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美国国家气候数据研究中心开发Pairwise均一性检验订正方法、加拿大环境研究中心开发PMFT方法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详细元数据信息1951—2008年中国123个探空台站温度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订正。结果表明:3种方法中国探空温度资料订正幅度订正前后趋势变化存在差异。产生差异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Pairwise方法设计问题,导致中国大部分台站同时改变辐射误差订正方法系统升级造成断点检测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PMFT方法未使用参考序列,不能去除气候变化本身变化趋势,导致PMFT方法在断点判断上存在漏判现象。而PMT方法结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客观判断方法较适合中国探空资料均一性检验订正,其订正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中国探空温度数据统计学特征在低层小于全球尺度探空温度订正结果,而在高层基本全球探空数据订正尺度相当。两个间断点0.0—0.2℃订正量所占比例最大。从中国范围来看,对流层为增温趋势,这种增温趋势随高度增加逐渐减弱,至对流层顶100hPa转为弱降温趋势。

  • 标签: 探空温度资料 均一性检验 PMFT方法 Pairwise方法 PMT方法
  • 简介:利用中国105个站探空资料及NCEP/NCAR、ERAJRA三种再分析资料,采用均方根误差趋势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再分析资料高空温度在中国东北西北地区可信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气候平均方面,JRA资料比探空资料均方根误差小,冬季均方根误差较小,西北地区均方根误差普遍大于东北地区;在年际变化方面,东北地区三种再分析资料在低层反映程度明显好于高层,西北地区各层三种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差值普遍比东北地区大;在长期变化方面,三种再分析资料在对流层低层均较好,东北地区NCEP资料能更好地反映探空资料高层降温趋势,而在西北地区,则是JRA资料能更好地反映探空资料高层降温趋势。

  • 标签: 探空资料 再分析资料 气候平均 REOF
  • 简介: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根据FY-3气象卫星MERSI数据特征,选用具有普适性单通道法反演地表温度。结果表明:反演得到地表温度较实际观测数据明显偏低,其中夏季偏低幅度较春秋季大。虽然反演结果未能达到理想误差范围,但其变化趋势与观测值变化趋势相一致,可以清晰地反映地表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实测温度与反演温度分季节拟合一元线性方程进行误差订正,可将误差控制在2℃左右,订正后结果更接近真实地表温度,可满足一般监测业务定量化应用需要。

  • 标签: MERSI 地表温度 单通道法
  • 简介: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理塘大气综合观测站2008年观测资料,分析了高寒草甸垫面地表通量时间变化特征,确定了温度、水汽CO2归一化标准差在不稳定情况随稳定度变化通量方差关系,采用通量方差感热、潜热和CO2通量进行计算,并与涡旋相关系统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表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呈较规则日循环特征,季节变化特征也较明显,雨季(5—9月)潜热大于感热,干季则以感热为主,CO2通量6—9月最大。在不稳定条件温度、水汽CO2归一化标准差随稳定度变化均满足-1/3规律,其通量方差相似性常数分别为1.2、1.40.9。通量方差估算通量值与涡旋相关观测通量值有较好一致性,但估算感热通量效果优于潜热通量CO2通量。该方法高估了感热通量尤其是潜热通量,而低估了CO2通量。利用直接观测感热通量计算潜热通量CO2通量可改善计算结果。

  • 标签: 高寒草甸下垫面 通量方差法 涡旋相关法 地表通量
  • 简介:选取QINSOB两种代表性劈窗算法辽宁地区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并分析二者精度误差分布。结果表明:QINSOB算法反演地表温度(Ts)与地面气象台站准同步观测气温和地温线性拟合显著,SOB算法线性拟合更好;从误差分布直方图可知,两种算法反演结果与地温更接近,SOB算法与同步气温和地温在±2.0℃之间误差比例略高于QIN算法;在野外开展与卫星遥感空间尺度一致地表温度观测试验,QINSOB算法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均为1.5℃;与NASA官网发布地表温度产品对比发现,QINSOB算法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75℃1.70℃;因此,QINSOB算法在辽宁地区均适用,而SOB算法误差较小。

  • 标签: 劈窗算法 相关性 误差分析
  • 简介:利用北京房山地区9个全球定位系统观测站组成实验站网,研究GPS水汽层析网格划分方法采用垂直均匀和垂直非均匀两种分层方法,分析GPS层析网格垂直分层水汽层析结果影响。结果表明:均匀和非均匀垂直分层方法得到GPS水汽层析结果均是可靠,均可以与探空水汽结果进行比较。但垂直非均匀分层更符合大气水汽实际分布特征,层析解算精度更高,尤其测站高度差较小GPS站网,尽量选择垂直非均匀分层方法。垂直均匀和垂直非均匀分层方法均可以为北京地区GPS层析网格垂直划分提供参考。

  • 标签: GPS气象学 层析 大气水汽 垂直分层
  • 简介:利用西安探空站1975—2012年规定等压面温度资料统计分析西安地区高空温度垂直分布、年内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并用Mann-Kendall作突变分析。结果表明:地面至100hPa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400-300hPa温度垂直递减率最大,100-70hPa温度最低,70hPa以上平流层下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西安高空规定等压面温度年较差变化明显,地面-250hPa温度年较差为27-15℃,200-30hPa为1-8℃,对流层温度年较差较大,而平流层较小。M-K分析表明,西安地面及850hPa温度在1994年前后发生了突变。

  • 标签: 规定等压面 变化趋势 突变
  • 简介:自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以来,城市农村地区气候变化影响、脆弱性、适应和风险管理文献都在增加.第五次评估报告取得了进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脆弱性与所受影响在全球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城市中心均在增加.改善基本服务不足状况以及建设有恢复力基础设施系统,可以显著降低城市地区脆弱性暴露度,特别是对于风险脆弱性最高的人群来说.气候变化农村地区主要影响将体现在对淡水供应、粮食安全农业收入影响等方面.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更容易遭受多种非气候压力,包括农业投入不足、土地与自然资源政策问题环境退化.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鼓励生物燃料种植发展中国家减少砍伐森林森林退化而造成碳排放(REDD+)项目等在内气候政策,将对有些农村地区有重要间接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增加就业机会),也有负面的影响(景观变化稀有资源冲突增多).

  • 标签: 城市 农村 影响 适应 脆弱性
  • 简介:本文首先中国PM2.5近地面臭氧浓度观测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利用2010-2013年全球对流层臭氧卫星观测数据给出了对流层臭氧浓度在全球中国地区分布特征,其平均值分别为29.78DU33.97DU.然后,利用一个气溶胶大气化学-全球气候双向耦合模式模拟了中国地区PM2.5浓度分布季节变化,其年平均值为0.51×10^-8kg/m^3.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5种典型气溶胶PM2.5总浓度在不同季节贡献.结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讨论了气溶胶温室气体及其前体物排放与辐射强迫联系,以及减排大气臭氧前体物和气溶胶颗粒物质(PM)气候变化可能影响.指出减排臭氧前体物气候影响还不完全清楚,短寿命温室气体黑碳气溶胶减排是一种短期(未来50年)辅助措施;为了保证全球平均温度增长不超过2℃,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仍是我们需要坚持长期战略.短期长期减排战略对于保护环境减缓气候变化都是至关重要.

  • 标签: 对流层臭氧 PM2 5 温室气体 大气污染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数据,估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均匀裸土垫面条件空气热储存垂直平流输送,并分析了空气热储存项垂直平流输送项干旱区地表能量不闭合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干旱区温度梯度大,热力抬升作用较强,即使在均匀垫面条件也存在可观垂直平流输送。在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中引入空气热储存项垂直平流输送项之后,二者能量不闭合平均补偿分别达到1.0W/m27.1W/m2,闭合度分别提高2%14%,地表能量不平衡残差平均值由26.4W/m2减小到18.2W/m2,地表能量闭合度由82%提升到98%,干旱区地表能量平衡有明显改善。

  • 标签: 干旱区 均匀下垫面 空气热储存 垂直平流输送 地表能量平衡
  • 简介:2014年3月NatureClimateChange发表了一个专栏“近来全球变暖减缓”,加上编者按共6篇文章[1-6].下面对这些文章中涉及几个问题做扼要介绍.

  • 标签: 全球变暖 环境气象学 气温变暖 全球化
  • 简介:尽管国际气候谈判充满矛盾,但本质上它是一种认真而责任重大全球性努力,气候谈判目标在于建立合理国际气候制度.应对气候变化实质是引导全球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为路径,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气候谈判应该是一个促进各方建设性达成全球气候制度安排过程,为此建议抓住以下三个重点:先发达国家率先做出积极绝对量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也根据自身能力发展阶段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发达国家应在资金和技术上做点实事.先在以上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再通过公约原则“审评”“调整”机制,逐步补充完善.这是一种体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相结合路径.国际气候谈判最终出路在于合作共赢.中国积极而务实地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深刻原因,首先源于自身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一个负责任发展中大国国际责任担当.

  • 标签: 气候谈判 国际气候制度 合作共赢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利用沙尘与水云、冰云、垫面对红外辐射散射、吸收差异,研究了一种卫星监测沙尘方法。将TBD8.5-11(8.5μm减11μm亮温差)、TBD11-12(11μm减12μm亮温差)、T11(11μm亮温)转换成3基色,经伽玛校正合成彩色图,用于沙尘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结果表明:此方法弱沙尘敏感,能详细反映沙尘强弱、位置高低以及沙地云等多种信息,明显优于常用方法,对于研究沙尘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方法能够发挥卫星日夜不间断探测优点,适合连续跟踪监测。

  • 标签: 沙尘暴 多光谱合成 卫星遥感
  • 简介:为了研究AMDAR(AircraftMeteorologicalDataRelay)资料GRAPES(GlobalRegionalAssimilationandPredictionSystem)系统影响,针对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库检索业务AMDAR资料,分析了该资料偏差标准差等质量特性;利用GRAPES数值预报系统,做了两个月同化预报循环试验。选取资料试验时间是2013年5月、6月,同化窗口6h,预报时效7d。结果表明,与背景场该资料温度要素平均偏差在0.2℃,标准差在2℃,风平均偏差在0.2m/s,标准差在3m/s,偏差基本符合正态分布;AMDAR资料同化预报效果均有改善。

  • 标签: AMDAR资料 GRAPES系统 资料同化 数值预报
  • 简介:利用取消流域土壤表层饱和导水率K0、土壤饱和导水率有效衰减系数m地下水补给速率R为空间均匀假设幂指数TOPMODEL,对流域水量平衡各分量进行敏感性研究试验,揭示空间非均匀性幂指数TOPMODEL模拟结果影响。从特定研究流域所得结果中可得主要结论有:1)K0、mR空间变化对流域逐日地表径流基流以及逐日总径流有影响,针对设定K0、mR空间变化,其中m空间变化较明显地增加了逐日地表径流洪峰流量。2)就设定K0、mR空间变化而论,对流域多年平均年总径流以及蒸发模拟结果影响不大,但改变了径流在地表径流基流之间分配;其中R空间变化影响最显著,mK0空间变化影响则较小。

  • 标签: 幂指数TOPMODEL 模型检验 空间非均匀性影响 敏感性试验
  • 简介:本文介绍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关于气候变化、生计贫困研究认知.研究者采用生计透镜方法,评估气候变化与多维角度贫困之间相互作用.气候变化作为“威胁放大器”,对于贫困人口及其生计增加了额外负担.同时强调了气候变化可能产生新贫困人口类群.通过气候变化政策响应综述,得出气候变化政策响应通常并不能使贫困人口受益结论.

  • 标签: 气候变化 生计 贫困 生计透镜 不平等性
  • 简介:气候变化事实观测是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基础,也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①核心内容之一。AR5明确指出,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最近连续3个10年比1850年以来其他任何一个10年都要暖。对于地面观测资料覆盖较全最长观测时期(1901—2012年),

  • 标签: 地面观测资料 评估报告 IPCC 大气 地表 气候变化
  • 简介:气候变化影响了水循环与地区水量平衡过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干旱形成与演变条件。标准化降水量与蒸散发量差值表征水分偏离正常程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为基础,从多时间尺度联合视角建立联合干旱指数(JDI),并以广东韶关为例分析修正新指数JDI在干旱监测中准确性有效性。结果表明,综合了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特征信息JDI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干旱形成与演进过程。通过干旱监测评价以及与实际旱情对比分析,验证了联合干旱指数JDI在实际干旱监测中准确性有效性,其可作为未来干旱监测新理想指标。

  • 标签: 干旱监测 气候变化 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 联合干旱指数
  • 简介:利用新疆地区89个台站1961~2005年昼、夜降水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昼夜降水过程时空演变特征,目的是认识这个地区在年降水增加背景昼夜间降水过程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61~2005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夜大于昼,且昼、夜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夜降水量增长趋势大于昼降水量,昼、夜年降水量增长趋势分别占年总降水增长趋势49%、51%,这种变化在南、北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昼、夜降水量都存在由少到多显著突变,但两者发生突变时间不同,昼降水量发生突变时间为1986年,而夜降水量突变点却发生在1991年。(2)昼降水日数小于夜降水日数,且昼、夜降水日数都呈显著增加趋势,昼降水日数增加趋势大于夜降水日数。昼、夜降水强度都呈显著增大趋势,夜降水强度及其增长趋势均大于昼降水强度。降水量增加主要原因是由于降水日数增多,降水强度降水量影响较小。(3)昼、夜毛毛雨日数都呈显著减少趋势,昼毛毛雨日数及其减少趋势均大于夜毛毛雨日数。而强降水日数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昼、夜强降水量各自总降水量有很好相关,强降水量总降水量影响很大。引起这些昼、夜间降水变化特征差异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疆地区 昼夜降水 变化趋势 时空分布
  • 简介:环境因子洞窟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在敦煌莫高窟72窟蒸发水分收集过程中,通过窟内温度湿度控制,分析窟内温湿度水分蒸发影响及作用机理,并根据围岩水分蒸发机理,探讨影响水分蒸发外部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洞窟2.0℃温度变化即可对水分蒸发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蒸发量可增大1倍以上。温度高、蒸发量大,可导致窟内相对湿度增加,因此目前全球性气温升高洞窟文物将产生不利影响。敦煌地区降雨量增加增大了空气潮湿过程激活壁画盐分可能。莫高窟所处地理位置、地热、地形结构、围岩孔隙度洞窟结构本身围岩水分蒸发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环境因素揭示了莫高窟壁画能够保存至今关键原因,为今后洞窟文物更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莫高窟 环境因子 蒸发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