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报道了采自辽宁省浑河源自然保护区和海棠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8个辽宁省新记录伞菌,分别是红鳞环柄菇(LepiotasquamulosaT.Bau&YuLi)、红鳞白环菇[Leucoagaricusrubrotinctus(Peck)Singer]、天鹅色环柄菇[Leucocoprinuscygneus(J.E.Lange)Bon]、银丝包脚菇[Volvariellabombycina(Schaeff.)Singer]、二孢蜡蘑[Laccar/atortilis(Bolton)Cooke]、黑毛桩菇[Tapinellaatrotomentosa(Batsch)Sut锄]、酒红褐鳞伞(Pholiotavinaceo—brurmeaA.H.Sm.&Hesler)、赭红方孢粉褶蕈[Entolomaquadraturm(Berk.&M.A.Curtis)E.Horak]。文中描述了这些种的宏观和微观特征。

  • 标签: 伞菌 海棠山 浑河源 辽宁省 新记录种
  • 简介:通过对8个毒蘑菇菌株的培养特性及生理学习性的研究,描述了其培养特性,确定其生长所需最适温度、最适碳源、最适氮源以及最适pH值.8菌株为:鳞柄白鹅膏(Amanitavirosa)、细鳞环柄菇(Leoiotaclypelolaria)、缄白乳菇(Lactariusvellereus)、鹅膏菌(Amanitasp.)、厚环鹅膏(Amanitapachycolea)、珊瑚菌(Ramariaephemeroderma)、白霜杯伞(Clitocybedealbata)、冠状环柄菇(Lepiotacristata).

  • 标签: 毒蘑菇 培养特性 生理学习性
  • 简介:在泰山虫草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分离获得一株泰山虫草菌(Cordycepssp.)。对其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发现其生长周期短,发菌快,适应性强。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筛选其最佳液体发酵培养基及条件,用SAS数据处理软件系统对菌丝生物量、多糖进行方差分析,并测定发酵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等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泰山虫草最优的菌丝体发酵培养基组合是:马铃薯20%、蔗糖2%、豆粉2%、胶体几丁质0.5%、无机盐0.1%KH2PO4、12h光照。

  • 标签: 泰山虫草 液体培养条件 正交试验
  • 简介:为了研究干旱胁迫下内生真菌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和筛选具有提高玉米抗旱潜能的优良菌种,在温室盆栽条件下,将分离自新疆荒漠盐生植物根系的5种内生真菌Curvulariainaequalis、Fusariumavenaceum、Neocamarosporiumsp.AS65231、PleosporalesAS29261和Ulocladiumsp.AS91282分别接种到玉米幼苗根系,进行干旱胁迫培养6周,测定苗期玉米的株高、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接种C.inaequalis、F.avenaceum、PleosporalesAS29261和Ulocladiumsp.AS91282可显著提高玉米幼苗地下生物量(P〈0.05),而接种Neocamarosporiumsp.AS65231对其影响不显著;接种F.avenaceum和Ulocladiumsp.AS91282可极显著提高玉米根系可溶性糖含量(P〈0.01);接种C.inaequalis、PleosporalesAS29261和Ulocladiumsp.AS91282对根系POD活性影响不显著,而F.avenaceum和Neocamarosporiumsp.AS65231显著降低了根系POD活性;接种Neocamarosporiumsp.AS65231和Ulocladiumsp.AS91282显著降低根系的MDA含量(P〈0.01)。然而,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接种5种内生真菌对玉米幼苗的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和MDA含量等均无显著影响。综合比较来看,干旱胁迫下接种内生真菌Ulocladiumsp.AS91282对促进玉米幼苗抗干旱能力优于其他4种菌。

  • 标签: 内生真菌 盐生植物 抗旱性 生物量 POD MDA
  • 简介:采用MTT法对从瓦宁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樱花亭、7-甲氧基二氢莰非素、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二氢莰非素、hispolon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化合物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和hispolon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抑制率分别为34.83%和48.09%,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率分别为71.09%和74.57%;半数抑制量IC50分别为69.48,61.57,30.22,24.68μg/mL。说明化合物4-(3,4-二羟苯基)-3-丁烯-2-酮和hispolon对SMMC-7721细胞和MCF-7细胞的增殖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标签: 瓦宁木层孔菌 MTT法 SMMC-7721细胞 MCF-7细胞
  • 简介: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土著放线菌StreptomyceshygroscopicusA-4对植物病原微生物Fusariumavenaceum72根中定殖及对冬黑麦(SecalecerealeL.)和红三叶草(TrifoliumpratenseL.)幼苗污染的影响。检测了冬黑麦和红三叶草根际的世代间关系。结果表明:播种前用S.hygroscopicus孢子处理种子,幼苗根中植物病原微生物菌丝大量减少,感染率下降60%~70%,根的生长加快。从生态安全的角度讨论了增强土壤抑制自然病害特性及利用原核细胞提高植物抵抗病原体稳定性的可能性。

  • 标签: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FUSARIUM avenaceum 根际 病害
  • 简介:糖基水解酶Lxyl-pl-1和Lxyl-p1-2是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克隆自真菌香菇的重组蛋白,具有β-木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双重活性,能专一性水解脱除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等的木糖基,生成的C-7位羟基化产物可以作为前体半合成重要的抗肿瘤药物紫杉醇或其类似物。前期工作显示:Lxyl-p1-1和Lxyl-p1-2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7%,但后者的催化活性是前者的2倍以上;Lxyl—pl-2水解生色底物PNP-Xyl的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4.0。为系统地观察两酶的催化特性,在对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天然药物生物合成重点实验室构建的工程酵母进行培养、诱导7d后冷冻干燥菌体。将冷干的菌体破碎得到蛋白粗提物,再经过Ni亲和色谱和HPLC凝胶色谱法制备和纯化得到Lxyl-p1-1和Lxyl-p1-2重组蛋白。以生色底物PNP-Xyl和PNP-Glc及7-木糖紫杉烷底物7.木糖-10-去乙酰紫杉醇(XDT)与重组酶进行反应,重点测定Lxyl-p1-2水解XDT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并在最适条件下测定重组酶对不同底物的动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Lxyl-pl-2水解底物XDT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pH为4.5;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Lxyl—pl-1和Lxyl-p1-2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β-木糖苷酶活性,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Lxyl-p1-1对于底物PNP-Xyl,PNP-Glc和XDT的kcat/Km值分别低于Lxyl-p1-2对于上述3种底物的kcat/Kan值(0.77s-1×mM-1,1.65s-l×mM-1和-1×mM-lVS.1.67S-1xmM-1,2.85S-1×mM-1和1.07S-1×mM-1)。

  • 标签: 7-木糖紫杉烷糖基水解酶 Β-木糖苷酶 Β-葡萄糖苷酶 动力学参数 催化特性
  • 简介:通过对树舌多糖进行荧光标记,解决多糖本身缺少易于检测发光基团的难题,为进一步研究多糖的生物学活性提供一种新型可靠的辅助手段。利用树舌多糖还原性末端与罗丹明B活泼的氨基发生反应,形成树舌多糖-罗丹明B复合物,再经流水透析和分子筛进一步纯化得到罗丹明B标记的树舌多糖。对树舌多糖与罗丹明B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pH进行了单因素考察。试验结果证明:罗丹明B可以有效的标记树舌多糖,在反应时间24h、pH5、温度25℃的条件下标记效果最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罗丹明B标记树舌多糖的条件进行响应面优化,最终得到罗丹明B标记树舌多糖的最优条件为:反应时间23.10h、温度25.83℃、pH5.23,预测标记后样品在552nm波长处的最大OD值为0.135。

  • 标签: 树舌多糖 罗丹明B 荧光标记
  • 简介:利用HPLC法对长白山地区分布的7种鹅膏属真菌成熟子实体中的α-鹅膏毒肽(α-amanitin)、β-鹅膏毒肽(β-amanitin)和鬼笔毒肽(phalloidi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芥橙黄鹅膏(Amanitasubjunquillea)和橙黄鹅膏(Amanitaaff.citrina)中均含有3种毒素,其中芥橙黄鹅膏的α-鹅膏毒肽含量为2395.91μg/g、β-鹅膏毒肽含量为1653.75μg/g和鬼笔毒肽含量为405.26μg/g;橙黄鹅膏的分别为1121μg/g、4244μg/g和9442μg/g.芥橙黄鹅膏白色变种(Amanitasubjunquilleavar.abla)中含有β-鹅膏毒肽,其含量为614.00μg/g.其他5种鹅膏中均未检测到上述3种毒素.

  • 标签: α-鹅膏毒肽 β-鹅膏毒肽 鬼笔毒肽 含量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 鹅膏属
  • 简介:以采自浙江省丽水地区的7个鹅膏菌属菌株作为研究材料,在基于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的基础上,对7种鹅膏菌的rDNA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比较分析。进一步对ITS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将从GenBank检索获得的9个最相似物种的ITS序列连同7种鹅膏菌的ITS序列一起作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基于ITS序列对f6、丹和f493个菌株的分子鉴定支持了基于形态特征的鉴定结果,对巧的分子鉴定不支持形态鉴定的结果.琚为鹅膏菌属内某种,f66为鹅膏菌属内某种,并与Amanitafulva,A,atrofusca,A.orientifulva3种鹅膏菌的亲缘关系较近,f7与另外6种鹅膏菌的亲缘关系相差甚远。研究结果提示基于分子水平上的ITS序列分析不能单方面作为大型真菌分类鉴定的可靠依据,可以作为基于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的辅助参考依据。

  • 标签: 鹅膏菌 rDNA 内转录间隔区(ITS) 序列分析 分类鉴定 大型真菌
  • 简介:报道了采自山东青岛的壳皮盘菌Pezizaostracoderma的2个无性型,即腐生在辣椒种子上的广州堆孢珠头霉Oedocephalumglomerulosumvar.cantonense和腐生在辣椒育苗钵基质(草炭及蛭石)上的黄色疣枝孢菌Chromelosporiumfulvum。前者为山东省新记录种,后者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

  • 标签: 壳皮盘菌 无性型 丛梗孢科 分类
  • 简介:以土生鳞伞(PholiotaterrestrisOverh.)子实体为生物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的Cd2+,分析吸附剂用量、初始pH值、初始重金属浓度、反应时间这4个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及准一级、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土生鳞伞的生物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水溶液中Cd2+的去除率随吸附剂用量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当Cd2+的浓度为10g/L时,土生鳞伞子实体吸附剂用量为2g/L,反应2h即可达到平衡吸附,且pH=6时吸附量最大。土生鳞伞子实体对Cd2+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平衡模型,相关系数r2>0.99,土生鳞伞子实体对Cd2+的最大吸附量为8.67mg/g。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比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好地描述土生鳞伞子实体对Cd2+的吸附。

  • 标签: 土生鳞伞 生物吸附 等温吸附模型 动力学模型
  • 简介:在虎杖组织培养过程中获得1株产黄青霉菌株(Penicillumchrysogenum,39B)菌株,其发酵液经TLC和HPLC检测含白藜芦醇,对其培养条件及白藜芦醇积累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到该菌最佳培养条件:20g/L葡萄糖,2g/L硝酸铵,pH值7.0,28℃,100r/min。3mmol/L苯丙氨酸、Mg^2+、Zn^2+能促进其生长和白藜芦醇的积累,其白藜芦醇含量达8.6617μg/100mL。

  • 标签: 虎杖 产黄青霉 白藜芦醇 培养条件 积累特征
  • 简介:杜氏集毛孔菌和梨生集毛孔菌是中国新记录种。杜氏集毛孔菌发现于云南中部,生长在石栎树的根部。梨生集毛孔菌发现于湖北和湖南省,生长在阔叶树的林地上。笔者根据采集的材料对这2个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显微结构绘图。

  • 标签: 杜氏集毛孔菌 梨生集毛孔菌 锈革孔菌目 分类
  • 简介:矮头束霉和头束霉是中国新记录种,二者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在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新疆、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土壤中都曾分离得到。文中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并绘图。凭证标本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标签: 矮头束霉 头束霉 土壤真菌 分类
  • 简介:从采自海南的标本中分离到2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aurantiacus)和黄褐毁丝霉(Myceliophthorahinnulea),并进行了形态学描述。研究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标签: 嗜热子囊菌 黄褐毁丝霉 新记录种 中国大陆
  • 简介:从采自四川省的土壤标本中分离到2个中国新记录种——埃利斯皮司霉(Pithomycesellisii)和黑小枝霉(Virgarianigra),对二者进行了较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并绘图。研究菌株的干制培养物标本与活菌种均存放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 标签: 埃利斯皮司霉 黑小枝霉 土壤真菌 分类
  • 简介:报道了在辽宁省丹东市白石砬子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的2个辽宁省新记录种,即虫草科(Cordycipitaceae)的下垂虫草(CordycepsnutansPat.)和日本棒束孢(IsariajaponicaYusuda),并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和生境分布。

  • 标签: 下垂虫草 日本棒束孢 辽宁省
  • 简介:药用地衣长松萝(UsnealongissimaAeh.)是藏、蒙、维、傣等多个民族以各自的传统医药理论为依据,应用于医疗实践中的传统药材之一,其次生代谢产物有二苯骈呋喃类、缩酚酸类、单环苯酚类、甾醇类、三萜类、脂肪酸类及多糖等,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抗血栓活性、抗血小板、免疫调节、抗辐射生物活性等。该研究采用ABTS和DPPH2种方法对长松萝干燥枝状地衣体中提取分离纯化得到的2个新化合物(4aR,9bS)-2,6-二乙酰基-3,4a,7,9-四羟基-8,9b.二甲基-1-氧代-1,4,4a,9b.四氢二苯骈呋喃酮(1)、4-[3.(7.乙酰基-4,6-二羟基-3,5-二甲基-2-氧代.2,3.二氢苯骈呋喃基)]-4-[2-(7.乙酰基-4,6-二羟基-3,5-二甲基苯骈呋喃基)]-3-氧代丁酸乙酯(2)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2个化合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并显示浓度依赖性。2种方法测定结果:化合物(1)的ABTS法测试总抗氧化能力为3.53mmol/LTrolox;DPPH自由基半数清除浓度(IC50)为0.31mmol/L,化合物(2)的ABTS法测试总抗氧化能力为12.39mmol/LTrolox;DPPH自由基半数清除浓度(IC50)为0.01mmol/L,标准品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UT)半数清除浓度(m50)为0.16mmol/L。

  • 标签: 长松干燥枝状地衣 抗氧化 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