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2013年10月云南省元谋县首次发现红火蚁。掌握红火蚁蚁巢各品级发生动态,能为当地红火蚁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5年1-12月,在昆明宜良县对红火蚁蚁巢取样、分离,红火蚁取样、称重,统计红火蚁各品级的头数。【结果】地上蚁巢红火蚁蚁群数量发生高峰期在8-9月,其次是3-4月。蚁后数量比例高峰在3-4月;有翅雌蚁比例高峰在4月,其次是7月;有翅雄蚁比例高峰的在5月,其次是9月;生殖蚁幼虫和蛹比例高峰的3、4和12月。地上蚁巢工蚁、兵蚁、职能蚁幼虫和蛹数量发生的高峰期在8-9月,发生小高峰期在4月。【结论】昆明红火蚁蚁群数量动态有2个峰值,第一个峰值为8-9月,以职能蚁防治为主;第二个蜂值3-4月,以生殖蚁和职能蚁防治为主。该结果为昆明红火蚁防控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撑。

  • 标签: 昆明 红火蚁 种群动态
  • 简介:【背景】福寿螺因其食性杂、抗逆性和繁殖力强以及自然天敌少等不断扩散,侵害农作物,被列为我国首批外来人侵物种。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对其的防治与监控。自然界中福寿螺存在2种壳色——黄色和黑色,壳色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广东省福寿螺多以黑色为主,福寿螺倾向于与不同壳色的螺交配。壳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交配的选择性,但2种壳色的福寿螺繁殖力指标差异不显著。而关于这2种壳色的螺在形态学上的差异鲜有报道。【方法】利用生物统计软件和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计算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研究2种壳色福寿螺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结果】2种壳色福寿螺的体质量、层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且黄色比黑色变异系数大。对黄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壳高、口宽;对黑色福寿螺体质量影响较大的依次为口宽、层高。【结论与意义】2种壳色福寿螺在形态性状方面差异显著,可以将壳色作为特征标记,为福寿螺的监测与灾害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形态参数 通径系数 决定系数 体质量
  • 简介: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2008年传入我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报道其为害,2009年在云南省被发现,截至2013年3月,云南省共8个州(市)10个县(市)已有分布。扶桑绵粉蚧寄主范围广,危害性大,适应性强。同时,云南省花卉、蔬菜调运及进出口贸易频繁,加之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扶桑绵粉蚧的入侵、定殖与扩散,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云南省扶桑绵粉蚧的研究仍然缺乏,现就扶桑绵粉蚧在云南的发生现状、潜在风险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危害 潜在风险 防治措施
  • 简介:【目的】葡萄穴粉虱是近年来人侵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种新害虫,明确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情况,可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了解葡萄穴粉虱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葡萄穴粉虱属过渐变态。成虫复眼红棕色,翅膀表面覆盖白色蜡粉。卵倒锥形。若虫共4龄,扁椭圆形,体缘有蜡丝,末龄若虫在体壳内化蛹。4龄若虫(拟蛹)有半透明和黑色2型,越冬型4龄若虫(拟蛹)为黑色且有金属光泽。该虫在吐鲁番1年发生3~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破蛹羽化,开始在葡萄园危害,5月中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6月中旬2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一7月初为孵化高峰,世代重叠严重,10月中下旬之后以越冬代蛹在枯叶和枯枝上越冬。除为害葡萄外,葡萄穴粉虱还危害五叶地锦等葡萄科植物。【结论】在葡萄冬季埋土前或春季上架时,清除枯枝落叶可以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减轻防治压力。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重点开展葡萄园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五叶地锦等园林植物的防治。

  • 标签: 葡萄穴粉虱 形态学 生物学 特性 新疆
  • 简介:2007—2009年在浙江杭州对三叶斑潜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地区范围内该虫的分布已很广,与其他斑潜蝇混合发生。春夏季以美洲斑潜蝇为害为主,6月是为害盛期。秋冬季为多种斑潜蝇混合为害,9月是混发盛期,期间以三叶斑潜蝇为害占多数。目前查到有13种寄主作物受三叶斑潜蝇为害。

  • 标签: 三叶斑潜蝇 发生特点 杭州
  • 简介:[背景]水果害虫铃木氏果蝇近年来传入许多国家,成为重要的入侵害虫,在我国的危害也呈现上升趋势.在水果生产中,铃木氏果蝇常与其他果蝇混合发生.[方法]在对我国水果产区果蝇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分别采自山东威海、云南昆明、山东淄博、山东临沂地区的铃木氏果蝇、黑腹果蝇、海德氏果蝇、伊米果蝇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利用线粒体COⅠ基因对所鉴别的果蝇物种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通过观察比较种间雄虫前翅和前足以及雌虫腹部和产卵器形态结构可以快速确定果蝇种类.[结论与意义]本研究认为,在宁德地区,互花米草在7月前侧重分蘖生长,7月后根茎开始快速生长,此结论为优化互花米草防治适期提供了参考.

  • 标签: 铃木氏果蝇 水果害虫 形态特征 线粒体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 简介:【背景】福寿螺是危害极其严重的入侵我国的水生生物,目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福寿螺形态性状变异的研究较少。【方法】随机采集7个地区的福寿螺(雌雄比例差别很大),测量其壳高、壳宽、口宽、层高4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福寿螺的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指标,确定每个地区与体质量最相关的指标。【结果】除惠州之外,其余地区福寿螺的壳高和壳宽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高,且口宽与壳高共同作用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很大。【结论与意义】此结果为研究不同生境、不同温度下福寿螺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福寿螺形态鉴定、分类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福寿螺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 简介:【目的】二化螟是水稻的重要害虫之一,钙黏蛋白(cadherin,CAD)是一类重要的Bt杀虫蛋白受体,在获得二化螟钙黏蛋白基因(CsCAD1)的基础上,明确CsCAD1蛋白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的结合能力。【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CsCAD1基因片段,将构建的pET-28a-(+)-CsCAD1重组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Ni柱亲和纯化后SDS-PAGE电泳检测,利用westernblot和ligandblot技术分析其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重组载体可在表达菌株BL21中表达一个约44ku的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SDS-PAGE显示该蛋白条带单一,且纯度较好。Ni柱亲和层析纯化该目的蛋白后进行Ligandblot分析,结果显示CsCAD1重组蛋白可以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结论】CsCAD1蛋白可以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是潜在的Cry蛋白受体,所得结果有助于阐明Cry1Ac和Cry2Aa蛋白对二化螟的作用机制。

  • 标签: 二化螟 钙黏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结合
  • 简介:甘薯小象虫是莆田市甘薯最主要害虫,近年来发生为害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甘薯小象虫在我市严重发生原因和为害特点,并提出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生物、药剂防治等的综合治理技术和办法,提供生产上参考应用。

  • 标签: 甘薯小象虫 为害特点 综合治理
  • 简介:苹果蠹蛾是果园最重要的害虫之一,1987年入侵甘肃敦煌,2005年苹果蠹蛾在河西地区严重发生。各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控与监测工作,并对苹果蠹蛾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甘肃苹果蠹蛾的发生历史、为害与防控现状及其生物学、生态学及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全国苹果蠹蛾的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苹果蠹蛾 扩散 为害 生物学 生态学 防治
  • 简介:新疆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绿洲是其农林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由于特殊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新疆成为我国遭受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研究表明,近66年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多达95种。近些年,生物入侵呈现间隔期越来越短、突发性疫情频率越来越高的特点;特别是自1990年以来,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呈暴发式增长态势,这一时期传入该地区的农林外来入侵生物有75种,占农林外来入侵生物总量的78.95%,新入侵生物种类年平均2.88种。农林外来生物入侵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新疆农业和林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新疆农业生产发展状况、地理生态特点和区位优势进行分析,结合新疆农林外来入侵生物发生现状、趋势及其研究进展,提出新疆乃至我国西北荒漠绿洲生态区未来农林外来生物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以期为有效遏制农林外来生物入侵和危害,以及保障新疆乃至全国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提供服务。

  • 标签: 新疆 西北荒漠绿洲 一带一路 外来入侵生物 潜在风险 综合防控
  • 简介:【背景】豚草卷蛾是豚草的一种重要天敌,1993年在湖南临湘野外释放后,迅速扩散至湖北、江西、福建等省,对豚草种群的蔓延与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方法】为明确豚草卷蛾在湖北的发生规律与抗寒性,2009年在湖北各豚草发生区进行野外调查,并将豚草卷蛾越冬态老熟幼虫置于不同低温下观测其存活率。【结果】豚草卷蛾主要分布于鄂东地区。其越冬代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1代幼虫发生高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进入滞育。12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豚草有虫株率为90%,虫口密度为313头.百株-1,存活率为93.3%。越冬老熟幼虫过冷却点为-26.4℃,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卷蛾已广泛分布于湖北地区,且能成功越冬,对豚草可起到持续控制作用。

  • 标签: 豚草卷蛾 分布 发生规律 过冷却点 抗寒性
  • 简介:近10年来,新疆林果业快速发展。随着林果种苗等繁殖材料的运输,林果有害生物由境外、省外及在区内传播的风险加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成为当下影响新疆林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在鉴定工作方面,目前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的鉴定更多地采用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在监测工作层面,新疆林果有害生物普查以人工地面调查为主;在防控方面,主要以药剂防治的方法为主,辅以生物防治技术及栽培措施等多种方法。全疆的林业主管部门成功控制了多种林果外来入侵生物引起的疫情,包括枣实蝇和扶桑绵粉蚧这2种极具危害性的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新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的鉴定、监测及防控工作的开展,可将林果外来入侵生物所带来的危险降到最低程度,促进全疆林业的发展。

  • 标签: 新疆 林果 入侵生物 鉴定 监测 防控
  • 简介:2005年在黑龙江省东宁县部分果园中发现苹果蠹蛾的危害,由于当地果树管理粗放、果农认识不足等,最初该虫扩散较快,至2007年东宁县苹果蠹蛾发生面积已超过400hm~2。苹果蠹蛾在黑龙江1年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发生时间较长,不利于化学防治。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表明,以刮老翘皮、束物诱杀、挂杀虫灯、用性诱剂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 标签: 黑龙江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缓释剂 杀虫灯
  • 简介:【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尤,均温16.1尤),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 标签: 稻水象甲 种群动态 越冬 云南省
  • 简介:【目的】枣疯病是枣树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研究南疆枣疯病发生危害现状及主导因子,可为该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4年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枣疯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分子检测,并分析了种植模式与管理水平、枣树品种与种植年限、传播方式等因素对枣疯病发生的影响。【结果】目前,新疆南疆红枣产区枣疯病尚属零星、团簇状分布。嫁接育苗是多数枣产区病园内苗期和幼树发病以及病害从病区传入无病区的主要原因,酸枣实生苗也是不可忽视的病害侵染来源。不同枣树品种对枣疯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利用巢氏PCR检测及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对田间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病园内存在着比例不等的无症带菌植株。【结论】无症带菌苗的人为传播是导致南疆地区枣疯病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

  • 标签: 枣疯病 植原体 危害现状 传播方式
  • 简介:【目的】蛋白样品的制备是获得良好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的前提,建立合理的西花蓟马蛋白的双向电泳体系,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图谱,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方法】实验以西花蓟马成虫为实验材料,对比了饱和酚法、TCA/丙酮法和直接裂解法3种蛋白提取方法,从中选出最适宜双向电泳分析的一种蛋白提取方法.【结果】3种方法蛋白提取率差异显著,直接裂解法蛋白提取率最高,饱和酚法的蛋白提取率最低;3种方法的SDS-PAGE条带数差异不明显;TCA/丙酮法的双向凝胶图谱效果最好,蛋白点最多.【结论】TCA/丙酮法能够有效去除西花蓟马蛋白中的干扰物质,是最适合西花蓟马双向凝胶电泳的蛋白提取方法,为后续西花蓟马在蛋白组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西花蓟马 双向凝胶电泳 蛋白质组学 蛋白提取
  • 简介:[目的]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探明广东省橘园黄龙病发生与危害的影响因素,可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惠州、肇庆、云浮、江门、阳江、清远、韶关等柑橘产区,调查了不同柑橘品种、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管理水平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并以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品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不同柑橘栽培品种发病率:红江橙为78.05%,马水橘为76.04%,砂糖橘为73.20%,贡柑为69.30%,年橘为63.00%,沙田柚为58.68%,柠檬为56.96%;砧木品种发病率:酸橘为15.30%,枳壳为6.57%,柠檬为4.43%;低纬、高温、多台风地区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较高;山地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低于平地果园;连片种植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高于零散种植果园;管理不善的果园中黄龙病发病率高于管理较好的果园。[结论]除了自然因素(低纬、高温、多台风、平原地形)外,聚集种植和管理不善等因素也有利于黄龙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有针对性地安排果园布局和加强果园管理可以减轻黄龙病的危害。

  • 标签: 黄龙病 发病率 流行规律 柑橘品种
  • 简介:【背景】转Bt基因抗虫棉已经在我国进行了近20年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靶标害虫棉铃虫的抗性是转Bt基因抗虫棉产业健康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抗性监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管理措施。盐城市是江苏省转基因抗虫棉的主产区,但有关该地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基因频率未见报道。【方法】于2012年在盐城三龙镇和东台镇棉区采集田间棉铃虫种群,检测了初孵幼虫对花铃期转Bt基因抗虫棉中30幼嫩叶片的敏感性,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2龄幼虫对Bt蛋白的抗性基因频率。【结果】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叶片后,棉铃虫初孵幼虫在9d内全部死亡;三龙镇和东台镇棉铃虫2龄幼虫对Bt蛋白的抗性基因频率分别为7.6×10-3和6.9×10-3。【结论与意义】目前,盐城棉区的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仍保持很高的敏感性,棉铃虫种群对Bt蛋白的抗性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仍需持续监测。

  • 标签: 棉铃虫 盐城 BT蛋白 抗性
  • 简介:【背景】在我国,由于Bt棉的种植,棉铃虫和红铃虫等靶标害虫得到了控制,但棉田其他鳞翅目害虫如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危害仍较严重。美国商业化种植的双价棉BollgardⅡ所表达的Cry2Ab蛋白不仅对棉铃虫有较好的控制效果,而且对甜菜夜蛾和草地贪夜蛾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因此,该双价棉在我国被环境释放前,有必要研究其对棉田其他鳞翅目害虫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浓度为1.25、2.5、5.0、10.0和20.0μg·g^-1的Cry2Ab蛋白,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在室内研究了其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低龄幼虫存活率和体质量抑制率的影响。【结果】随着Cry2Ab蛋白浓度的增大,甜菜夜蛾初孵幼虫和1龄幼虫的存活率逐渐降低,2龄幼虫和3龄幼虫以及斜纹夜蛾各龄期幼虫的存活率在不同浓度处理下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与对照相比,高浓度处理对这2种害虫各龄期幼虫的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结论与意义】高浓度Cry2Ab蛋白(10.0和20.0μg·g^-1)对甜菜夜蛾低龄幼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但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控制效果不太理想。这为该双价基因棉花在我国的推广提供了依据。

  • 标签: Cry2Ab蛋白 鳞翅目害虫 抗虫性 生物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