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公众对于信息的接触渠道悄悄发生着变化。作为与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气象服务,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更好地做好公共气象服务这道菜。本文就如何借助新媒体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公共气象服务 新媒体 应用研究
  • 简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包括属

  • 标签: 环境健康
  • 简介:对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低幅度的、渐增的、累积的和长时期的生物圈变化--环境蠕变的研究将有助于政府避免为应对将来生态危机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1992年6月召开的地球峰会,意味着对于环境的变化全球开始采取行动.如果各国政府希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那么环境蠕变问题是必须面对的挑战.

  • 标签: 环境蠕变 可持续性发展 人类活动 地球峰会 生态危机 低幅度
  • 简介:由中国、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4国合作的计划——“全球环境变化遥感对比研究计划”(ABCC计划)2009年5月25日在北京启动。未来4年,4个国家将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开展全球环境变化要素监测和对比研究,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做出贡献。

  • 标签: 全球环境变化 遥感 对地观测技术 澳大利亚 利用空间 加拿大
  • 简介:新媒体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以信气象服务为分析对象,首先选取国内各省级官方气象信公众号和知名气象机构信公众号的文章,按阅读数排序,挑选Top1000文章,然后对选取文章进行关键词的词频计算,得到共词矩阵;对共词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信气象服务的热点分布及层次交叉性。其次,对优秀气象信公众号进行横向和纵向剖析,同时结合前文服务热点分析结论,从"形"与"实"两方面讨论了信气象服务的发展意见和建议,供参考和提高。

  • 标签: 新媒体 微信气象服务 热点 发展研究
  • 简介: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气候与环境的重大变化对中国的气候与环境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来自气候、环境、海洋和经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和学者对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本文主要阐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做出了预测.

  • 标签: 气候变化 环境演变 未来趋势 中国
  • 简介:水资源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是生态发展的中心问题。“生态平衡”的提法应当说是相对的、阶段的。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发展,根据国内外有关方面专家的分析预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 全球性问题 生态建设 土壤退化 热带森林
  • 简介: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去审视人类社会,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比“国家安全”更严峻的安全问题,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安全,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变化和环境恶化问题警示我们,人类社会生存的支持系统正在退化,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正在动摇,

  • 标签: 生态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问题 人类社会 人类进步 国家安全 环境危机
  • 简介:《气候与环境研究》创刊于1996年,是气候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气候与环境研究》覆盖的学科范围为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主要刊登:反映以上各学科在气候与环境科学领域最新研究中具有一定创新性成果的学术论文、短论和研究简报,有关国内外气候与环境科学领域新动向、新问题的综合评述,有关学术会议的报道,书刊评介等。

  • 标签: 环境科学 气候 征稿简则 学术期刊 大气科学 学科范围
  • 简介:以全球增暖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出现。这一变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未来发展将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人类自身活动是引起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最为活跃的因子。但是,对人类活动,包括个人和社会集体行为,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机制,全球环境变化又是怎样反作用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如何适应未来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研究甚少。由于人体健康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问题”应该作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研究核心之一,应加强社会科学界、环境科学界和医学界之间的合作研究。同时,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大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环保意识。

  • 标签: 全球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人体健康
  • 简介: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影响的评估,从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工业、交通、服务业、城市与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气候影响的利弊分析.进而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对策.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利弊分析 适应与减缓 中国
  • 简介:利用1998年5月-7月在改则、当雄和昌都三测站获得的近地面层气象要素变化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近地面层风速、温度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发现高原近地面层气象学特征具有其自己的特点;同时还讨论了高原近地面层白天出现的逆湿现象.

  • 标签: 气象要素日变化 廓线 青藏高原 近地面层 风速 温度
  • 简介:利用AERONET(AerosolRoboticNetwork)榆林、北京、香河、兰州四站点的数据分析中国北方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分析内容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单次散射反照率、复折射指数、散射不对称因子、Αngstrom波长指数、气溶胶体积尺度谱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光学厚度为四季中最大;沙尘源区的Αngstrom波长指数和光学厚度的关系较为简单,且随光学厚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下游地区Αngstrom波长指数和光学厚度关系较为复杂;所有站点的体积谱分布均呈双峰分布,夏半年积聚态为主模态,冬半年粗模态为主控模态;粗粒子的散射不对称因子大于细粒子的。

  • 标签: 大气气溶胶 微物理特性 光学厚度
  • 简介:利用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CloudSat-CALIPSO卫星资料,对中国东部及其周边海域(20°—35°N,103°—137°E)夏季(7—8月)深对流云的云水路径、云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以及粒子数浓度等物理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研究了上述物理变量的概率密度分布以及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深对流云液态水路径可以达到1000g/m^2,海上液态水路径逐渐减小到600g/m^2左右,在海洋上深对流云的冰水路径约为1600g/m^2,而在中国东部冰水路径大约为1200g/m^2;夏季深对流云的液态水含量在47—104mg/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分布高度在5km左右达到极大值,冰水含量的分布概率单调递减,在7—11km高度的值大于200mg/cm^3;液态水粒子的有效半径在8—13μm的分布概率最大,其有效半径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冰粒子有效半径在108μm处分布概率达到最大,最大值出现在5.8km高度处且值为108μm;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55—65个/cm^3范围内分布概率最大,数浓度极大值出现的高度最大值为4.6km,冰粒子数浓度小于297个/L,在5km高度以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到12.3km高度处达到最大。

  • 标签: 深对流云 CLOUDSAT 云水含量 粒子有效半径 粒子数浓度 垂直变化
  • 简介:利用GAP信息交换、自动快速推送、记忆用户定位信息、网页融入微信服务等技术研究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漳州气象”信,该信在网络安全的基础上能够针对不同用户自动快速推送相应的预警信息。

  • 标签: 互联网+气象 用户定位 自动推送
  • 简介:《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

  • 标签: 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征稿简则 学报 科技核心期刊 科技期刊
  • 简介:《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欢迎国内外气象和环境领域科技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赐稿。

  • 标签: 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征稿简则 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院 科技工作者
  • 简介:周东在2007年3月12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撰文指出,目前,中国正处于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创新环境将不断改善,多数企业家对此充满信心,但有些实质性、迫切性的问题还需要国家有关方面加紧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对策。随着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政策体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严、投融资力量薄弱、创新人才缺乏以及高新区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认可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

  • 标签: 自主创新 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创新 执法力度 法律地位
  • 简介:《气象与环境学报》是由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气象、大气环境与生态环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及有新观点的综述性文章等,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繁荣我国气象与环境科学事业。欢迎国内外气象和环境领域科技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赐稿。

  • 标签: 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 征稿简则 学报 环境科学研究院 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