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环境因子对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的收集过程中,通过对窟内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对水分蒸发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的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的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对洞窟文物将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的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的可能。莫高窟所处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和洞窟结构本身对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的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的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莫高窟 环境因子 蒸发 影响
  • 简介: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甸下垫面地表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确定了温度、水汽和CO2的归一化标准差在不稳定情况下随稳定度变化的通量方差关系,采用通量方差对感热、潜热和CO2通量进行计算,并与涡旋相关系统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表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呈较规则的日循环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也较明显,雨季(5—9月)潜热大于感热,干季则以感热为主,CO2通量以6—9月最大。在不稳定条件下,温度、水汽和CO2的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的变化均满足-1/3规律,其通量方差相似性常数分别为1.2、1.4和0.9。通量方差估算的通量值与涡旋相关观测的通量值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估算感热通量的效果优于潜热通量和CO2通量。该方法高估了感热通量尤其是潜热通量,而低估了CO2通量。利用直接观测的感热通量计算潜热通量和CO2通量可改善计算结果。

  • 标签: 高寒草甸下垫面 通量方差法 涡旋相关法 地表通量
  • 简介:河流水环境容量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理论依据,也是河流水环境管理的科学基础。采用综合标识指数识别河流水质污染及主要污染指标,对寇河水系水生态功能分区进行水质评价,水生态功能分区是基于对流域水生态系统区域差异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分区方法;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模拟河流水质变化规律,并结合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寇河上游水生态较高功能区、寇河中游水生态较低功能区、南城子水生态较高功能区的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寇河上游水生态较高功能区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852.22t·a^-1和47.96t·a^-1;寇河中游水生态较低功能区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10.33t·a^-1和23.09t·a^-1;南城子水生态较高功能区CODCr和NH4-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25.23t·a^-1和1.58t·a^-1。

  • 标签: 水质评价 水环境容量 生态功能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