3小时雨量大于100mm的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个例分析,探讨台湾及台湾海峡的地形因素对台风突发性大暴雨发生的影响作用,总结出“南风加强型”、“气流交汇型”和“东风加强型”三种有利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环境形势场。通过对“南玛都”、“龙王”台风突发性大暴雨的典型个例的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初步揭示台湾岛及台湾海峡地形对福建沿海台风突发性大暴雨产生和影响的机制。

  • 标签: 台湾地形 台风突发性大暴雨 影响作用
  • 简介:利用1970—2012年河南114个气象站9月日降水量、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海温数据,采用统计诊断与合成方法对河南初秋降水的气候特征、异常年份大气环流特征及降水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初秋(9月)降水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80年代前期降水偏多,70年代后期、80年代后期至2003年降水偏少,2000年后降水呈波动变化。河南初秋的降水场可以划分为南北两个降水区,两个分区降水无显著的线性趋势和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3年两个降水分区降水均偏少。旱涝年合成高度的差值场表明欧洲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蒙古至中国北方地区及西太平洋区域均是影响河南初秋降水的关键区;西伯利亚地区为正高度异常、中国北方至蒙古为负高度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的环流形势易造成河南初秋降水偏多;降水偏少年份的环流形势则相反。ENSO为冷位相年,河南初秋降水易偏多;河南初秋降水偏少年除受ENSO的影响外,中高纬度环流的影响可能起主导作用。

  • 标签: 初秋降水 降水区划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异常 ENSO
  • 简介:利用1962—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辽宁53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辽宁夏季典型旱涝年降水低频的特征。结果表明:1962—2013年辽宁夏季旱年降水的30—60d振荡显著,涝年低频振荡不显著,以小于10d的高频振荡为主。旱涝年低频涡度和散度的传播方向明显不同。辽宁夏季干旱的发生与低频涡度和散度自低纬度北传及中高纬度南传并同位相汇合于辽宁地区有关,高低层低频涡度和散度在动力上表现出协调一致性。小于10d高频振荡的累积效应使辽宁地区夏季易发生洪涝,30—60d振荡叠加高频过程,易使辽宁地区夏季发生干旱。

  • 标签: 夏季降水 旱年 涝年 低频特征
  • 简介:通过构建广东两区域动态模型,对广东碳交易及其他政策措施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实施可调控总量的碳交易政策机制对广东及参与交易部门的经济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减排情景到2015年广东完成19.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景,GDP将减少0.7%;按照强减排情景到2015年将完成20.5%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相比基准情景GDP将减少0.9%;如果在强减排情景的基础上实施碳交易政策,GDP相对基准情景减少0.8%,到2015年实施碳交易政策可减少GDP损失约90亿元,说明广东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支持经济发展和节能减碳双赢的作用。

  • 标签: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广东省 碳交易 经济影响
  • 简介:为了实时监控青海各级气象台站气象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能统计和分析气象资料的传输及时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QLServer数据库的青海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B/S方式,在JAVA环境下开发完成,信息实时监控结果以表格形式显示,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实现了任意时段、任意信息报类和任意气象台站的传输及时率统计。该系统界面友好,通过业务化应用,可及时发现气象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逾限报或缺报,也可及时分析掌握全省各级气象台站的气象信息传输的及时率。

  • 标签: 数据库 统计 传输及时率 逾限 缺报
  • 简介:利用气候资料、地理信息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低温冷害形成机制,采用GIS技术,分析了黑龙江玉米低温冷害的危险性和易损性,实现了玉米低温冷害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并利用CMIP5中的MRI-CGCM3模式模拟结果对黑龙江2015—2044年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共有24年是低温冷害年,其中12年是严重低温冷害年。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大部及黑河南部是玉米一般低温冷害的多发区,同时该区暴露性较高,如有重度灾害发生,则对全省粮食产量产生严重影响。未来30年,黑龙江低温冷害发生的概率有所减少,松嫩平原东部和南部是一般低温冷害的高风险区,三江平原西部是严重低温冷害的高风险区。

  • 标签: 黑龙江 玉米 低温冷害 危险性 预估
  • 简介:利用1960—2015年辽宁50个常规气象站和加密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对辽宁冬季降水极值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宁康平和义县地区冬季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最多,为1.7次;辽中地区冬季年平均极端降水频次最少,为1.0次。辽宁冬季极端降水频次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存在11、7a和3a的变化周期。辽宁冬季区域性小雪、中雪、大雪及暴雪量级降水过程的年总频次极大值分别为32、8、4次和2次。辽宁冬季连续性降水过程发生频次呈自东向西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清原地区年平均连续性降水发生频次最大,达9次/10a。单站冬季降水总量极值为95.0mm。单站纯雪过程降水量及24h、6h、1h降水量极值分别为42.0mm、34.5mm、20.0mm和6.9mm。

  • 标签: 极端降水频次 连续性降水过程 纯雪过程降水量 小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