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太行山前断裂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是华北及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重要的构造,有关该断裂的活动性有以下观点:1)它属深大断裂;2)它是活动断裂和地震构造;3)它不是地震构造。为研究和评价该断裂的活动性,利用最近获得的地震资料和钻探联合剖面研究了太行山前断裂的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系以来的活动特征。钻探验证以及研究结果与表明:太行山前断裂不是岩石圈深大断裂,该断裂在第四系仅错断了中更新世QP2早期,中更新世QP2晚期和晚更新世地层没有发生错断。由此得出,太行山前断裂不是活动断裂,也不是岩石圈深大断裂。该研究结果为跨越太行山前断裂的城市进行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于首都圈地震危险性评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太行山山前断裂 活动特征 地震勘探 钻探验证
  • 简介:便于不同观测系统的统一,本文定义了广义炮检距概念,给出了空间平界面广义炮检距不同阶地震菲涅耳表达式。基于波动理论,推导出了广义炮检距地震菲涅耳横向叠加波场公式。以不同阶几何菲涅耳形状为参考,分为零炮检距和非零炮检距情况,进行了相似菲涅耳不同绕射面元大小的横向叠加振幅分析。结果表明:①绕射面元对观测点的波场贡献与炮检距、地表起伏程度、界面倾斜程度、激发点到界面深度、观测方式和干涉叠加区大小等因素有关;②第一菲涅耳是主要绕射波干涉叠加区,并且该区域对观测点的半振幅贡献约小于所有阶菲涅耳的振幅贡献;③当绕射面元小于第一菲涅耳时,即使采用非自激自收观测方式,仍有绕射面元越大观测点振幅越大的结论。

  • 标签: 炮检距 菲涅耳带 波动理论 叠加 振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