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选取19个小麦锈菌生理小种对8个小麦育种亲本进行成株期和苗期抗叶锈病鉴定及基因推导,同时利用与24个抗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1个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推测出L83#-5与L83#-6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和Lr42;L/PL2003-1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Lr28和Lr42;贵农13号可能含有Lr28;92R137可能含有Lr2c和Lr28;L201含有Lr1,可能含有Lr2c、Lr16和Lr28;TM可能含有Lr41和其他抗锈基因。研究结果表明,测试的8个小麦育种亲本中TM的抗锈性最好,具有很好的抗叶锈病应用潜力,可作为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重要抗源。

  • 标签: 小麦育种亲本 抗叶锈基因 基因推导 分子检测
  • 简介:部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尤其在夏秋季节,气候焖热潮湿,人体出汗较多,更是部真菌病的高发季节,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还可导致传染或引起并发症等,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发病率 统计
  • 简介:采用SSR标记对云南地区的8个长尖蔷薇天然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所选用的1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77个等位位点;在物种水平上,总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胁)和香农指数(1)分别为0.3139和0.4747;该居群内遗传变异(65.47%)大于居群间遗传变异(34.53%),说明居群内变异是其居群的主要变异来源;利用Popgene计算出两两居群间的Nei’s遗传一致度(1)和遗传距离(D),其范围分别为0.7879~0.8986和0.1070~0.2384,依据遗传距离可将8个居群分为3组,8个居群并没有严格依据地理距离的远近而聚类;海拔与Nei’s基因多样性的相关系数为0.8771,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的长尖蔷薇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居群间遗传变异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基于得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为主的保护策略,但"-3个别居群野外的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时,建议采取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 标签: 长尖叶蔷薇 居群 遗传多样性 SSR
  • 简介:应用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国内外12份红三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比根长、最长根长、可溶性糖、地下生物量、游离脯氨酸、相对持水量、绿紊持有率和丙二醛8个指标是评价红三苗期抗旱性的重要指标;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出材料的抗旱性由强到弱依次为:CQ9〉CQ7〉CQ3〉瑞德(Red)〉多丽(Dory)〉CQ2〉CQ8〉CQ6〉巫溪红三〉CQ5〉CQ4〉CQI。

  • 标签: 红三叶 抗旱性 苗期 综合评价
  • 简介:采用PCR法扩增来自国内5个不同产地的裂荆芥ITS全序列,测序后以产自河北的裂荆芥代表中国裂荆芥与来自不同国家的裂荆芥ITS序列进行比较,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探讨国内5个不同产地及不同国家的裂荆芥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结果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的裂荆芥ITS1和ITS2序列均有较高的G/C含量;5个产地的裂荆芥的扩增序列长度均为749bp,且序列完全相同;其中ITS1序列长231bp,5.8S序列长168bp,ITS2序列长236bp。中国裂荆芥与日本、韩国裂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100%,与美国裂荆芥ITS序列一致性为99.0%。与美国裂荆芥相比,中国裂荆芥ITS序列有7个碱基发生变异。来自不同国家的裂荆芥形成单系群和2个分支(中、日、韩3国为1个分支,美国单独形成1个分支)。ITS序列的一致性表明国内5个不同产地裂荆芥为同一个种。

  • 标签: 裂叶荆芥 产地 ITS PCR 测序 系统发育分析
  • 简介:苹果炭疽枯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现已上升为世界苹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了解不同来源的苹果炭疽枯病菌致病力差异及明确苹果种质资源对苹果炭疽枯病的抗性,对品种选育、品种合理布局以及控制病害的流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对不同来源的79株病原菌进行了室内致病力测定,获知该菌致病力差异明显,其中强致病力菌株所占比例大。同时,本研究也对327份苹果种质资源进行了室内抗病性鉴定,其中高抗资源160份,中抗资源6份,中感资源22份,高感资源139份。表明我国现保存的苹果种质资源中存在丰富抗病种质。进一步按苹果分类系统分析发现,抗病资源在当前栽培的主要品种群中均有分布,特别是红玉品种群、富士品种群抗病资源最为丰富。

  • 标签: 苹果炭疽叶枯病 胶胞炭疽菌 致病力 抗病资源
  • 简介:本研究旨在明确山东省12个小麦主栽品种(系)抗锈性及抗锈基因,为小麦品种推广与合理布局、叶锈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利用2015年采自山东省的5个小麦锈菌流行小种的混合小种对这些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然后选用15个小麦锈菌生理小种对这些品种(系)进行苗期基因推导,并利用与24个小麦抗锈基因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30个分子标记对其进行抗锈基因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山东省12个主栽小麦品种(系)苗期对该省2015年的5个小麦锈菌混合流行小种均表现高度感病。通过基因推导与分子检测发现,济南17含有Lr16,矮抗58和山农20含有Lr26,其余济麦系列、烟农系列、良星系列等9个品种(系)均未检测到所供试标记片段。此外,本研究还对山东省3个非主栽品种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中麦175含有抗锈基因Lr1和Lr37,含有成株抗性基因;皖麦38只检测到Lr26,济麦20未检测到所供试标记片段。综合以上结果,山东省主栽小麦品种(系)所含抗锈基因丰富度较低,尤其不含有对我国小麦锈菌流行小种有效的抗锈基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今后育种工作应注重引入其他抗锈基因,提高抗锈性。

  • 标签: 小麦 叶锈病 抗叶锈基因 基因推导 分子检测
  • 简介:观察复方环丙酮胺喷剂治疗部真菌病的疗效。第Ⅰ批给予复方环丙酮胺喷剂,1次/d喷于患处,用药4周后观察疗效;第Ⅱ批随机入A、B组,A组给予复方环丙酮胺喷剂+曲安奈德喷剂,B组给予复方环丙酮胺喷剂,均1次/d喷于患处,用药2周、4周后观察疗效。第Ⅰ批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80%;第Ⅱ批A、B组治疗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75%及82.35%,治疗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4.74%及100%。复方环丙酮胺喷剂和复方环丙酮胺喷剂+曲安奈德喷剂治疗部真菌病的疗效相似(P〉0.05),且疗效显著、局部刺激小、瘙痒缓解明显、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环丙酮胺 浅部真菌病 疗效
  • 简介:高抗黄化曲病毒病番茄新品种浙粉702是以自育株系材料T7969F2-19-1-1-3为母本、T4078F2-3-3-3为父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技术选育的杂交一代粉红大果型番茄品种。母本T7969F2-19-1-1-3系从以色列引进的耐贮运番茄品种NEMOTAMMI(F1)与抗霉病粉红株系材料T9179杂交分离后代中,经连续9代单株选择而成。父本T4078F2-3-3-3系从荷兰引进的抗TYLCVD番茄品种奇诺亚(F1)与粉红株系材料T9178杂交分离后代中,经连续8代单株选择而成。该品种2011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委员会认定。通过对浙粉702的农艺学、产量、品质和抗病等性状鉴定,结果表明:浙粉702品质优良,早熟,丰产,高抗番茄黄化曲病毒病和枯萎病,抗霉病和番茄花叶病毒病,适合我国喜食粉果地区种植,平均产量可达73.83t/hm2。

  • 标签: 番茄 浙粉702 叶霉病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品种 分子标记
  •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部真菌病病原酵母菌感染菌种的构成及其耐药性特点,为临床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依据。方法采用改良沙氏培养基对1354份临床标本进行酵母菌培养和菌株分离,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所分离的酵母菌进行鉴定,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6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10种219株酵母菌,甲真菌病检出率最高(43.80%),其次是股癣(16.70%)、体癣(13.00%)、足癣(11.11%),手癣最低(9.40%)。其中白念珠菌为63.47%;近平滑念珠菌为17.81%;热带念珠菌为6.85%;季也蒙念珠菌为5.94%;无名念珠菌为2.28%,其他酵母菌为3.65%。219株酵母菌对特比萘芬(TBE)、伊曲康唑(ITC)、氟康唑(FLC)、制霉菌素(NYS)、咪康唑(MIC)和酮康唑(KTC)的敏感性分别为53.42%、87.21%、97.26%、100%、80.35%和100%,耐药性分别为20.55%、11.11%、2.28%、0.0、12.72%和0.0。结论本地区部真菌病酵母菌感染菌谱以白念珠菌为主,其次是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体外药敏显示对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很好的敏感性,对特比萘芬、伊曲康唑和咪康唑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病原酵母菌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某部官兵平时和野外武装泅渡时部真菌病的发病率及病原真菌分布情况,探讨其发病原因,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野外武装泅渡训练前及野外武装泅渡训练2周后,均对参训官兵进行全面筛查,再取患者部真菌感染可能性较大的皮屑,进行真菌学的镜检及培养鉴定。结果在896名官兵中,平时已有98例存在部真菌病,发病率为10.94%。其中足癣56例(57.1%);股癣30例(36.1%);体癣12例(12.2%)。武装泅渡时有208例发生部真菌病,发病率为23.21%。其中足癣有90例(43.2%),股癣92例(44.2%),体癣有26例(12.5%)。致病真菌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等。结论部队野外武装泅渡时参训官兵部真菌病的发病率较平时显著上升,可直接影响部队的训练和战斗力。

  • 标签: 流行病学 浅部真菌病 皮肤癣菌
  • 简介:疣粒野生稻对白枯病高抗甚至免疫。粳稻品种8411与疣粒野生稻体细胞杂交获得了2个高抗所有栽培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均不能抵御的国际广致病菌系P6的新种质SH5和SH76,遗传分析鉴定出新种质含有1个抗P6小种的显性基因。本研究以高感白枯病水稻品种IR24及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6个材料为参照,对分蘖期、孕穗期的SH5和SH76分别接种11个白枯病小种,抗性分析表明SH5和SH76的抗谱广,与IRBB21(Xa21)抗谱一致,与IRBB5(xa5)、IRBB7(Xa7)和Asominori(Xa17)的较相近。用Xa21的分子标记pTA248和XA21检测,确定SH5和SH76不携带Xa21基因,前期研究结果证实新种质中不含xa5和Xa7;与Asominori的杂交试验表明其抗性基因与Xa17基因不等位。这些结果表明SH5和SH76中存在1个抗P6小种的新基因。

  • 标签: 疣粒野生稻 白叶枯病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遗传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近半年来华东、华南、华北地区部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情况以及菌种变迁。方法以近半年来在上海、广州、北京3家教学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部真菌病患者为3个地区的代表,对具有典型部真菌病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致病真菌926株,其中红色毛癣菌544株(58.7%),念珠菌132株(14.3%),犬小孢子菌119株(12.9%),须癣毛癣菌23株(2.5%),石膏小孢子菌16株(1.7%)。华东地区部真菌构成比复杂,华南及华北地区相对简单。结论不同地区部致病真菌菌种及构成比存在差异;三地红色毛癣菌均仍占优势;而念珠菌和犬小孢子菌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流行病学 红色毛癣菌 念珠菌
  • 简介: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稻黄单胞细菌(Xanthomonasoryzae)不同致病变种引起的两种最重要的水稻细菌性病害。发掘和利用抗性基因,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分别综述了这两种高度相关的病害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包括已发掘和利用的主效抗性基因特点及目前国内外对这两种病害的抗性QTL定位研究进展,为水稻抗白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育种研究提供有用信息。

  • 标签: 水稻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遗传
  • 简介:为明确水稻功能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系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叶宽、倒2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在第1套组合中,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2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与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与穗着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在第1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2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在功能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中,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宽与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教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性状与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 标签: 籼稻 功能叶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本地区儿童部真菌病的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菌种构成。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31例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31例部真菌病患儿中,足部部真菌病最多,为47例(35.9%),其次是躯干部(除外股部)32例(24.4%),指(趾)甲24例(18.3%),股部12例(9.2%),手部9例(6.9%),头部7例(5.3%);男孩84例(64.1%),女孩47例(35.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孩年龄8个月~14岁,女孩年龄3个月~14岁;在分离出的96株菌株中,红色毛癣菌最多(37株,38.5%),其次是白念珠菌(28株,29.2%)和犬小孢子菌(12株,12.5%),其他还有马拉色菌3株,热带念珠菌2株,其他念珠菌属10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须癣毛癣菌1株,未分类真菌2株。结论131例儿童部真菌病中,足部部真菌病最多;致病菌种以红色毛癣菌、白念珠菌为主。

  • 标签: 儿童 浅部真菌病 病原真菌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合并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无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真菌 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
  • 简介:通过论述循证医学对部真菌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意义,回顾其在中医药治疗部真菌病临床研究中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中医对部真菌病的认识由来已久,已知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中药有很多,但由于中药单方和复方成分复杂的特点,这类相关研究的数量不多且质量不高,一定程度限制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整体科研设计思路。该文介绍了澳大利亚抗真菌药物——茶树油的研发历程,探索中医药治疗部真菌病的循证医学之路(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结合提供思考与设想,也为部真菌病的中医药规范化诊疗提供借鉴。

  • 标签: 循证医学 中医药 抗真菌
  • 简介:患者,女,57岁。既往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8a。躯干出现片状红斑、鳞屑瘙痒3a。经口服伊曲康唑,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外用治疗体癣,以及点阵激光联合硝酸舍他康唑乳膏封包治疗甲癣9周后痊愈,复查真菌阴性。

  • 标签: 系统性红斑狼疮 体癣 甲真菌病 红色毛癣菌
  • 简介:由本刊编辑部与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部真菌病治疗进展研讨会”于2006年7月5日-9日在成都市召开。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百余名代表参会。

  • 标签: 浅部真菌病 治疗 会议 上市 成都市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