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采用1958—2007年天津逐日降水观测数据,探讨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天津年降水和年降水日数总体减少,二者每10a分别减少8.9mm和4.1d,其中年降水日数的减少比年降水的减少显著;四季中,夏冬季降水明显减少而春秋季呈增加趋势,四季的降水日数均减少;年降水日数在1980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突变,夏季降水和春夏秋的降水日数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均存在一次明显突变。降水日数和降水的不同步变化反映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增加,这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利。

  • 标签: 天津 降水量 降水日数 线性倾向估计 突变检验
  • 简介:降水对作物产量影响评价的方法,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如美国环境评价中心(NOAA/CEAS)1979年提出的产量水分指数(YMIj);作物水分比(GMR)及产量对水分的反应系数(Ky)等。参考可以收集到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短缺等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降水对作物产量影响评价的方法——Ry指数,并用实例做了应用说明。

  • 标签: 作物产量 应用说明 气象观测资料 评价方法 气候影响评价 拔节孕穗期
  • 简介:阐明了用逐步回归方法的基本原理,对所选预报因子和预报量进行多级处理,结合极值判断、距平趋势判断和预报级别分析等综合分析后得出预报结果。

  • 标签: 逐步回归 判断 汛期 降水量
  • 简介:渭南自动气象站2005年进入单轨运行。在2a的运行中,自动站的压、温、湿、风、地温等气象要素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天气实况,与人工站观测的差值相对稳定,唯独雨量与人工观测差值较大且不稳定。通过对渭南站2005年和2006年汛期(4—10月)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记录统计、对比分析,

  • 标签: 自动站 降水量 数据质量 人工观测 自动气象站 天气实况
  • 简介:用测定横向降水订正降水测量中的风场变形误差本项目得到中国气象局支持,并于1988年开始实施。自18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雨量器的测量精度受风的影响。高出于地面的雨量器由于收集口上方的风场变形,使得雨量器的收集率偏小。仪器安装高度越高,收集率越小,雪比...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测量 场变形 横向雨量器 相关系数 对比实验
  • 简介:根据博州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计算趋势系数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新疆博州近30a各量级降水及其雨雪日数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夏半年降雨量占年降水的81%,其中5—8月占年降水近60%,而小雨(雪)量占年降水的近50%,夏、冬半年及年降水均自西向东随海拔的降低而减少。降水总体以0.76mm/a的速率呈不明显的增多趋势;年有效降水日数中以小雨(雪)日数为最多,有效降水日的长期变化呈明显的增多趋势;年降水增加的主要由有效降水日数的增加和降水强度的增强造成。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日 趋势系数 气候变化
  • 简介:应用GPS探测的大气可降水(PWV)对2010年大连地区降水过程中的水汽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PS/PWV资料能反映大气中水汽的时间和空间变化,其变化特征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同性质的降水过程PWV变化特征明显不同,稳定性降水过程PWV变化较为平缓,呈明显的单峰结构,对流性降水过程水汽变化程度剧烈,呈震荡趋势,而混合型降水具有两种性质降水的共同特征;降水过程中的GPS/PWV阈值表明,GPS/PWV资料在降水天气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稳定性降水 对流性降水 混合型降水
  • 简介:利用青藏高原81个气象台站近30a来年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气候线性趋势分析以及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对青藏高原年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OF分解的前三个主向量的累积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42.8%,地形特别是高原主体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对年降水的空间变化影响显著;年降水的时间变化在缓慢减少的过程中未发生突变现象;青藏高原年降水的空间异常类型可分为高原中部区、西藏北部区、青海东部区、柴达木盆地区、高原东北区、中北部边缘区、高原西北区、西藏南部区、东南区共9个区.其分区丰要受地形和高原低涡的影响较明显。

  • 标签: 年降水量 时空分布 EOF分解 青藏高原
  • 简介:利用1974—2015年河北邯郸地区16个观测站逐日降水与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对年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42a来,河北邯郸地区极端降水指数中除中雨日数呈轻微上升趋势、大雨日数及连续湿日整体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其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最大1d降水、最大5d降水、极强降水下降趋势显著,且分别于2004、1992、2006年发生显著突变。各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区域性差异明显,极值指数以邱县、曲周县减少最显著,绝对指数以峰峰矿区减少最显著,而相对指数则以曲周县减少最显著。除连续干旱日数呈微弱的负相关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呈显著正相关;除最低气温与中雨日数、连续湿日呈微弱正相关外,最高、最低气温与极端降水指数均呈负相关,极端降水对最高气温的响应比最低气温更敏感。

  • 标签: 极端降水指数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邯郸地区
  • 简介:统计分析了1980~1999年辽宁人工增雨示范区内5-10月各类降水云系产生不同强度降水降水次数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降水时长与其相对应的降水次数呈反比关系,降水时长越长,其相应的降水次数越少;而降水时长与其降水的分布则呈不规则的波动;降水时长为2-8h的降水对总雨量的贡献为66%,是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最佳时段。

  • 标签: 示范区 人工增雨 降水云系 降水量 人工影响天气
  • 简介:利用1957~2008年(共52年)河南省48个气象站月、年降水资料,利用标准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检验方法,对降水的正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大多数气象站的月和年降水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对降水序列进行开平方或开立方处理后,降水序列的正态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半数台站的年降水原始序列服从正态分布。对各站偏态系数进行平均,可以发现,所有站月序列的偏态系数均为原序列的最大,立方根序列的偏态系数最小。原序列均为正偏,平方根序列以正偏为主,立方根序列则以负偏为主。所有站月原序列的峰度系数均为正数,平方根或立方根的峰度系数则正负相间。

  • 标签: 河南 降水量 正态性 概率分布
  • 简介:7—9月我区进入盛夏季节,此时既是夏熟作物(如晚稻等)生长关键期又是工业生产旺季,工农业都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做好此时的雨量预报,对各行各业合理安排生产,趋利避害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以同安的5个气象要素为因子,采用“数轴分组编码”方法制作同安7-9月的降水预报方法,在40年的历史拟合中和5年的实际应用中,本方法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做介绍如下。

  • 标签: 月降水量预报 分组编码 数轴 编码法 工业生产 盛夏季节
  • 简介:利用开鲁气象站1954-2011年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近58a降水降水日数的年、季变化趋势和气候倾向率以及4-10月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的比例.结果表明:(1)开鲁58a平均年降水为332.5mm,年平均降水日数64d,占全年总日数的17.5%,日降水强度仅5.2mm;(2)年降水降水日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水日数多,降水则多;(3)近58a年降水日数和降水均呈显著的减少变化趋势,降水日数减少1.8d/10a,降水减少13.2mm/10a;特别是1999-2011年日降水强度明显减小,年平均降水仅277.5mm,比前45a平均减少了2成,春夏季干旱突出;(4)降水降水日数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3%,雨季集中,旱季明显;(5)作物生长季(4-10月)降水级少,有效降水日数少,因此,发生干旱的概率高,特别是季节连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 标签: 开鲁 降水量 日数 变化趋势 降水强度
  • 简介:以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1960--2011年降水资料为基础数据,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小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年降水的变化特征,并采用正交分解函数EOF、旋转正交分解函数REOF计算了洞庭湖区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分析了洞庭湖区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年降水空间上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时间上没有显著变化趋势。1963年洞庭湖年降水发生突变。洞庭湖区年降水存在6、9a和16—17a振荡周期。洞庭湖区旱涝频繁,极端气候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洞庭湖区年降水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普遍干旱或洪涝,但也存在南北反相变化即南部干旱北部洪涝或南部洪涝北部干旱的特点。洞庭湖区年降水存在南部、西北部和中部3个异常气候区。

  • 标签: 周期变化 突变 旱涝
  • 简介:统计分析了通辽市近百年以来的年均温、冬季均温、5—9月均温、年降水变化趋势阶段性和周期。结果表明:(1)通辽市近百年来年均温、冬季均温、5—9月均温都呈上升趋势;(2)通辽市年、冬季、5—9月均温的阶段性明显;(3)通辽年均温的功率谱有两个谱峰值分别对应30年和准2年的周期,并且超过0.05的信度水平;(4)通辽市年降水在20世纪初至50年代初为波动阶段,5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减少;(5)通辽市年降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 标签: 气候变化 分析 对策
  • 简介: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美国全球集合预报系统(GFS)、日本气象厅(JMA)3个中心3~96h预报时效的降水预报资料,以及浙江省1957个高密度的自动站观测资料,对数值模式预报结果进行统计降尺度处理。首先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插值后的预报结果进行降尺度订正,然后把3个数值预报的降尺度结果进行消除偏差集合平均,最后得到多模式集成的降水预报场。结果表明,统计降尺度订正后的预报结果比直接插值更加准确,多模式集成的预报效果优于单模式结果,其改进效果随预报时效的延长减小。

  • 标签: 降水量预报 统计降尺度 多模式集成
  • 简介:针对2006年7月31日发生于陕西省的强雷暴灾害性天气过程,对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自动站降水资料之间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发生前,地闪频数有一个“跃增”;短时暴雨发生时,地闪频数较高,正闪与负闪的比例较低,各区最大正负闪比例仅6.7%,强度较大的地闪多分布于地闪密集区。空间上,地闪密度大值区与短时暴雨中心落区基本一致;时间上,地闪最大频率出现比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前30min以上,说明地闪最大频率的出现对强降水发生有指示意义。通过地闪与不同仰角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回波的叠加分析,发现1.5°仰角上二者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闪演变对30dBz以上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移动演变有引导作用。

  • 标签: 云地闪 降水量 雷达回波
  • 简介: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12年发布的《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选取一定空间范围内相关性、数据完整性均较好的邻近站降水资料,构建参考序列,结合标准正态检验和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对我国2342个台站年、月降水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采用相关系数权重平均方法和一阶差分方法相结合得到参考序列,以降低因计算方法和邻近站序列长度不一致等引起的参考序列不确定性.最终结果显示:98个台站降水序列存在断点,仅占总站数的4.2%.采用比值法订正上述非均一性的降水序列,订正后的序列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部分台站降水变化趋势(1960-2009年)异常的问题得到改善.

  • 标签: 降水量 均一性 标准正态检验 比值订正
  • 简介:利用1981—2015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5个气象站的水汽压和降水月资料,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经验公式,计算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降水转化率,并对大气可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呈单峰形态分布,而降水转化率呈双峰分布。1981—2015年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平均大气可降水为3315.5mm,其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降水降水转化率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根据突变检验,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春、夏季和年大气可降水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分别为1985年、1995年和1996年。气温是影响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大气可降水变化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

  • 标签: 大气可降水量 降水转化率 气候突变 黄河上游河曲地区
  • 简介:介绍了Delaunay三角阀的性质及其算法类型;根据1980~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将观测点和采集的边界点共同进行普通的Delaunay三角剖分,通过删除边界点及其区域外的三角形以实现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得到了较理想全国陆地的Delaunayj角例;随后对球面上的三角片进行面积计算,在已知站点的经纬度情况下,将大地世标系转换到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应用平面三角余弦定理获得球面三角内角,从而求得三角片面积,并以面积大小确定各个站点降水的权重系数,得到全国平均降水鼙值。对比分析了30年的伞吲不同时间尺度(日、月、年)平均降水,Delaunay三角法对应全国平均降水均值和标准差都明显低于算术平均法,但是两种方法计算的降水值的相关系数较高;通过Shapiro—Wilk方法进行正态性检验分析,两种计算方法求得的年平均降水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在方差奇性的F检验中,两者的方差具有非奇性特点;使用t检验,在显著性a=0.05时,Delaunay三角剖分法计算的企困平均降水总体均值偏小。最后,根据欧洲和日本数值模式2009年的降水预报,对于两方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在较大区域的平均降水计算中,较之于传统的算术平均法,基于区域的Delaunay三角剖分法史为合理;区域平均降水不仅和计算方法有关,还和区域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

  • 标签: 区域Delaunay三角剖分法 算术平均法 全国平均降水量 统计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