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行为特征可在外来动物建立种群和扩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要正确理解动物入侵,常常需要仔细研究其行为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入侵规模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加剧,有关其行为机制的研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入侵动物种内攻击和觅食等行为具有可塑性,因此它们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的环境条件,这对于种群的建立和维持至关重要;入侵动物与土著物种发生行为互作时,往往占据优势,从而取代土著物种,并有助于其地域扩张;入侵动物长距离扩散可以提高其地域扩张速度,许多行为可与扩散行为结合进一步促进扩张。今后需要加强对入侵动物的行为分析,使之全面地融合到生物入侵的研究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和治理能力,而且为探索动物行为的奥秘以及动物间行为互作在物种进化中的意义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 标签: 动物入侵 行为 可塑性 攻击 交配 扩散
  • 简介:【背景】泽兰实蝇是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的专食性天敌,能够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可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的蔓延。【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5、10、15、20、25、30、35、40℃等8个温度配置浓度为2.5%、5%、10%和20%的不同营养物(白糖、蜂蜜和葡萄糖),测定温度营养物对泽兰实蝇雌、雄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在5℃时雌、雄成虫寿命最长,分别为35.06、35.26d;在40℃时雌、雄成虫寿命最短,均为0.16d。雄成虫饲喂20%葡萄糖时寿命最长,为30.00d;而雌成虫饲喂20%白糖时寿命最长,为19.20d。【结论与意义】在5~40℃泽兰实蝇雌、雄成虫寿命与温度呈负相关性;20℃下补充白糖、蜂蜜和葡萄糖均能延长雌、雄成虫寿命。这为泽兰实蝇的室内大量繁殖和田间释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泽兰实蝇 寿命 温度 补充营养
  • 简介:植物人侵已对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云南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而成为植物人侵的重灾区.菊科是人侵植物中最多的一个科;但目前尚缺乏有关云南菊科人侵植物人侵机制和利用的报道.云南菊科人侵植物约有86种,人侵的主要机制: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为人侵植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同时,这些菊科人侵植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竞争能力、多样化的生态对策丰富的化感物质,且其天敌缺乏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很多菊科外来植物成功人侵云南.综合利用是治理人侵植物的一种有效措施.云南菊科人侵植物资源丰富,产量高,在医药、饲料、工业原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 标签: 菊科 入侵植物 入侵机制 利用
  • 简介:【背景】蝇蛹俑小蜂是蝇类害虫蛹期重要的寄生蜂,该蜂可寄生家蝇、瓜实蝇、橘小实蝇和南瓜实蝇等多种蝇类害虫.研究蝇蛹俑小蜂对寄主的选择性在不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有助于该寄生蜂的扩繁和利用.【方法】在温度(26±1)尤、相对湿度(70±5)%,光周期L:D=14h:10h的条件下,研究了蝇蛹俑小蜂对瓜实蝇蛹、南瓜实蝇蛹和橘小实蝇蛹的寄生率子代蜂发育、寿命的影响.【结果】蝇蛹俑小蜂在瓜实蝇蛹、橘小实蝇蛹和南瓜实蝇蛹上均能产卵并发育至成虫,其对瓜实蝇蛹的选择系数和寄生率分别为0.37和55.33%,显著高于其对另外2种实蝇蛹.在非选择条件下,蝇蛹俑小蜂在瓜实蝇蛹上的出蜂量最高,发育历期最短.在同-寄主条件下,蝇蛹俑小蜂雌蜂的发育历期、寿命显著较雄蜂的长,雌蜂的质量显著大于雄蜂.【结论与意义】蝇蛹俑小蜂可用于瓜实蝇的防治,瓜实蝇蛹是扩繁蝇蛹俑小蜂的理想寄主.

  • 标签: 蝇蛹俑小蜂 瓜实蝇 橘小实蝇 南瓜实蝇 选择性 发育
  • 简介:【背景】黄顶菊是近年来人侵我国的一种有害杂草,其竞争力强,给自然界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杂食性昆虫,黄粉虫易于饲养,可以用于多种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处理。【方法】本研究分别以黄顶菊、小白菜和西瓜皮作为青料,与麦麸等配制成人工饲料后,对黄粉虫进行定期饲喂,研究其对黄粉虫幼虫、成虫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结果】黄粉虫幼虫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黄顶菊与添加小白菜相比,虫体生物量增长率较低,饲料利用率和死亡率较高;成虫饲料中添加黄顶菊与添加西瓜皮相比,黄粉虫平均寿命延长,单雌产卵量减少,且差异均显著,体长略有减小。【结论与意义】本研究对利用黄粉虫转化处理黄顶菊的效果做出了初步评价,即黄粉虫能够取食黄顶菊,但转化处理效果不太理想。

  • 标签: 黄顶菊 入侵植物 黄粉虫 资源转化 青料 生长发育
  • 简介:丛枝菌根真菌(AMF)在植物群落竞争演替、物种多样性的形成群落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中均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样也能影响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互作,影响外来植物入侵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进程,甚至决定入侵的成败。因此,AMF与外来植物共生及其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反馈已成为国际上外来植物入侵机制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基于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从AMF对外来植物生长、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关系的影响,以及外来植物入侵对AMF的影响AMF对入侵的反馈3个方面综述了AMF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反馈机制。外来植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变土著AMF的群落结构和功能,而土著AMF也能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甚至逆转外来植物与入侵地植物的互作关系。未来的研究不仅需要考虑AMF与外来植物共生的菌根特性和对竞争关系的影响,还需要通过大尺度条件下的野外试验室内补充试验深入探究影响AMF在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竞争演替中的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以全面解释AMF影响外来植物入侵的反馈机制

  • 标签: 丛枝菌根真菌 外来植物 入侵机制 互利共生 反馈
  • 简介:【背景】随着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其潜在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备受关注。转基因作物收获后,大部分残留物会重返土壤,可能对土壤微生物造成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模拟田间秸秆降解试验,采用平板计数法、表面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法(FDC)以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了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对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平板计数表明,在整个降解过程中,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别,但差异不显著。FDC结果表明,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细菌总数差异不显著。DGGE指纹图谱显示,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处理土壤样品之间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秸秆降解并未对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抗真菌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抗真菌转基因水稻 秸秆降解 细菌数量 细菌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简介:昆虫生长调节剂是通过干扰昆虫正常生长发育,致使昆虫个体死亡或活动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种群灭绝的一类特异性杀虫剂。本文对3类重要的昆虫生长调节剂(保幼激素类似物、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和蜕皮激素类似物)的毒理作用机制以及害虫对其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叙述了害虫对该类药剂的抗药性发展情况,并对其抗药性机理进行了探讨。目前研究表明,害虫对该类药剂的主要抗性机理是解毒代谢酶增强和表皮穿透率降低。

  • 标签: 昆虫生长调节剂 毒理机制 抗药性 可持续农业
  • 简介:【背景】青葙是我国的传统中草药,有关其次生物质对植物病害的活性已有报道,但其在害虫防控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方法】为明确青葙体内次生物质对害虫的生物活性,研究了青葙叶片4种溶剂提取物对红脉穗螟幼虫体重蛹发育的影响。【结果】除石油醚提取物外,其余3种溶剂(甲醇、正丁醇、去离子水)提取物均会对红脉穗螟体重和成虫羽化造成影响,其中,甲醇提取物影响最大;各提取物中,仅甲醇提取物对虫体蛹发育造成影响,对蛹重的抑制率达到39.35%,对蛹长的抑制率达到29.05%。【结论与意义】青葙植株体内存在对昆虫生长发育起调控作用的次生物质。

  • 标签: 青葙 提取物 红脉穗螟 生长发育调节活性
  • 简介:【目的】了解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可以为保护云龙湖水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7年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利用1/16m2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同时利用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每年的5月和10月各采样一次,共采样10次。利用3种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选择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并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得出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3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年际波动不大。云龙湖水质多年处于轻污染到中污染水平之间。优势物种中水丝蚓属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氮浓度,摇蚊幼虫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结论】云龙湖的水体有富营养化风险,应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保护和水质改善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大型底栖动物 云龙湖 徐州 多样性指数 典型相关分析
  • 简介:【背景】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于Bt蛋白对地下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是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方法】在转Bt基因水稻收割后的稻田里分别种植豌豆、紫云英和油菜作为后茬作物。分别于2013年1、3和6月3次采集不同后茬作物田中的土壤作为材料,于室内饲养赤子爱胜蚓,4周和7周后,测定蚯蚓的生长发育指标、存活率以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情况。此外,还测定了不同深度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以及用Bt蛋白直接饲喂的赤子爱胜蚓的存活率。【结果】与种植过非转基因水稻MH63的土壤相比,分别种植过含cry2A和cry1C基因水稻后的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发育、存活率体内酶活性无显著影响。1月份和3月份转cry2A基因水稻田以及1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采集的表层土样中的Bt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地下10cm和地下20cm土壤中的含量,地下2层土样中的Cry2A蛋白含量之间无差异。3月份转cry1C基因水稻田以及6月份转cry2A和转cry1C基因水稻田的土壤中Bt蛋白的含量均不受土壤深度的影响。种植的后茬作物对土壤中的Bt蛋白无显著消解作用。室内模拟土壤最高Bt蛋白浓度的条件下,Cry2A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6.7%,Cry1C蛋白处理的蚯蚓存活率为95.0%,两者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转cry2A和cry1C基因Bt水稻的种植对蚯蚓的生长发育和体内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转基因水稻的安全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转BT基因水稻 后茬作物 土壤Bt蛋白含量 赤子爱胜蚓 生长率 死亡率
  • 简介:海洋贝类种类繁多,是近海底栖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因频繁的人类活动导致的贝类入侵问题,往往使该过程不能正常运转。大量研究表明,入侵贝类会抑制原著贝类或其他生物的生长拓殖,形成单一优势群落,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也会对海洋渔业生产和近海工程作业等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目前,欧美等国家针对该问题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十分重视入侵贝类的生物学、生态学与行为学特征特性的研究,并根据其入侵途径与方式的不同开展了检测、监测、防控管理工作。但在我国,入侵贝类还未引起相关部门研究机构的足够重视。本文主要简述了我国近海的3种入侵贝类沙筛贝、指甲履螺和地中海贻贝的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等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根据其特性入侵过程控制的难易,建议在完善我国入侵贝类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早期预警与检测,以及安全防控和管理等工作。

  • 标签: 入侵生物 贝类 生物多样性 沙筛贝 指甲履螺 地中海贻贝
  • 简介:【目的】明确不同生育期调查方法对棉田物种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期选择合适的生育期调查方法开展转基因棉花的安全性研究。【方法】于2016和2017年,选择2个新型转基因棉花(GGK2,N15-5)及其亲本(K312,J14)为材料,使用3种调查方法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1)在整个生育期每7d调查一次(5月上旬—9月中下旬);(2)主要生育期调查(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和(3)6月中旬—8月下旬期间的3个棉铃虫发生高峰期调查。计算出不同调查方法下的棉田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总数、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结果】3种方法对物种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影响最大,第1种方法数值最大,第3种方法数值最小。2016年,转抗除草剂基因棉田(GGK2)与其亲本(K312)相比,3种调查方法得到的物种个体总数在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差异显著,其他指数无差异。此外,2016年与2017年相比,相同棉田中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生育期调查方法仅对物种个体总数和物种丰富度有影响,而对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无显著影响。因此,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中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生育期开展调查。

  • 标签: 转基因棉田 全生育期 关键生育期 棉铃虫 节肢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
  • 简介:苹果蠹蛾是世界性重要的果树害虫,也是我国一类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着我国黄土高原和环渤海湾优势苹果产区的果业生产。化学防治是当前苹果蠹蛾防治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频繁使用化学杀虫剂引发的抗药性问题也在世界范围内相继报道。代谢抗性是苹果蠹蛾抗性中重要的机制,苹果蠹蛾解毒酶代谢杀虫剂的分子机制是当前代谢抗性研究的重点方向。基于分子模拟的方法在相关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分子模拟涉及的主要方法及其在苹果蠹蛾代谢杀虫剂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苹果蠹蛾 分子模拟 解毒酶 杀虫剂 代谢抗性
  • 简介:粒肩天牛是福建省杨树的一种新蛀干性害虫,经对杨树受害与未受害、不同危害期、不同品系、不同危害部位单宁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受害植株与健康植株间单宁含量差异显著;不同危害期单宁含量差异极显著,在天牛危害末期和越冬期,受害植株单宁的含量比健康植株增加;不同杨树品种单宁含量变化不同,意大利杨健康植株和受害植株的单宁含量均比欧关杨高;受害植株中远离蛀孔与蛀孔周边的单宁含量未表现出显著差异。杨树受害引起单宁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杨树受到危害后的一种应激反应的表现,具有诱导抗虫性,即通过增加单宁的含量来抵御害虫的取食。

  • 标签: 杨树 粒肩天牛 单宁 诱导抗虫性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恶性杂草——三裂叶豚草在我国迅速蔓延,并对我国经济、人民健康、生态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方法】本文运用光合仪(CIRAS-1)测定豚草锈菌侵染后的三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效率、蒸腾速率、叶表面蒸汽压差、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指标,以探讨豚草锈菌影响三裂叶豚草光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豚草锈菌侵染三裂叶豚草叶片后,对叶片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叶片有机物质的合成。豚草锈菌侵染显症1—4d后,受侵染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有所加强,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进而使叶片细胞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加强。显症4d后,随着叶片发病程度增加(4~5级),胞间CO2浓度增加,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大幅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能干扰三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生理活动。该结果可为防治三裂叶豚草提供参考。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豚草锈菌 光合生理特性 生物防治 病菌影响 生理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外源基因导入对玉米叶片物理性状的影响,为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也为转基因玉米的科学、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种植大北农转基因(转CryAb和epsps基因)和大北农(对照)、IE09S034转基因(转CryIE基因)和IE09S034(对照)、808-双抗-12-5转基因(转CryAb/cry2Aj和Gloevo-epsps基因)和808瑞丰-1(对照)3对玉米品种,室内测定了不同时期(苗期、穂期和花粒期)各品种叶片的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Si、K、Ca、S、P和Cl含量。【结果】转基因玉米的叶片中蜡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和维管束埋深较对应的常规亲本品种大,而叶片茸毛密度则较对应的常规亲本品种小。其中,穗期的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蜡质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7.95%、48.30%和39.31%;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维管束埋深分别较对照高13.70%和9.21%,花粒期分别高10.81%和14.47%;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穗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别较对照高18.11%和13.13%,花粒期分别高16.62%和14.61%;大北农、IE09S034和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花粒期叶片茸毛密度分别较对照低17.70%、17.43%和17.78%。3个品种的转基因玉米叶表面元素含量均大于相应的对照。其中,与常规亲本相比,穗期大北农转基因品种叶片中Ca和S含量分别高64.71%和61.18%,IE09S034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P和Cl含量分别高110.26%、16.67%、44.44%、46.32%和20.00%,808-双抗-12-5转基因品种叶片中Si、Ca、S和P含量分别高34.78%、50.52%、115.47%和20.41%。【结论】外源基因的导入会诱导玉米叶片相关物理性状的改变。

  • 标签: 转基因玉米 叶片 物理性状 元素含量
  • 简介:以武夷肉桂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乌龙茶幼龄茶树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树对氮肥的需求不强烈,其新梢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以及茶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茶树新梢全氮、叶绿素、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碳氮比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下降;但施氮并没有影响茶树总碳含量。老叶叶绿素含量、根全氮和硝态氮含量、新梢总糖含量与施氮量呈二次曲线回归关系,适度施氮促进根对氮的吸收、老叶叶绿素合成和新梢总糖代谢,过度施氮则相反。新梢生物量与其硝态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负相关;根生物量与根碳氮比和新梢咖啡碱含量显著负相关;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根含氮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新梢硝态氮和氨基酸含量显著负相关。过度施氮造成茶树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过度施氮极显著提高了茶树氨基酸代谢水平,使用于茶树生长的碳代谢产物(如总糖)减少,进而影响茶树的生长。

  • 标签: 乌龙茶 氮肥 生长 生产力 生理
  • 简介:[目的]木薯单爪螨是新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螨,主要危害木薯,也可危害橡胶。近年来,该螨种群数量迅速增多,扩散范围不断增大,目前已在海南、云南、广西、广东等重要木薯产区发生并加重危害,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木薯减产40%-60%。湿度是影响木薯单爪螨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有关该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比较了不同湿度条件下木薯单爪螨发育繁殖情况。[结果]当湿度为75%和85%时,卵孵化率均达100%,平均每雌产卵量分别达49.22和43.67粒,雌成螨寿命分别为21.00和22.00d;当湿度为55%和95%时,卵孵化率和后代产卵量显著降低,雌成螨寿命显著缩短;当湿度为65%时,卵孵化率、平均每雌产卵量以及成螨寿命均与75%和85%湿度处理无显著差异,但其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结论]75%和85%是木薯单爪螨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湿度条件。

  • 标签: 木薯单爪螨 湿度 发育 繁殖 生态适应性 监测
  • 简介:【背景】目前,烟粉虱已成为世界性的入侵害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烟粉虱抗药性增长迅速,以非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成为控制烟粉虱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茉莉酸作为与损伤相关的植物激素和信号分子,已被发现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外施茉莉酸可激活植物的防御系统,诱导其产生次生防御物质,从而影响包括烟粉虱在内的多种害虫的生长发育、繁殖与存活等。【方法】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5±5)%、光照L:D=14:10的条件下,通过在番茄根部和叶部外施茉莉酸,研究茉莉酸诱导的番茄上烟粉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物学特性。【结果】在茉莉酸诱导的番茄上,烟粉虱的发育历期以叶部诱导(shootJA.induced,SJA)的番茄上最长,平均历期为27.3d,与对照组(control,CON)番茄上的25.7d和根部诱导(rootJA-induced,RJA)番茄上的25.8d差异显著;在SJA和CON番茄上,烟粉虱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47.17%和55.57%,而在RJA番茄上烟粉虱的存活率为81.13%,后者与前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烟粉虱成虫在CON、RJA和SJA番茄上的平均寿命分别为25.1、23.6和18.7d,即在JA诱导的番茄上烟粉虱成虫的平均寿命明显缩短;在产卵量方面,对照番茄上发育的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大,为132.8粒,SJA番茄上发育的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小,为107.9粒,两者差异显著;RJA番茄上发育的烟粉虱平均单雌产卵量为118.1粒,与前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意义】利用茉莉酸诱导番茄可对烟粉虱的发育、繁殖和存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诱导部位不同产生的影响也有很大差异。本结果对探索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的防治新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烟粉虱 入侵生物 茉莉酸 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