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据美国研究人员11月13日发表一项报告,随着地球变得更热,闪电活动也更加频繁。全球气温每上升1oC,仅仅美国闪电事件就将增加约12%。众所周知,夏天雷电活动比冬天更频繁,但气温对闪电影响却一直难以量化。

  • 标签: 闪电活动 全球变暖 全球气温 研究人员 雷电活动 美国
  • 简介:2015年上半年福建省雷闪活动频繁,雷闪日为128天,为近12年同期监测数据最大值,大部分地市初雷闪日比往年偏早;雷闪总次数达19万多次,为有监测数据以来同期第二大值,仅次于2014年。雷闪高发期在4—6月,其中6月份雷闪次数最多;雷闪高峰时段出现在17:00~18:00,08:00.11:00雷闪活动最弱。雷闪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州东北部沿海、莆田中部和泉州中北部,但各月集中区又有所差异,呈现自西向东扩展趋势,其中莆田、福州雷闪密度最高。雷闪强度分布呈单峰特征,负闪集中在2—14kA之间,正闪集中在4—40kA之间。上半年共发生雷电灾害事件47起,导致5死亡,5受伤,造成252件家用设备和公共设备等不同程度损坏。

  • 标签: 雷闪El 雷闪次数 时空分布 雷闪强度 雷电灾害
  • 简介:利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3.1,对近百年温室气体浓度、全球海表面温度、太阳常数变化以及火山活动对我国地表气温所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全球海表面温度升高及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导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升高部分因素.近百年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主要经历了两次年代际振荡并逐渐增温.第一次振荡冷期为1910年代,随后变暖,1940年代达暖峰期.第二次振荡冷期发生于1950~1960年代,随后变暖,暖峰期发生在1990年代.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两次振荡是造成这两次振荡主要因素,气温、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均发生了准60年周期年代际振荡,气温振荡位相落后于太阳常数和全球海表面温度位相.20世纪20年代以前及60年代以后火山活动活跃是导致1910年代和1960~1980年代出现冷期原因之一.

  • 标签: 温室气体浓度 海表面温度 太阳常数 地表气温 气温影响 火山活动
  • 简介:采用天津地区1959~2012年太阳总辐射年、月总量资料、日照百分率及其台站元数据,通过惩罚最大t检验和顺序算法对太阳总辐射资料均一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辐射观测仪器变更造成了太阳总辐射序列产生不连续,突变年代主要发生在1968年、1972年、1990年3次仪器变更年份或其附近年份,而迁站没有造成显著影响。同时,顺序算法检验发现,天津地区太阳总辐射序列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3年前后)出现了趋势减少渐变,并且在月总量序列检验中,仪器变更非均一影响也体现在其中。因此,在太阳辐射研究工作中,尊重原始观测数据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数据均一,剔除非均一因素,以此确保气候变化分析结果相对真实。

  • 标签: 天津地区 太阳总辐射资料 均一性分析
  • 简介:利用2013年12月1—9日淮安市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重度雾霾过程气象要素、PM2.5浓度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淮安地区持续雾霾过程高空为偏西气流,冷空气弱且850hPa有暖平流输送,为雾霾持续背景条件。在此次持续雾霾过程中,PM2.5日平均浓度均大于0.075mg·m^-3,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PM2.5长时间堆积使低能见度维持,随着湿度增大或减小,雾霾交替出现。边界层中低层维持逆温层结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垂直交换及污染物垂直扩散,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良好热力条件;混合层高度低且上升运动弱,为此次持续雾霾过程提供了良好动力条件。

  • 标签: 雾霾 PM2.5 逆温 混合层高度
  • 简介:文章综述了内蒙古气象网站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探讨了相关应对措施.以期提升内蒙古气象网站安全,保障网站稳定运行,为广大用户提供安全可靠气象信息.

  • 标签: 气象服务 网站安全性 管理
  • 简介:利用卫星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19日和2014年5月16日在龙岩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5月19日暴雨过程触发机制为地面冷锋,当地面转受冷高压控制,降水减弱;2014年5月16日强降水过程触发机制冷锋过境后,地面倒槽快速发展,逐渐增强暖湿空气和渗透南下冷空气引发强降水发生,强降水持续时间长。影响机制不同也使得暴雨落区有所不同,冷锋触发暴雨,其强降水落区出现在锋面附近急流左侧,而由地面倒槽触发暴雨过程其落区在倒槽南侧为暖区降水,暴雨落区局地强。通过滤波法发现,强降水落区和经向垂直环流上升支相对应。

  • 标签: 强降水 触发机制 暴雨落区 低通滤波 对比分析
  • 简介:由于气候变化,现有气候分区内水工混凝土经历冻融温度正在发生改变,采用研制气候模拟系统,对不同强度等级、不同抗冻设计等级水工混凝土在-30~-5℃冻融中心温度下进行了系统冻融试验。研究提出了变化条件下水工混凝土冻融温度一强度等级一抗冻设计等级一冻融循环次数归因分析图。基于试验结果,对我国现行水工混凝土抗冻制度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改变水工混凝土抗冻融中心温度对温室气体减排影响。

  • 标签: 冻融变化 水工混凝土 耐久性 归因分析 节能减排
  • 简介:欧亚中高纬地区积雪是影响气候重要因子,但是观测台站稀疏且记录只到1996年,导致积雪观测资料严重缺乏。基于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3套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大气海洋局(NOAA)20世纪再分析资料(NCAR-20thcenturyreanalysi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及日本气象厅(JMA)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JRA-55),利用前苏联站点观测雪深资料评估雪深再分析资料在欧亚大陆区域适用。结果表明:3套再分析资料对积雪时空变化均具有一定描述能力;其中,尤以JRA-55再分析资料与观测事实最为接近,能较好揭示欧亚中高纬雪深变化空间分布特征,反映雪深长期变化趋势。JRA-55再分析资料揭示欧亚雪深与169站观测有90%吻合,20世纪再分析资料有76%一致,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只有一半。区域尺度上,JRA-55再分析资料揭示欧洲、西伯利亚南部雪深在1961~1990年变化与观测是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1、0.87,而20世纪再分析资料仅有0.77、0.32。长时间序列雪深资料(JRA-55)表明欧亚大陆积雪存在年代际变化特征:1960年代积雪偏少;1970年代偏多;从1980年代开始呈现减少趋势,持续至20世纪末,并且积雪减少是高纬度积雪变化造成

  • 标签: 欧亚中高纬 再分析资料 雪深变化 适用性评估 年代际变化
  • 简介:将耦合暴露度、灾害风险、敏感性与抗压脆弱评估模型应用于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评价,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东部季风区接近90%区域水资源处于中度脆弱及以上状态。其中水资源中度和高度脆弱区域约占全区75%,极端脆弱区域接近15%。中国北方海河、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水资源脆弱最高。未来气候变化影响将加剧水资源脆弱风险,不同RCP排放情景下2030年代我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中度脆弱及以上区域面积有明显扩大,极端脆弱区域将达到20%-25%。由于未来需水进一步增加,中国北方水资源脆弱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南方东南诸河等区域将面临可能发生水危机。

  • 标签: 水资源脆弱性 气候变化 东部季风区
  • 简介:将时间滑动相关方法STC(slidingtemporalcorrelation)用于研究混沌系统和海洋环流模式可信计算时间RCT(reliablecomputationtime),Lorenz混沌系统数值试验表明用STC求得可预报时间和可信计算时间,与使用传统误差限方法所得结果一致,证明了其有效。对海洋环流模式LICOM和NEMO研究发现:1.当海洋模式以非耦合方式运行时,试验结果表明其海表温度SST可信计算时间较长,平均达到6个月以上,这主要是由于海洋模式运行过程中,采用恢复性边界条件使模拟结果不会太过偏离观测值。对于强迫场从1月开始试验,LICOM模式SST可信计算时间在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存在RCT低值区,其数值不超过2个月。而NEMO模式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全是RCT高值区,NEMO模式RCT低值区域出现在赤道外太平洋和大西洋中纬度地区,强迫场从7月开始试验,RCT纬向平均分布与1月有相反形式。2.海洋模式以耦合方式运行时,由于去掉了恢复边界条件作用,海洋模式预报SST可信计算时间明显减小,年平均RCT为1个月左右。按季节平均得到RCT变化不大,在30~40天之间,RCT大值区春季位于南半球,而秋季位于北半球,可达2个月以上。耦合模式中所模拟500hPa高度场RCT与单独运行大气模式所得结果相差不大,仍在2周以内。3.无论是按季节平均还是按海区平均所得到RCT分布,都在30~60天左右,只有极少数区域在特定季节可以达到80天以上,这说明在海气耦合模式中,由于计算不确定造成可预报上限一般不超过2~3个月,这比使用资料分析得到可预报期限短很多,因此根据木桶原理,RCT可能是制约海气耦合模式SST预报能力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可信计算时间 木桶原理 混沌动力系统 海洋环流模式
  • 简介:通过影响暗筒式日照观测记录准确各种人为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提高日照记录准确改进方法或注意事项,保证日照观测记录更好地反映某地实际日照情况。

  • 标签: 日照记录 人为因素 准确性
  • 简介:随着全球变暖,应对高温热浪事件是未来现代化城市面临难题之一。本文利用全球模式—HadAM3p提供3组不同边界场和初始场驱动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输出结果,模拟未来情景下中国区域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全球PRECIS对基准时段(1961—1990年)高温热浪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及对应大气环流特征具有较强模拟能力。相对于基准时段,未来情景下未来时段(2071—2100年)中国各地区高温热浪事件强度增加,发生频率增幅超过100%,且持续时间增加30%以上。此外,观测资料和模拟结果均表明武汉和哈尔滨地区高温热浪与500hPa高度场正距平密切相关。而未来情景下,武汉和哈尔滨地区500hPa高度场正距平呈增加趋势,表明这些地区未来可能出现危害更严重高温热浪事件。

  • 标签: 高温热浪 PRECIS SRES A2情景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逐6hFNL(1°×1°)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2.5°×2.5°)逐6h再分析资料、FY-2E气象卫星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方法,探究了2012年6月4~5日发生在新疆库尔勒至甘肃玉门一带干旱地区60a一遇大暴雨天气过程水汽来源以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中层强盛西南低空急流和低层偏东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并带来不稳定能量;前倾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形成大气层结强烈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850hPa)和其上空辐合线(700hPa)叠加,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诱发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形成整层上升运动,为大暴雨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

  • 标签: 旱区大暴雨 诊断 环流形势 低空急流
  • 简介:《气象法》《陕西省气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以来,汉中市防雷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台阶。在防雷工作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防雷管理缺失、技术服务不精细、市县防雷发展不平衡等等。

  • 标签: 防雷工作 管理职能 不平衡 不精细 技术服务 防雷技术
  • 简介:很多人在早上出门时候,往往要了解一下当天天气情况,于是天气预报便成为他们获得这些信息有效手段。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变化,编成天气谚语,以此预测当地未来几天天气,尤其是“看云识天气”常识得到了广泛应用。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变化来预报天气。

  • 标签: 天气预报 气象观测仪器 天气情况 天气谚语 预报天气 气压表
  • 简介:利用CloudSat和CALIPSO卫星云产品数据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华北(陆地A1)、日本海(近海A2)和太平洋地区(远海A3)中云(高积云Ac和高层云As)分布特征.3个地区全年中云平均发生概率近1/3,As发生概率高于Ac.As高度主要位于4~8km,Ac则集中于高度3.5~5.5km范围,中云垂直及水平尺度从陆地向深海逐步增加.位于对流层中部中云其所处位置温度使冰晶和过冷水状态液态水能够同时存在.统计结果表明As中冰态粒子含量占绝对多数,Ac中液态和冰态各占比例彼此相当.As与Ac中IER(冰晶有效粒子半径)分布与高度均呈负相关关系,IER谱分布主要范围为35~80μm.As中LER(液水有效粒子半径)与高度呈正相关特征,但Ac中这一特征明显减弱,Ac及As中LER主要分布范围为5~15μm.As及Ac中IWC及LWC谱分布比较分散,与高度之间相关亦不明显.

  • 标签: CloudSat资料 CALIPSO资料 高层云 高积云 物理属性
  • 简介:国家标准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根据"建筑物重要、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可能和后果"已日趋完善城市建筑雷电防护措施。然而,我国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或已实现城镇化农村外,多数农村民居建筑因体量较小而不在国家标准所划定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范围内。实际农村民居遭受雷灾比例却是相当大。

  • 标签: 农村民居 雷电防护 接闪器 引下线 使用性质 雷电波侵入
  • 简介:地球上的人、动物以及植物每时每刻都在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工厂更是吞吃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大户。如此看来,长此以往地球氧气会用完了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个方面,而忽视了产生氧、消耗二氧化碳另一个方面。浩瀚林海、草原等各种植物在阳光下,绿叶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与从根部运来水分、养料化合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时放出氧气。

  • 标签: 氧气 地球 二氧化碳 葡萄糖 吸收 植物
  • 简介:通过应用上海市能源-环境-经济CGE模型,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所涉及重要要素,包括覆盖行业和分配方式等设计不同情景,模拟了在不同就业条件下碳排放交易机制对经济影响和对传统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如果碳交易纳管行业释放出来劳动力能及时被其他行业吸纳和消化,则碳交易对GDP整体影响为正,碳交易实施产生了双重红利。若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则碳交易对GDP整体影响为负,2020年不同情景下GDP损失为1.5%~2.4%;相比覆盖部分行业,在覆盖全部行业情景下,碳价格最低,从2013年30元/t增加到2020年202元/t,对高耗能行业竞争力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由于所有行业都纳入到纳管范围,使得对GDP负面影响最大;此外,实施碳交易能明显改善环境效益,有助于推动SO2和NOX减排目标的实现。

  • 标签: 上海 碳排放交易 CGE模型 经济影响 协同减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