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德令哈地区2001年1月。2002年1月逐日最高、最低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和风速的预报值,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寒冷指数,预报人体舒适。为今后开展城市环境预报服务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 标签: 舒适度 预报方法
  • 简介:根据天气诸多因素计算得出舒适指数,再利用指数的大小划分等级并确定舒适程度。人们可根据当天的指数预报适当地安排室外的生产或活动以及如何防范冷热突变,加强自我保健。

  • 标签: 人体舒适度 指数预报
  • 简介:利用1951—2016年5—9月吉林省50个气象站气候资料,对消夏旅游期影响人们生活舒适的主要气候要素进行统计,并构建旅游气候相关指数。结果表明:主要气候要素和旅游气候相关指数在1981年后均发生显著变化,各月平均气温升高,7—9月降水量减少,各月平均风速减小,6月、8月和9月的平均相对湿度略有减小,各月平均日照时长减小;各月温湿指数增大、避暑指数减小,6月、7月和9月旅游气候舒适指数增大。吉林省消夏期具有"温湿适宜、日照适宜,多微风日,且白天少降水"的气候特点。消夏旅游期各地区的温湿指数处于"偏热、较舒适"水平,避暑指数较高,旅游气候舒适指数处于"很舒适以上水平。

  • 标签: 吉林省 消夏旅游期 气候要素 温湿指数 避暑指数 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
  • 简介:利用甘肃省平凉市7县(区)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50a气象资料,采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指标,对平凉7县(区)各月旅游气候舒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平凉市7县(区)旅游气候最舒适期为每年的5~9月,较舒适期在4月和10月,不舒适期静宁、庄浪、华亭为4个月,主要分布在冬季秋末(1~2月、11—12月),崆峒、灵台、泾川、崇信为3个月,分布在冬季的1、2、12月。由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的不同,平凉旅游气候在东西南北方向上有着一定差异,在东西方向上差异尤其明显,一年中舒适年指数自西向东呈升高趋势。

  • 标签: 平凉 崆峒山 气候舒适指数 评价
  • 简介:利用陕西省82个气象站近40a(1971~2010年)的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环境卫生学指标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陕西地域特点,建立适合陕西的气候舒适评价模型,进而得到该省气候舒适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REOF),对陕西省气候舒适进行综合区划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气候舒适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上气候舒适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近40a间各地的气候舒适均显著增加;陕西省可划分为4个气候舒适区,分别是关中中东部(Ⅰ区)、陕北西南部(Ⅱ区)、陕北东北部(Ⅲ区)、陕南中南部(Ⅳ区),其中Ⅳ区的气候舒适最高,但人口仅占全省总数的11.4%,Ⅰ区次之,人口占全省总数的一半,Ⅱ区和Ⅲ区的舒适明显偏低,相应的人口也最少,分别占全省的6.0%和6.8%;4个区的年气候舒适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Ⅱ区上升幅度最大,气候正常日数在各区的变化幅度均不明显,而气候不舒适日数各区均表现为明显下降趋势,Ⅰ区降幅最大。

  • 标签: 气候舒适度 REOF 综合区划 陕西省
  • 简介:利用宁夏22个气象台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了宁夏人体舒适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9a区域气候变暖对宁夏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总体是有利的,主要表现在舒适日数增加,冷不舒适日数减少。近49a中,2001—2009年是相对最舒适的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舒适日数开始增加,冷不舒适日数明显减少;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冷不舒适日数基本相同,冬季冷不舒适程度下降。宁夏冬季很冷日数呈下降趋势,冷日数呈上升趋势,冷不舒适程度下降。春季舒适日数增加,夏季和秋季的舒适日数变化不明显。

  • 标签: 人体舒适度 气候变化 宁夏
  • 简介:基于1961—2015年贵州省81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等资料,分析了贵州省夏季各月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穿衣指数旅游气候舒适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月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为夏季最低值,7月和8月温湿指数、风效指数和穿衣指数的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其中6月第1候和第2候是贵州省夏季最舒适的候;空间分布上,夏季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整体上自西向东呈递增趋势,而穿衣指数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舒适空间分布表明,6月是贵州省夏季旅游的最佳月份,6月仅贵州省南部低海拔地区处于"较不舒适"等级,大部分地区处于"较舒适舒适"等级,7月和8月"舒适"区域主要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区。

  • 标签: 旅游 舒适度 时空分布 贵州省
  • 简介:人工增雨是京津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含量高,在乌盟地区大规模实施"进、退、还"战略和生态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乌盟生态环境现状,对开展人工增雨工作的必要、可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可供其它地区参考.

  • 标签: 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 荒漠化 水资源 乌盟地区 人工增雨
  • 简介:利用RHtestV5和MASHV3.03软件包并结合完善的台站历史沿革信息分别对重庆地区1951-2015年的逐年、月、日平均气温序列进行了均一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检验出重庆地区相关台站气温序列的非均一,并对其进行订正。二者所得结果均表明,迁站是引起气温序列不连续的主要原因,测站周围环境的变化、观测设备的更换以及自动站的业务化运行也会对气温序列的连续产生一定影响,且两种方法对日平均气温的订正量和订正方向基本一致,订正后的气温气候趋势相似。由于两种方法所使用的检验算法不同,导致检测到的断点数目相差较大(MASH较RHtest多)。将RHtest方法所得结果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用同样方法对重庆地区气温序列的均一检验和订正结果对比,显示二者订正效果基本相同。最后通过对订正前后的气温序列进行气候趋势分析发现,订正后气温变化趋势的均一较订正前有明显改善。

  • 标签: 气温序列 均一性 RHtest MASH 气候趋势
  • 简介:根据枇杷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塘栖历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塘栖枇杷生长期气温、降水量、日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趋利避害、科学发展枇杷生产的建议,并在日常工作中开展有针对的气象服务。

  • 标签: 枇杷 气候适宜性分析 气象服务
  • 简介:陕西省降水量年变化呈单峰型、双峰型、三峰型。这些类型反映了陕西省年内主要雨带的移动和位置。陕西省年降水量、雨季(5~9月)降水量基本上遵从正态分布。

  • 标签: 降水量 降水类型 正态分布
  • 简介:《黄帝内经》将气象学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热)6种气象现象的太过、不及或非时之候而影响人体病变的发生,又将人体疾病症候状况分成上述6种类似气象现象的类型统称“六淫”。前者为外感疾病病因分类,后者为症候分类。于是,“六淫”就有了双重含义。对“六淫”的科学含义及其定量标准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六淫 定量标准 气象 疾病
  • 简介:利用2013年12月1—9日淮安市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重度雾霾过程的气象要素、PM2.5浓度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淮安地区持续雾霾过程高空为偏西气流,冷空气弱且850hPa有暖平流输送,为雾霾持续的背景条件。在此次持续雾霾过程中,PM2.5日平均浓度均大于0.075mg·m^-3,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的PM2.5长时间堆积使低能见度维持,随着湿度的增大或减小,雾霾交替出现。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逆温层结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垂直交换污染物垂直扩散,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混合层高度低且上升运动弱,为此次持续雾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雾霾 PM2.5 逆温 混合层高度
  • 简介: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的增大经历了1次轻雾转霾的天气过程。(2)地面弱的气压场和较小的风速以及PM2.5浓度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增大为本次持续雾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的存在是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的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区别雾和霾天气的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其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 标签: 持续性雾霾 阶段性特征 关键因子
  • 简介:利用1995~2004年辽西地区4个代表站的大雾观测资料,分析了区域大雾天气的气候统计特征,统计出易产生大雾天气的地面和高空形势场出现频率,并从大雾产生的条件和形成机制入手,提出判别大雾出现的预报指标,并结合近10a的历史资料对预报指标进行了验证,平均历史概括率为81.0%。选取2004年7月1日—12月31日单站历史资料进行抽样预报效果检验,总空报率为22.2%,漏报率为5.1%,检验效果较好。

  • 标签: 大雾 大气稳定度 气候统计特征 预报指标
  • 简介: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地区(北疆)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提出了45站低温日标准和区域持续低温事件的定义,并分析了持续低温事件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研究了低温事件的年代际变化环流差异特征、大尺度环流背景、冷空气影响路径强度特征。结果表明:(1)低温日阈值呈东北向西南升高的分布趋势,低温日阈值最小值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和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阈值为-34--30℃,而西部伊犁地区和天山山区低温日阈值为-24--20℃;(2)1961—2010年出现35次大范围持续低温事件,1月和2月发生频次均为0.29次/年,12月为0.14次/年;低温事件持续时间为5-25d,其中超过10d有16次,5-9d有19次。持续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呈年际和年代际显著减少趋势,但强度无显著变化趋势;(3)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异常造成新疆持续低温事件,以经向环流异常为主,根据冷空气影响路径可分为4类:西西伯利亚横槽、中西伯利亚低槽东灌、北风带和西北风带、北脊南槽(涡),这4类冷空气影响路径表现为500hPa冷空气从极地或西伯利亚以超极地、西北和偏东路径进入新疆后,-32℃冷空气南压位于北疆地区,海平面气压场同时表现为蒙古高压盘踞欧亚大陆,高压中心达1045hPa以上且位于阿勒泰山地区,1035hPa冷高压控制北疆地区,这种环流配置造成新疆持续低温事件。

  • 标签: 北疆 持续性低温事件 时空分布 环流异常 冷空气路径
  • 简介:利用1959—2014年江西省83个国家气象站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要素分析和EOF、REOF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汛期暴雨和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6a来江西省汛期多年平均暴雨日和日暴雨量分布呈从西南至东北递增的特征。4—6月日暴雨频次和当月降水贡献率呈逐月上升趋势,7月上旬略有下降,日暴雨中心大多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落区略有差异。江西省汛期区域暴雨分为6个分布型态:江西省北部沿江型、江西省中北部型、浙赣铁路东段型、浙赣铁路西段型、江西省中部型和江西省南部型。

  • 标签: 暴雨 时空分布 REOF分析 客观分区
  • 简介:应用T63数值预报产品对内蒙古春秋季区域大风过程进行了物理量诊断分析,并总结出5项能较好反映出大风发生、发展机制的预报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分区预报方程,并实时应用T106产品建立了业务系统。

  • 标签: 区域性大风 诊断分析 数值预报产品 回归分析 沙尘暴 预报因子
  • 简介:通过对江西省资溪县连续608d空气负离子日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资溪县城空气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4103个/cm^3;负离子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早晨最高,为4569个/cm^3,中午最低,为3411个/cm^3;负离子浓度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季最高,5月平均为5283个/cm^3,秋季最小,10月平均只有2709个/cm^3。负离子浓度与气象因子关系密切,其中与日照时数呈现出极显著的线性负相关,相关F值为14.12,与降水量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F值为3.484,与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的线性相关均不显著。

  • 标签: 空气负离子 时间分布 气象因子 资溪县城
  • 简介:针对2006年7月31日发生于陕西省的强雷暴灾害天气过程,对闪电定位监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以及自动站降水资料之间的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局地短时暴雨天气发生前,地闪频数有一个“跃增”;短时暴雨发生时,地闪频数较高,正闪与负闪的比例较低,各区最大正负闪比例仅6.7%,强度较大的地闪多分布于地闪密集区。空间上,地闪密度大值区与短时暴雨中心落区基本一致;时间上,地闪最大频率出现比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前30min以上,说明地闪最大频率的出现对强降水发生有指示意义。通过地闪与不同仰角多普勒雷达基本反射率回波的叠加分析,发现1.5°仰角上二者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闪演变对30dBz以上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移动演变有引导作用。

  • 标签: 云地闪 降水量 雷达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