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研究了商洛地区病虫害发生发展与气象要素的关系,提出小麦三虫三病长期预报方程,对预报方程进行了复相关系数检验,1992年试报效果较好。提出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 标签: 作物病虫 气象因子 预报 防治
  • 简介:根据实际观测资料以及田间试验资料,利用初始土壤有效水分贮量、时段末土壤含水量、降水量、实际蒸散量和预测蒸散量五要素,采用时域滚动预报法建立了春小麦农田灌溉期预报模式,确定了各项参数的计算方法,得出其经验值.经过对土左旗、临河、通辽小麦及玉米农田的试用,各项参数的计算准确度较高;农田灌溉日期的预报结果十分可靠.

  • 标签: 春小麦 春玉米 时域滚动法 预报模式 农田灌溉期 降水量
  • 简介:基于连续3年的涡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雨养玉米农田水热交换的环境控制机理。结果表明:热量(辐射与温度)与水分(土壤含水量与大气水汽压亏缺)因子是控制农田水热交换的关键因子,但随着研究时间尺度变化,其作用强度显著不同。当研究时间尺度由小时-日-月-季-年逐渐增大时,热量因子对玉米农田水热交换的影响逐渐减弱,而水分因子的影响却逐渐增强。因而,模拟玉米农田水热交换,以小时时间分辨率模拟时,能量输入应以辐射为主;以月为时间分辨率时,能量输入应以温度为主,可以提高模拟精度。另外,不同水文年型控制雨养农田水热交换的主要因子也有显著差异。湿润年,土壤水分充足,决定蒸发强度的可用能量是限制水分交换的关键因子;偏千年,农田水热交换受制于水分与能量的双重制约。因此,在估算半干旱地区水热交换时,同时还应关注不同水文年型的迥异环境控制机理,以提高不同时间尺度模型模拟精度。

  • 标签: 雨养农田 环境控制 潜热通量 感热通量
  • 简介: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过程模型(AgriculturalProductionSystemssIMulator,APSIM),研究了1980-2010年间中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SOC)的时空变化。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的APSIM模型总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徐州、郑州和昌平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中各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变化以及SOC的变化。区域模拟结果显示,1980-2010年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农田SOC呈增加趋势,仅河北省的北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农田SOC减少。华北平原总的农田面积约为24.52Mha(1ha=0.01km^2),其SOC密度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35Mg(C)ha^-1a^-1,总的SOC贮量增加了约257.43Tg。在京津冀地区、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农田中,SOC分别平均增加了102.05、59.82、95.56Tg。SOC的增加,主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里外源碳投入量的增加。

  • 标签: 土壤有机碳 APSIM模型 华北平原 时空变化 碳投入量
  • 简介:基于2014年辽宁省锦州地区雨养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涡度相关观测数据,分析了锦州地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水汽通量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小气候观测数据探讨了水汽通量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2014年锦州地区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各月水汽通量均呈明显的单峰型变化规律,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日平均水汽通量可达非生长季的10.31倍。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7月水汽通量最大,日最大水汽通量可达0.1202g·m-2·s-1。玉米农田年蒸散量为417.37mm,非生长季蒸散总量为49.57mm,略大于同期降水量;生长季前期5月和6月玉米农田蒸散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2.0%、71.0%;7月、8月和9月玉米农田的蒸散量大于降水量,其中7月玉米农田的蒸散量为降水量的3.00倍,而此期间正值玉米开花授粉阶段,水分胁迫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玉米农田生长季的水汽通量与净辐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水汽通量在一定程度上受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的调控影响。

  • 标签: 玉米农田 水汽通量 涡度相关 蒸散 饱和水汽压差 净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