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在目前常用的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基础上,提出了首先将观测资料按照观测历元不连续分成若干小弧段,然后利用差分法进行周跳探测,根据差分后周跳放大的特性判断周跳和野值,并确定其位置利用宽带组合和电离层组合的方法解算周跳大小。通过实例验证了其有效性。

  • 标签: GPS 差分法 周跳探测 修复
  • 简介:本文叙述了APPLE-Ⅱ微机控制光电等高仪观测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星、定位、跟踪与换星。在控制系统中应用了高精度的圆感应同步测角器和简单的恒星时钟卡。该系统的望远镜定位精度达±3″,跟踪精度达±5″。该套设备现在已投入正常使用,对改善观测条件和提高观测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 标签: 光电等高仪 自动观测系统 定位精度 圆感应同步测角器 恒星时钟卡
  • 简介:VLBI技术及USB技术成功应用于中国的探月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月球探测器的定轨精度。随着中国深空探测向更远目标的推进,对VLBI测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选取合适的射电源可以有效提高探测器的定轨精度。本文综合考虑射电源的流量、信噪比、与探测器的角距等信息,探讨了从最新国际天球参考架中选取校准射电源的方法。本文以月球探测卫星的差分VLBI观测为例,结合中国VLBI网的现状,筛选出了可用的候选校准源表。

  • 标签: 差分VLBI 校准射电源 系统等效流量密度 基线信噪比
  • 简介:本文利用模拟观测资料,估计了中国卫星跟踪网对近卫星定轨和测定一些跟踪站地心坐标所能达到的精度。同时分析了近卫星定轨的主要误差源,如大气模型、地球引力场模型的不确定性和跟踪网站坐标的误差等所产生的影响。

  • 标签: 近地测地卫星 定轨精度 地心坐标 大气模型 地球引力场 SLR观测
  • 简介:为了更方便观察和分析处理天文频谱计算得到的频谱数据,需要通过数据接口把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上。简单介绍了如何用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设计网络接口,给出了网络接口各硬件模块的功能和软件的流程图以及测试结果。

  • 标签: 频谱仪 网络 FPGA 嵌入式
  • 简介:扼要介绍了几种针对高精度频率源(氢钟)的频率稳定度测试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并给出了部分指标。其中,双混频时差法测试精度可达2×10-13/s,周期法测试精度可达1×10-13/s。

  • 标签: 频率标准 原子钟 氢钟
  • 简介:人卫跟踪一般采用地平式跟踪机架,由于这种机架固有的天顶盲区,致使观测数据不连续而造成卫星精密定轨的困难。讨论了小型光电人卫跟踪的ALT-ALT机架原理,分析证明采用这种机架形式没有天顶盲区、跟踪速度和加速度较小。同时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摆动叉式ALT-ALT跟踪机架,具有全天覆盖无遮挡、体积紧凑小巧等优点,其力学性能也十分优良,适合小型光电人卫跟踪仪和流动观测仪器使用。

  • 标签: 人造卫星跟踪仪 跟踪机架 结构力学 空间目标光电成像跟踪
  • 简介:介绍了测空间VLBI论证实验(GEDEX)的观测方案、预期目标和已获得的实测资料概况,并对测空间VLBI单源观测导致的奇异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检验。对空间VLBI—空基线时延的解析表达式分析表明,空间VLBI天文测参数的联合平差要求每次实验至少观测3颗射电源。基于对法矩阵的数值检验,GEDEX实验的单源观测资料可用于定轨和解算地球定向参数(EOP),但用于地面VLBI站坐标测定时,地面站坐标与钟参数强相关。为了克服单源观测导致的奇异性,我们提出在VSOP卫星的观测过程中,增加地面站对其它射电源的观测;或者在资料处理中,延长观测资料的时间跨度,以包括多颗射电源的观测资料

  • 标签: 空间VLBI VSOP卫星 空间测地 论证实验 奇异性
  • 简介:中国--德国VLBI测计划(Chinese-GermanVLBIGeodeticCampaign(CGVGC))从1989年开始,历时3年,每年观测一个月左右,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的25米射电望远镜(中国)和Wettzell基本站的20米射电望远镜(德国)。第一年得到的UT1结果,其趋势与国际射电干涉网(IRIS)给出了加强观测结果相同。但有大约0.2-0.3ms的系统偏离得不到解释。其原因在能是位于太平洋网的佘山站坐标与位于大西洋网或欧洲网的台站联合观测中的不协调引起。

  • 标签: 射电观测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天文大地网 VLBI测地计划
  • 简介:上海VLBI相关处理中心引进了一款国外新近研发的VLBI相关后处理软件PIMA,它在相位校准、复带通校准和条纹搜索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特别适合于射电源的成图和绝对天体测量。以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计划(AsianPacificSpaceGeodynamics,APSG)测VLBI观测为样本,介绍了PIMA软件及配套数据分析软件VTD/Post—Solve的特点和处理流程。对PIMA获得的观测量文件以及国际VLBI天体测量和大地测量服务(InternationalVLBIServiceforGeodesyandAstrometry,IVS)常规数据处理获得的观测量文件,分别进行了台站坐标和射电源位置参数解算。二者的解算结果在测量误差范围内一致,且在低信噪比情况下,PIMA获得了更多的观测量。后续的APSG观测将包括更多数量的微弱射电源。PIMA软件有望在此类数据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VLBI APSG观测 相关后处理 数据分析
  • 简介:介绍了稀疏矩阵的四种常见形式以及稀疏矩阵技术在天测与测VLBI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推演了天测与测VLBI数据综合解算中所用稀疏矩阵形式下待估参数求解和协方差矩阵估算的算法。通过对是否采用稀疏矩阵技术时方程求解(乘法和加法)运算对数的估算和比较,表明普通最小二乘方法的运算对数约为参数总数的3次方,而采用稀疏矩阵技术时的运算对数近似与参数总数成线性关系,从而能够在现代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大样本数据处理中显著缩短计算时间。

  • 标签: 稀疏矩阵 VLBI 数据处理 天文测量
  • 简介:本文利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时间序列和我国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变化、年限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中国大陆震活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附加应力可能对中国大陆震活动起一定的触发作用,中国大陆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联系,以东西向的天山地震带与日长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南北向的中轴地震带和东西向的燕山地震带次之,而北北东向的山西地震带跟日长变化则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我国大陆震预测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 标签: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地震活动 年际变化 地震预报 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