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回顾和总结前人工作,特别是有关北太平年代振荡的研究,针对近50年来北太平中纬度海温变冷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总结了影响北太平中纬度海温变冷现象的几种可能机制,推测了全球气温变暖可能会对北太平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归纳指出了研究该问题的复杂性与目前面临的困难。

  • 标签: 全球变暖 中纬度 北太平洋 海洋—大气耦合 年代际振荡
  • 简介:利用1951—2008年东北地区夏季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8a来东北地区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夏季气温存在明显年代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和总体增暖的趋势。对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太平海温的相关分析表明,太平年代振荡PDO)由冷位相转为暖位相后,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同期赤道中东太平海温相关减弱、与黑潮区海温相关增强,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与前期各季太平海温相关分布差异很大,海温关键区及相关强度均有所改变,这种相关关系的转变可能是造成近几年来利用太平海温预测我国东北夏季气温不确定性的原因之一。

  • 标签: 中国东北 夏季气温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海温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 简介: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500hPa高度场、NOAA月平均海温资料和山东省121个测站逐月降水资料,对1961—2015年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海温对应关系的年代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夏季降水在1970年代中期以及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其中,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山东省夏季降水量为线性减少趋势,总量偏多,而在1990年代以后,无明显变化趋势。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前期冬季海温的关系在转变前后有明显差异:在1970年代中期之前,二者为反位相关系;1990年代之后,二者转为同位相关系。此外滑动相关结果也显示,1990年代以前,山东省夏季降水与Ni1o3区前期冬季海温为负相关关系,1990年代之后,二者为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山东省夏季降水与西太平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发生了年代变化:在前一时期,山东省夏季降水偏多年份的水汽主要来自东亚夏季风的输送;在后一时期,山东省夏季降水偏多的年份水汽主要来自ElNi1o次年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的输送。

  • 标签: 山东省夏季降水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850hPa风场
  • 简介:利用1951-2005年华南4、5月份降水资料、NOAA海温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华南4、5月份降水年代变化的特征、及其所对应的大尺度环流以及与中西太平海温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南4、5月份降水均在1970年代初期发生显著的年代转变,从之前的降水偏少转变为降水偏多。华南4月份降水与前一年7-11月份的中西太平海温、华南5月份降水与当年2-5月份的中西太平海温有显著的负相关。在4、5月份年代降水偏少(多)时期,前期中西太平海温偏暖(冷);同期亚洲大陆南部及非洲大陆的海平面气压显著偏低(高),北太平海区海平面气压偏高(低);我国华南上空存在反气旋性(气旋性)环流异常,我国华南地区北边界存在显著的南(北)风异常,造成华南地区北边界异常水汽输出增强(减弱)。同时,我国大陆对流层中上层大气显著偏暖(冷),东亚高空急流显著偏北(南),副热带高压偏弱(强)偏东(西),向华南地区输送的水汽减少(增加),从而在华南地区形成异常的水汽辐散(辐合),最终导致华南地区4、5月份降水的减少(增加)。

  • 标签: 华南4 5月份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中西太平洋海温异常
  • 简介:厄尼诺事件常伴随着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异常和短期气候的变化,特别是最近两次厄尼诺(1991—1992年、93年),使全球许多地方发生了气候灾害。本文用中国科学院厄尼诺事件监测小组的标准分析了厄尼诺事件与青南高原冬季降水的关系,并用谱分析、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太平月平均海温存在持续性升温(或降温)的一些特征,用代表性好、持续性强、稳定可靠、相对独立、物理意义明确的海温月、季、年的气候因子建立雪灾短期气候预测方程,并对预测方程进行了验证。

  • 标签: 厄尼诺 雪灾 短期气候预测 气候因子
  • 简介:利用挪威卑尔根的全球大气-海洋-海冰耦合模式的300年气候态数值积分结果,结合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太平涛动(APO)的年际变化对与西北太平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相关联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当夏季APO异常偏强(弱)时,西太平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西)偏北(南),南亚高压位置偏北(南),西北太平低层大气异常辐合(辐散),高层大气异常辐散(辐合),对流活动加强(减弱)。这种环流背景条件有(不)利于西北太平热带气旋的发生发展,西北太平热带气旋频数因而偏多(少)。

  • 标签: 亚洲-太平洋涛动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耦合模式
  • 简介:赤道西太平暖池海表温度(SST)对西风爆发(WWB)的响应是WWB与ENSO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TOGA-COARE期间暖池海区的8个浮标观测资料,根据Stevenson和Niiler(1983)的热量平衡诊断方法,分析了两次WWB期间赤道156°E附近上层海洋的能量平衡。两次WWB期间,SST都是在WWB之前和其后升温,而在WWB期间降温,升温和降温的幅度均在l℃左右。SST的变化主要是由海表热通量决定的,部分时段水平热平流也可成为热平衡中的最大项。研究也发现了两次WWB期间上层海洋的不同变化特征。第一次WWB期间,由于Ekman辐合作用,混合层的厚度加深了一倍(从34m到70m),而第二次WWB期间混合层的厚度仅由于夹卷效应加深了10m。两次WWB期间的流场结构也存在区别。温度场和流场的差异共同解释了两次WWB期间上层海洋热平衡的不同变化特征,尤其是平流项和残差项。另外,第一次WWB的发生正处于季节转换期,观测SST的变化中包含相当程度的季节变化。季节特征也是研究WWB与ENSO关系时需要考查的一个方面。

  • 标签: 西风爆发 赤道西太平洋 热量平衡
  • 简介:使用欧洲ECMWF(ERA40)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探讨与冬季西太平遥相关型(WP)相对应的的东亚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研究表明:位势高度场,温度场,纬向风场和经向风场在WP正负指数年表现出反位相的南北偶极子型的相当正压结构在正异常年,阿留申低压和东亚大槽偏弱北移,东亚冬季风偏弱,东亚南区偏暖,西风急流异常北移;负异常年则相反。

  • 标签: 西太平洋遥相关型 中纬度大气环流 异常特征
  • 简介:随着海温观测资料的增多和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南太平海温资料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这使得南太平逐渐成为科学家在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时所关注的重点区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南太平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异常变化特征的研究,涉及南太平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变化的主要模态及特征,南太平海温异常与E1Nifio-SouthemOscillation、南极环状模的关系,以及南太平海温异常变化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包括南太平对南美、东亚及中国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等。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引起大家对南太平海温异常变化研究的关注,促进对南太平海温异常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和深刻认识。

  • 标签: 南太平洋 海温异常 气候变化 研究进展
  • 简介:对近年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不同的人类排放情景作了总结,并对21世纪西北太平台风变化作了预估。研究表明,集成多个气候模式考虑人类排放情景,预估到21世纪后期,西北太平年总编号台风数可能减少,但强台风数及其降水和风速可能增强。需要强调的是,台风的长期预估是极其困难的,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西北太平洋 台风变化 预估 21世纪
  • 简介:1994年夏季陕西省天气异常,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南旱北涝灾害。本文对造成这种灾害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太平副高进行了分析,发现1994年副高有3次明显的北跳过程.且北跳时间早,到达30°N的时间较历年提前1个月。平均脊线偏北3个纬距,平均酉伸脊点偏西9个经距,副高面积指数和强度指数为近44年来同期最大。7~8月副高脊线稳定在30°N以北形成了我省南旱北涝的环流特征。

  • 标签: 旱涝 副热带高压 夏季 陕西
  • 简介:使用ECMWF再分析数据集资料中的位势高度场、三维风场、温度场、相对湿度场、海温场以及中国气象局730站地面降水资料和日最高温度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7月份西太平副高位置偏南和偏北过程(持续满足南、北位置指标6天以上定义为一次南、北部型过程)所对应的动态气候特征及其演变。分析首先揭示出了西太平副高的南北位置变化存在季节内振荡特征;从西太平副高偏南、偏北位置所对应的各层环流特征、中国东部降水分布、中国日最高温度的分布,研究了西太平副高南北位置对东亚及西北太平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同在7月份,西太平副高南北位置的不同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却有显著的差异,需要从大气系统变化的角度研究和认识某时期的天气气候特征。针对两类过程的演变,分析了西太平副高南、北位相过程开始的前兆气候特征,过程中的变化特征以及过程结束后的后延影响,揭示出了一些以前研究所忽略的气候演变特征及其差异。

  • 标签: 西太平洋副高 合成分析 动态气候 南、北位相过程
  • 简介:利用1951—2007年NOAA延长重构的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研究了夏季西太平暖池海温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西太平暖池海温异常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夏季西太平暖池海温异常偏高(低)时,亚洲热低压减弱(加强),西太平副热带高压加强(减弱)、位置偏西(偏东),850hPa风场上中国东部地区为偏北(南)风距平,使得东亚夏季风减弱(增强),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少)。

  • 标签: 西太平洋暖池 海表温度 降水
  • 简介: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太平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为大气CO2的排放区,南、北太平(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均存在显著的波动,其中赤道太平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最显著。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对气候事件的响应并不一致,在ElNio年赤道太平冷舌的强度和总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以及输出生产力均会受到上升流减弱的影响而降低,LaNia年这些海气碳通量控制要素的分布情况则正好相反,但在南北太平副热带以及高纬度海区,ElNio和LaNia对这些要素带来的影响却并不一定相反,对输出生产力的影响甚至是一致的。以海表温度(SST)为例考察海气碳通量与物理场之间的关系表明,在赤道太平上升流对DIC的影响是控制海气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海区,尤其是副热带海区,由于垂直运动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生物生产力水平较低,SST的波动对海气碳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更加重要。

  • 标签: 太平洋 海气碳通量 波动 海表温度 总溶解无机碳
  • 简介:根据热带西太平(130°-160°E,10°-20°N)上空对流的年际变化,对表面温度、向外长波幅射、850hPa纬向风进行了合成分析.合成分析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上空的弱(强)对流对应着前冬和春季厄尔尼诺(拉尼娜)型的海温异常.与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上述海温异常的时空分布也与热带西太平和南海季风的爆发早晚相关联.合成分析结果还表明,热带西太平上空的弱(强)对流对应着从热带西太平向西伸展到孟加拉湾的东风(西风)异常.数值模拟也得到类似的结果.此外,在对流弱(强)的夏季,热带西太平上空的对流和南海低层纬向风均表现出弱(强)的季节演变特征.

  • 标签: 南海 低层纬向风 热带西太平洋 对流 厄尔尼诺 夏季风
  • 简介:本文对1982年东亚及太平地区逐月的视热源(Q1)及视水汽汇(Q2)进行了计算。发现视热源及视水汽汇的分布不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且在1982年这一强厄尔尼诺年,视热源及视水汽汇分布和强度也有相应的异常变化。在1982年5~6月,厄尔尼诺开始时,印度尼西亚表现为视热汇及视水汽源,而赤道中太平为较强的视热源及视水汽汇。随着ENSO事件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增强的趋势。赤道太平的强视热源及视水汽汇也进一步向东发展。南海、西太平副热带及赤道东太平等区域强视热源和强视水汇的垂直分布相差很大;在海洋区域多为对流性降水

  • 标签: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厄尔尼诺
  • 简介:根据1958—2008年华南48站降水资料、NOAA全球逐月海温格点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EOF分解、相关、合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冬季热带太平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南夏季降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空间分布以全区一致型为主,其次是南北反相对称型和东西反相对称型,且这3种分布模态都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特征。全区一致型降水异常与热带太平海温显著相关,二者的相关性也具有年代变化特征,其对应的热带太平海温具有沿赤道太平呈“负-正-负”的纬向分布型,类似于中部型ElNino。全区降水偏多时期,西南季风偏强,西太平副热带高压偏强、脊点位置偏西,南亚高压偏强、脊点位置偏东,总体的环流形势有利干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上升运动,降水偏少时期,情况相反。

  • 标签: 华南 夏季降水 大气环流 海温异常
  • 简介:利用近58年(1950~2007年)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南海(5°N~25°N,110°E~120°E)和西北太平(5°N~25°N,120°E~180°)两个区域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热带气旋生成频数明显多于南海,且两区域的热带气旋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年际变化上,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9,即南海和西北太平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变化上相对独立。在季节变化上,西北太平热带气旋生成频数主要决定了整个西北太平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在活跃期5~11月内季节差异不够明显,8~9月为相对盛期;特别地,从热带气旋频数相对于整个西北太平所占比率来看,5~6月南海区域由前期的寂静期骤然上升至31.7%~33.8%,使得5~6月成为全年比率中最突出的2个月份。对上述热带气旋活动区域性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初步显示在年际变化上ENSO对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影响是显著的;在季节变化上,5~6月南海出现了较之西北太平更加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的动力条件(季风槽)和热力条件(高海温),这可能是南海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相对于整个西北太平所占比率在5~6月成为全年最突出的两个月份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南海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活动 区域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