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背景】蚧虫是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下的一类昆虫的总称。蚧虫个体小、食性广,极易随货物扩散传播。【方法】分别从疫情概况、截获种类、产地、截获载体、截获年份等方面对10年来我国各口岸截获蚧虫的信息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统计,并对之前容易被忽视的非检疫性蚧虫疫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2005年以来,我国从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中截获蚧虫共计171978批次,其中,检疫性蚧虫12种共7071批次;南洋臀纹粉蚧截获量最大,达2848批次,大洋臀纹粉蚧次之,为2442批次,第3是新菠萝灰粉蚧,为1714批次。东南亚是蚧虫的主要来源地,截获量居前3位的蚧类几乎都来自该地区;水果是截获蚧虫的主要载体,占所有植物及植物产品总截获量的99.0%;总体来看,蚧虫截获量从2006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0年后又呈暴发性上升趋势。比较3种截获量较大的蚧虫发现,2005~2008年,截获主要以南洋臀纹粉蚧为主;自2009年起,大洋臀纹粉蚧截获量逐年上升,成为截获量最多的蚧虫;2011年以来,新菠萝灰粉蚧截获量激增。2005年至今,我国口岸共截获其他非检疫性蚧类68797批次,鉴定到种的有46个属105种共68712批次,其中,在我国内陆地区尚未报道的有23个种,入侵风险高,需要引起重视。【结论与意义】了解我国口岸蚧类害虫截获情况,有利于针对性地开展疫情检疫与监测,有效防范蚧类害虫的传入与扩散。

  • 标签: 蚧虫 检疫 截获 疫情分析
  • 简介:【目的】口岸截获有害生物的数据分析可为进境农林产品检疫监管提供依据。【方法】对澳大利亚自2010至2015年输华农林产品及其入境口岸有害生物截获情况做综合分析。【结果】2010—2015年从澳大利亚输华农林产品货物中截获各类检疫性有害生物115种。其中,粮谷中以截获的杂草种类和截获频次最多,分别达到59种和31801批次;木材及木制品中以截获的蠹虫最多,达43种,共2456批次;从水果和种苗中截获病原菌6种,共79批次。另外,从入境旅客携带物中共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9种,共66批次。【结论】澳大利亚输华农林产品可携带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自口岸传入的风险较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口岸检疫工作。

  • 标签: 澳大利亚 农产品 检疫性有害生物
  • 简介: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已确认的入侵生物达544种。随着气候变化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新的外来生物入侵事件频繁发生,潜在入侵种截获频次急剧增多,生物入侵形势十分严峻。

  • 标签: 入侵生物 生物入侵 外来生物 生态安全 研发计划 入侵事件
  • 简介:转基因标识是表明产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由转基因生物生产、加工而成的一种标识。随着全球转基因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不断推进,国际上对农业转基因产品的标识管理更加关注与重视。通过阐述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研究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制度,总结出成分关注标识、过程关注标识、自愿标识、强制性标识、定性标识、定量标识、全面标识、目录标识等不同标识类别的特点与利弊,并分析了国际上关于标识豁免及阴性标识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为我国的农业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工作提供了启示与参考。

  • 标签: 农业转基因产品 标识 管理 政策
  • 简介:【目的】印度尼西亚与我国有着多元素的农产品贸易往来,通过统计印度尼西亚输华植物及植物产品所携带的有害生物,分析其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能为应对印度尼西亚技术性贸易措施提供思路,并为我国农产品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方法】经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查询,统计印度尼西亚输华植物及植物产品所携带的有害生物类别、截获途径及截获地区。【结果】我国在印度尼西亚输华植物及植物产品中检出有害生物共计2512种96958批,鉴定至种且检出超过1000批次的有害生物共计14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共计72种5286批。昆虫类有害生物占比达78.5%,检疫性昆虫达65.2%。【结论】在首要做好木材类有害生物检疫的同时,也需警惕一些非检疫性的仓储害虫,保持并加强南方各省份港口的有害生物查验力度,加强印度尼西亚输华货物的检疫。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有害生物 植物产品 检疫
  • 简介:【目的】向日葵白锈病、黑茎病是2种危害严重的新入侵病害,新疆地区新源县和特克斯县为这2种病害发生区。研究目前种植的油型向日葵品种对向日葵白锈病和黑茎病的抗性差异,可为新疆伊犁地区向日葵品种选育及其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伊犁地区广泛种植的16种油型向日葵种质资源为供试品种,试验地设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田间,于2015年5—9月调查样地的病叶数,并计算病情指数,同时测定样地的平均产量,最后综合以上结果确定各品种的抗性水平。【结果】不同向日葵品种在同一供试条件下对白锈病和黑茎病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在新源县NX19012(西域朝阳)的病情指数分别为7.83和25.62,而品种KWS204的病情指数为21.04和39.50;部分品种在不同的供试地点表现出一致的抗性水平,品种新引S31感染白锈病后在新源县的病情指数为9.41,在特克斯县为9.38;另有部分品种在不同地点存在不同的抗性水平,如G101感染白锈病后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的病情指数分别为9.16和11.78,而感染黑茎病后在新源县和特克斯县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和37.79。【结论】通过对白锈病和黑茎病病情指数、向日葵产量及当地气象数据的综合研究,发现NX19012(西域朝阳)最适宜在新疆伊犁地区种植,品种S606、TO12244、NX01025(西部骆驼)也可作为多样化种植的候选品种,而新葵杂系列品种中新葵杂5号可作为今后品种选育的试验材料。

  • 标签: 油用型 向日葵 白锈病 黑茎病 入侵病害 病情指数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植物紫茎泽兰自然演化出耐高温种群,其适应机制与各种生理代谢有关。【方法】本文从超微细胞化学水平,对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敏感种群ATP酶活性定位,明确其在高温适应性中的作用,试图阐明该草的生态适应机制。【结果】正常情况下,紫茎泽兰ATP酶主要定位于细胞壁及细胞间隙周围的细胞壁表面;经40℃高温处理后,在不同的处理时间下,抗性、敏感种群之间ATP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以处理12h时差异最大,具体表现为抗高温种群的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ATP酶的定位点除细胞壁外,在细胞膜上也呈现大量的分布,而敏感种群在处理12h时的酶活性明显降低,只在细胞壁上有零星的分布。处理24h时,敏感种群叶片已完全萎蔫,细胞结构毁坏,细胞膜破损;而抗高温种群叶片仍然完好,细胞膜上仍有ATP酶分布。【结论与意义】经40℃高温处理后,紫茎泽兰抗高温种群ATP酶活性明显高于敏感种群,初步认为紫茎泽兰对高温的适应性与ATP酶活性相关。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与紫茎泽兰适应性相关的入侵机理提供了资料。

  • 标签: 紫茎泽兰 高温适应性 ATP酶 细胞化学定位 超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