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林木育种是人工林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基本手段,新技术的应用对林木育种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简介了基因技术、容器育苗等几种林木培育新技术。

  • 标签: 林木培育 新技术 基因工程
  • 简介:目的:建立痘病毒(PPV)特异、灵敏、快速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用于核果类种苗的健康评测及痘病毒疫情监测。方法:根据PPV-D株系和PPV-M株系的外被蛋白(C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扩增全长CP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PPV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此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PPV检测呈现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与马铃薯Y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无交叉反应,最低检出限可达1.6×10^2拷贝/μL,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18。结论:建立了痘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可望应用于检验检疫部门对痘病毒的快速检测

  • 标签: 李痘病毒 荧光定量RT-PCR TAQMAN探针
  • 简介:基因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新兴技术,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简要概述了基因芯片技术的产生、原理、特点、制作方法和类型,及其在基因发现中的应用。

  • 标签: 基因芯片 新基因 应用
  • 简介:目的:从海洋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中筛选多株具有鼠糖脂合成能力的菌株。方法:以9株分离自不同海洋环境的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对象,考察并比较其发酵合成鼠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产量和产物成分的差异,扩增并比对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结果:9株菌的发酵产物均具有表面活性,其中菌株1A01151发酵液的表面活性最强,表面张力值可降低至28mN/m;9株菌的基因组中均含有鼠糖脂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rhlAB和rhlC,都具有合成单、双鼠糖脂的能力;菌株1A01151和1A00364的发酵产量最高(2.69g/L),产物经LC-MS/MS检测,所合成的鼠糖脂同系物组分不同,双糖双脂的含量最高(1A01151:75.96%;1A00364:61.01%)。结论:海洋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是具有鼠糖脂高产潜力的菌株,可用于合成性能不同、组成多样的鼠糖脂生物表面活性剂。

  • 标签: 鼠李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 铜绿假单胞菌 双糖双脂
  • 简介:利用O-超家族芋螺毒素具有保守信号肽编码序列的特性,采用RACE方法,对线纹芋螺O-超家族芋螺毒素的cDNA进行克隆、序列测定,并经化学合成,获得一种新型高活性芋螺多肽毒素SO3。该肽含25个氨基酸残基,其序列为CKAAGKPCSRIAYNCCTGSCRSGKC-NH2,有三对二硫键。对其进行了正确折叠及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该肽折叠主峰对小鼠脑内给药100ng,可明显观察到小鼠颤抖现象,对小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而非正确折叠则无反应。

  • 标签: O-超家族芋螺毒素 线纹芋螺 SO3 折叠 活性
  • 简介:目的:从中国南海芋螺中克隆的J超家族芋螺毒素,并进行序列和进化分析。方法:以芋螺毒腺管总RNA为模板,采用3′-RACE及巢式PCR的方法扩增J超家族芋螺毒素基因,并将得到的目的基因与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测序比对后,获得的J超家族毒素,利用软件BioEdit、ClustalX及Mega5.05进行进化分析。结果:获得12个的J超家族芋螺毒素前体肽序列,其氨基酸组成具有新颖性,在进化树上与已报道的J超家族毒素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12个的J超家族毒素与已报道的毒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较低,是J超家族成员。

  • 标签: 芋螺毒素 J超家族 基因克隆 进化分析
  • 简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基因工程是近年来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利用基因工程改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成基因,已经合成了100多种"非天然”的天然化合物,为筛选抗生素开辟了的途径.本研究以糖多孢红霉菌A226基因组DNA为模板,先用PCR扩增出红霉素合成基因eryKR6两侧片段,再用重叠PCR将其拼接成去除KR6的约3.2kbDNA片段,并克隆于pWHM3载体,构建了同源重组质粒pWHM2201.用PEG介导将pWHM2201转入糖多孢红霉菌A226原生质体.PCR鉴定和生物活性检测均显示pWHM2201已重组到红霉素合成基因位点.在无抗性R3M斜面上生长两代后,制备重组体原生质体,并涂R3M平皿.利用PCR筛选出KR6敲除的突变体糖多孢红霉菌M.

  • 标签: 酮内酯类化合物 3-去氧-3-羰基-红霉内酯B 基因工程 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