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对用固相扣除杂交方法从低温驯化冬青克隆得到的AmLEA5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一种第5族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LEA),全长693bp,含有1个29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8个氨基酸,预测Am-LEA5的分子量为10.6kDa,是一种亲水性蛋白,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密码子偏好性分析表明该基因略偏好于用A或T结尾的密码子。系统发生分析表明,AmLEA5蛋白与蒺藜苜蓿LEA(ACJ84182.1)亲缘关系最近。qRT-PCR结果显示AmLEA5的表达量在低温、干旱、盐和热胁迫条件均有上调,尤其在低温胁迫后期富集量最高。细胞定位表明,用YFP标记的AmLEA5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AmLEA5基因在冬青抵御非生物胁迫,尤其是在抵御低温胁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沙冬青 AmLEA5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亚细胞定位
  • 简介: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自然感虫鉴定法,对183份小麦品种进行了抗麦吸浆虫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品种对麦吸浆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抗、中抗、低抗、感虫、高感的小麦品种,分别占参试品种的24.59%、16.94%、18.58%、14.21%、25.68%。不同抗性类型的小麦品种其穗被害率、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抗性指数均有较大的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类型45份,中抗类型31份。这些品种既可作为麦吸浆虫发生区控制麦吸浆虫危害的主推品种和后备品种,也可作为亲本材料提供给育种单位利用。

  • 标签: 小麦品种 麦红吸浆虫 抗性分析
  • 简介:菜苔是我国独有的蔬菜资源,深受消费者喜爱。利用63对SSR引物检测来自全国的45份菜苔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63对引物扩增出124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近2条带,扩增产物片段大小都在150~300bp之间,相似系数在0.56~0.89之间。结果表明,菜苔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菜苔资源的利用和育种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 标签: 红菜苔 种质资源 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一串(Salviasplendens),又名西洋红、墙上、爆竹等,是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L)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一年生栽培。一串是重要的花坛花之一,更是"五一"、国庆等节日的主要花坛用花,它在国际上栽培已十分普遍,特别在欧美国家和日本,每年销售的一串种子十分可观。我国一串的栽培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城市环境布置的应用上是最普遍的。

  • 标签: 一串红 新品种选育 多年生草本花卉 鼠尾草属 欧美国家 环境布置
  • 简介:目的评价泊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统评价方法,通过检索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维普以及会议论文集等截止至2014年12月所有关于泊康唑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追查相关参考文献。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运用ReviewManager5.2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项研究,共148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提示,泊康唑与对照组药物相比,能有效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发生率[RR=0.41,95%CI(0.27,0.63),P〈0.00001],尤其在预防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方面,其疗效优于氟康唑(P〈0.0001);预防IFI相关死亡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0.32,95%CI(0.15,0.67),P=0.002〈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因不良反应中止治疗发生率、全因死亡率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分析显示,泊康唑与氟康唑相比,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泊康唑可作为两性霉素B脂复合物、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良好替代药物,能更有效地预防真菌感染,减少IFI相关死亡率,而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 标签: 泊沙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蒙古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是中国西北荒漠区唯一的常绿阔叶灌木,具有很强的抗寒抗旱特性。利用PCR方法从该植物克隆到转录因子AmDREB2C的cDNA和基因组DNA的全长编码区,二者均由1191bp组成,无内含子序列,编码由39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其中含1个AP2结构域和1个核定位信号。表达分析显示,AmDREB2C的转录受低温和干旱胁迫的诱导。此外,将该基因编码区cDNA成功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35ST上,为后续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蒙古沙冬青 DREB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 简介:对94个江西米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中33个地方品种营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米地方品种具有结实率较高(大于65.0%的品种占84.0%)、千粒重中等(20—30g的品种占93.6%)、易倒伏、抗稻瘟病能力较弱、属保持系类型等特点。脂肪含量较高,有26个品种脂肪含量大于3.0%,其中柳水红脂肪含量4.62%。筛选出多个钙、硒、维生素B1和B2含量较高的材料,其中米麻壳钙含量81.6mg/kg,金米硒含量0.09mg/kg,明显高于一般水稻品种。糯子等6个品种维生素B1含量均大于2.0mg/kg,其中早维生素B1含量高达17.0mg/kg;米麻壳等10个品种维生素B2含量均大于0.1mg/kg,其中油子维生素B2含量达0.6mg/kg。这些优异地方米种质资源的发掘,可为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提供优异种质。

  • 标签: 江西红米 农艺性状 蛋白质 脂肪 矿质元素 维生素
  • 简介:为了提高一串品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从20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方面对我国主栽的20份一串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串表型多样性丰富,品种间表型性状变异程度较高。外引与中国两个类群间表型变异程度及丰富性都比较相似。25个表型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化于0.23~1.97之间,数量性状中以主茎直径、花冠直径、叶柄长、始花时间和花间长的多样性指数较高,质量性状中则以叶面泡状突起程度及叶柄显色强度多样性指数较高。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对总体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3.96%的前5个主成分,可反映一串资源的总体形态表现。20份资源间平均遗传距离约为7.0,在欧氏距离约为8.5时,参试的20份资源可分为高生种和矮生种两大类,前者仅包含1个品种(篝火),而后者包含19个品种,且在欧氏距离约为7.2处又可进一步分为4个类。

  • 标签: 一串红 表型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 简介:为了明确内蒙古西伯利杏(Armeniacasibirica(L.)Lam.)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对来自14个种源的143份西伯利杏种质资源的37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相关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西伯利杏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0.38%,单果重的变异系数(56.69%)最大,果形指数的变异系数(7.99%)最小,数量性状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信息指数(2.648)大于质量性状(0.265);各部位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叶〉果〉核〉仁,多样性信息指数大小顺序为叶〉核〉仁〉果。基于37个表型性状数据,将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核仁大且饱满,适用于选育大仁品种;第Ⅱ类群核壳薄,出仁率高,丰产潜力大;第Ⅲ类群核壳厚,适用于选育核壳用品种;第Ⅳ类群果实、果核、核仁均大但核仁不饱满,适用于改良并选育仁用杏品种。数量性状的前6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7.20%,反映的信息与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核干重、仁干重、出核率、出仁率等经济性状受果核性状指标的影响较大,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23个数量性状可简化为单果重、核干重、仁干重、核侧径、核壳厚、仁横径、果形指数、核形指数、仁形指数等9个主要性状。以上结果为西伯利杏的资源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 标签: 西伯利亚杏 遗传多样性 评价指标 育种类群
  • 简介:萼片是番茄花和果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果实的商品性。本试验以40份不同类型番茄为材料,对萼片发育过程、形态描述指标及形态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番茄萼片属于宿萼,其形态随着花和果实的发育而变化,表现为闭合、微开、展开、收合、微开、变形到定形,定形萼片呈现包被、基平、上翘、直立和上卷5种状态;对定形萼片7个形态性状观测表明,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萼片卷曲度(84.43%)、萼片面积(45.54%)、上翘度(40.93%)、形状系数(36.05%)、萼片长(35.02%)、萼片厚(29.46%)和萼片宽(24.61%)。相关性分析表明,萼片长、萼片宽、萼片厚和萼片面积者之间均极显著正相关;萼片形状系数(萼片长/萼片宽)与萼片长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萼片宽无显著相关关系;萼片卷曲度和上翘度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他5个性状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由萼片长、萼片宽、萼片厚和萼片面积代表的大小性状(PC1),由形状系数代表的形状性状(PC2),以及由卷曲度和上翘度代表的形态性状(PC3)3个主成分对萼片形态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7.50%;用形态性状指标对定形的5种类型萼片形态进行了描述。

  • 标签: 番茄 花萼 发育 形态 多样性
  • 简介:目的:测定耐氟康唑念珠菌和耐伊曲康唑烟曲霉临床分离株对泊康唑的敏感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制定的M27-A3和M38-A2方案,测定从临床获得的11株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3株耐伊曲康唑烟曲霉对泊康唑的MIC值。结果对于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泊康唑的MIC范围是0.125-1μg/mL。对于伊曲康唑耐药烟曲霉,泊康唑的MIC范围是0.06-0.5μg/mL。结论11株耐氟康唑的念珠菌和3株耐伊曲康唑烟曲霉均对泊康唑有效。

  • 标签: 耐药性 念珠菌 烟曲霉 泊沙康唑
  • 简介:应用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ulkedsegregantanalysis,BSA)和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方法,对红麦(保存单位编号:苏1661;统一编号:ZM008712)中的一个主效抗条锈病基因YrHm进行了分子标记和定位研究。共用512对微卫星引物对抗、感基因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经用包括230个单株的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连锁性检测,发现4个与YrHm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Xgwm904、Xbarcl73、Xcfdl3和Xcfd42,均位于小麦染色体6D短臂上。经Mapmaker3.0b软件计算,这4个标记与目的基因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3、25.1、47.7和62.1cM,均位于YrHm基因远离染色体顶端的一侧。用全套中国春小麦缺体一四体材料进行检测,进一步确认了这4个标记均位于小麦6D染色体。因此,将YrHm基因定位于小麦染色体臂6DS上。

  • 标签: 小麦 条锈病 农家品种 抗病基因 微卫星 基因定位
  • 简介:以抗旱玉米自交系旱21为材料,克隆获得玉米分子伴侣基因ZmBiP1,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ZmBiP1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将ZmBiP1基因转入拟南芥中研究其功能。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ZmBiP1基因在玉米自交系旱21的不同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且在子房中表达量最高。ZmBiP1基因受甘露醇胁迫诱导上调表达,受盐胁迫诱导下调表达。转基因拟南芥功能验证结果表明,过表达ZmBiP1基因导致拟南芥在种子萌发时期对盐和甘露醇胁迫的耐受能力减弱。这些结果表明ZmBiP1基因可能是逆境反应信号传递途径的负调节因子。

  • 标签: 玉米 分子伴侣 ZmBiP1 拟南芥 逆境胁迫
  • 简介:LEAFY(简称LFY)是植物花分生组织特征基因,在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启动开花的枢纽。菲油果是一种新兴的果树资源,为研究菲油果LFY基因(FsLFY)的表达调控规律,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FsLFY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并通过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了该基因的启动子序列。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FsLFY基因在菲油果花蕾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其他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花蕾中,小蕾期最高,中蕾期最低;组织器官中,营养枝茎最高,花瓣最低。FsLFY基因启动子序列长度为2436bp(GenBank登录号:KF766536),运用PLACE、PlantCARE等在线软件对其序列进行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该序列不仅含有CAAT-box、TATA-box等核心启动子元件,而且还具有响应水分、光、赤霉素(GA)以及其他功能未知的顺式调控元件,表明FsLFY基因的表达受多种外界环境条件的调控。本研究为阐明菲油果的开花机理,以及通过分子育种手段使菲油果早花早果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菲油果 LFY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表达模式 启动子
  • 简介:锚蛋白重复序列模体是生物体内最普遍的蛋白质序列模体之一,在多种细胞活动中主要介导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利用菜豆基因组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菜豆ANK家族成员及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菜豆基因组中含有30个ANK家族基因,分布于9条染色体上,其中第5条染色体上含有的ANK基因最多,包含13个基因。蛋白结构域分析发现,ANK25除了含有ANK结构域外还含有RING结构域。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NK25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表达模式分析发现,ANK25对干旱、盐和ABA胁迫有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菜豆ANK的分类及功能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 标签: ANK重复序列 生物信息学 亚细胞定位 表达模式 菜豆
  • 简介:白念珠菌感染机体后,机体首先通过固有免疫系统来发挥抗真菌作用,模式识别受体是固有免疫细胞用于识别PAMPs的分子,其中Toll样受体和C型凝集素家族是识别白念珠菌的主要PRR。这两类受体被激活后,会通过信号通路启动机体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诱导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募集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细胞来杀灭白念珠菌,同时,还可传递相关信号诱导,11111、Th2、Thl7和Treg等适应性免疫细胞的活化,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发挥抗真菌作用,对模式识别受体与白念珠菌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临床真菌病的免疫调节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白念珠菌 模式识别受体 TOLL样受体 C型凝集素家族
  • 简介:近年来,一系列重要医学致病真菌全基因组数据陆续被公布,使人类对这些致病菌的认识提高到全新水平。本文在回溯医学真菌基因组学和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历程、综述其发展现状及应用的基础上,再分别介绍重要医学真菌全基因组测序的进展。

  • 标签: 真菌 全基因组测序 念珠菌 隐球菌 曲霉 青霉
  • 简介:为创制结球甘蓝-大白菜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利用二倍体大白菜(AA,2n=20)为母本与倍体结球甘蓝(CCCC,2n=36)杂交,通过胚挽救获得了异源三倍体杂交种(ACC,2n=28);利用SSR对杂交种进行鉴定,6株F1均能扩增出父本的特征带,表明这6株是真杂交种。异源三倍体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未加封阻时,大白菜与结球甘蓝染色体均有较强的杂交信号;当加入适当比例的封阻时,来自大白菜和结球甘蓝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强弱有明显差别;封阻过度时,大白菜与结球甘蓝染色体的杂交信号都十分微弱。说明大白菜与结球甘蓝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 标签: 大白菜 结球甘蓝 异源三倍体杂交种 SSR 基因组原位杂交
  • 简介:为研究耐热水稻品种Nagina22(N22)开花结实期高温胁迫的主要生理响应,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在各供试材料的开花期,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结果表明:N22在高温胁迫下不改变开花期但表现出日开花量的转峰;与N22相比,水稻感热品种Moroberekan花药开裂显著受阻,柱头上萌发的花粉数显著减少;花粉萌发数与花药开裂状况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进而表现出主穗结实率与柱头上花粉萌发数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主穗日结实率在高温呈递减趋势,且Moroberekan较N22的下降速率显著加快,表明耐热品种与高温胁迫对结实率存在累积效应,而且高温胁迫效应发生在开花授粉之前。

  • 标签: Nagina 22(N22) 高温胁迫 花药开裂胁迫指数 开花峰期 水稻
  • 简介:采用15%的PEG6000高渗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21个绿豆品种的芽期抗旱性。结果表明:种子吸水速度快、萌发时间短、吸水率小、相对发芽势和发芽率高的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并鉴定筛选出4份绿豆抗旱种质。

  • 标签: 绿豆 抗旱性 PEG6000 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