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甘薯(Ipomoeabatatas(L.)Lam.)作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作物,从有性生殖F1选择优良实生系进行选择育种一直是甘薯育种的重要方式。为了优化甘薯杂交育种方法,合理选配杂交组合,提高育种效率,本试验利用SSR标记研究了甘薯杂交群体基于SSR标记及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得到了群体内的聚类图,并且筛选出了甘薯的高产株系。群体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群体材料与各亲本遗传距离比较远,被聚为3类,而亲本单独聚在另外一类。13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将亲本与部分群体材料聚在了一起,且将群体材料和亲本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时,其遗传距离的变异高达30%以上,远远高于SSR标记所获得的遗传变异系数。

  • 标签: 甘薯 群体材料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用0.15%秋水仙素附加2.00%二甲基亚砜诱变离培养的卷丹小鳞茎,避光条件下摇床诱导,用组织培养结合不定芽诱导技术获得了多倍苗,并对多倍染色数目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诱导96h效果最好,变异率达到54.29%。细胞学观察发现,对照为三倍、非整倍体和极少数单倍体细胞组成的嵌合体,诱变出的4棵变异株细胞分别为染色数目由53~72条的不同比例构成,属于典型的非整倍的异倍型嵌合体。诱变株与对照植株间幼苗叶形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大小等特征差异比较明显。

  • 标签: 卷丹 多倍体 秋水仙素 染色体 嵌合体
  • 简介:目的评价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股癣的疗效及安全,并与2%硝酸咪康唑霜对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外用1%硝酸异康唑乳膏和2%硝酸咪康唑霜,2次/d,疗程足癣4周,股癣2周。结果足癣试验组71例,对照组72例;股癣试验组73例,对照组73例。足癣患者在4周时临床有效率试验组87.3%,对照组87.5%,在6周时分别为88.7%和91.7%;在4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83.1%,对照组94.4%(P=0.0363),在6周时分别为84.5%和90.3%;在4周时总有效率试验组77.5%,对照组86.1%;在6周时分别为78.9%和86.1%。股癣患者在2周时临床有效率试验组87.7%,对照组93.2%,在4周时分别为91.8%和94.5%;在2周时真菌学清除率试验组82.2%,对照组89.0%;在4周时分别为89.0%和93.2%;在2周时总有效率试验组78.1%,对照组86.3%,在4周时分别为87.7%和93.2%。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2.1%,对照组为1.4%,表现为用药局部刺激、瘙痒、灼痛感或红斑。结果显示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股癣的疗效及安全与2%硝酸咪康唑霜相似(P〉0.05)。结论1%硝酸异康唑乳膏治疗足癣和股癣有效、安全。

  • 标签: 硝酸异康唑 足癣 体癣 股癣
  • 简介:本文采用作者首创的双周期BrdU二次标记法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染色的复制带,得到了分布在整条染色上的清晰稳定的多条带纹.这是复制带首次在植物染色上取得的具有实用意义的带型.为进一步制定植物染色的标准带型和研究植物染色的复制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

  • 标签: 蚕豆 复制带 染色体
  • 简介:采用HKG(HCl-KOH-Giemsa)法对内葵杂3号三交种染色进行了C-分带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每条染色至少都有一条C-分带,染色组共有62条C-分带,以中间带和着丝点带为主,中间带主要分布在染色短臂上;C-分带强弱差异明显,其中46条强带,16条弱带。GiemsaC-分带带型公式为:2n=2x=34=8I++3T++5I+I+T++4C+2CI+4CI++3CI++I+T++CT++2CT+。每条染色都显示出显著的带纹特征,因此,利用GiemsaC-分带方法可以将向日葵的每条染色区分开。

  • 标签: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 L ) 染色体 GIEMSA
  • 简介:研究了山榄科的2种优稀热带果树———人心果及蛋黄果的染色计数及其染色体形态与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人心果体细胞染色2n=2X=26,核型类型为2B型,核型公式为18m+8sm,染色相对长度组成为2L+12M2+8M1+4S,不对称系数为61.71%;蛋黄果体细胞染色2n=2X=28,核型类型为1A型,核型公式为26m+2sm,染色相对长度组成为2L+10M2+16M1,不对称系数为59.193%。

  • 标签: 山榄科 人心果 蛋黄果 染色体 核型
  • 简介:为创制结球甘蓝-大白菜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利用二倍大白菜(AA,2n=20)为母本与四倍结球甘蓝(CCCC,2n=36)杂交,通过胚挽救获得了异源三倍杂交种(ACC,2n=28);利用SSR对杂交种进行鉴定,6株F1均能扩增出父本的特征带,表明这6株是真杂交种。异源三倍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未加封阻时,大白菜与结球甘蓝染色均有较强的杂交信号;当加入适当比例的封阻时,来自大白菜和结球甘蓝染色上的杂交信号强弱有明显差别;封阻过度时,大白菜与结球甘蓝染色的杂交信号都十分微弱。说明大白菜与结球甘蓝基因组具有较高的同源

  • 标签: 大白菜 结球甘蓝 异源三倍体杂交种 SSR 基因组原位杂交
  • 简介:玉米瘤黑粉病能造成玉米严重减产,抗性系的选育对于减少病害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拔节期采用注射法接种瘤黑粉孢子,对第三染色的8个染色片段代换系进行抗性研究。结果表明,8个染色片段代换系被代换的供体片段位点不同,抗瘤黑粉病表型有4种变异。其中,chr3-7系发病率、病级和病情指数均为0,表现高抗。与其他染色片段代换系、Z3受体亲本及HB522供体亲本相比,chr3-7系产量高,接种瘤黑粉孢子与对照产量差异不显著。chr3-7系对于抗瘤黑粉病遗传研究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玉米 瘤黑粉病 抗性评价 产量
  • 简介:选用抗玉米丝黑穗病自交系Mo17和SH15为供体,与受体感病自交系黄早四和昌7-2构建回交群体(BC3F1\BC4F2),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玉米丝黑穗病原菌鉴定抗病表现,评价群体抗病。研究结果显示黄早四X(黄早四XMol7)BC。F:群体发病率明显高于BC3F1群;两个BC4F2黄早四×(黄早四×M017)和昌7—2×(昌7—2×SH15)群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采用SSR标记分析抗病株的供体染色导入片段,发现随着回交次数的增多,导入片段数量减少,但不同回交群体中供体导入片段数目明显不同.通过连锁不平衡分析,在染色2.09和3.04区段发掘和验证2个抗玉米丝黑穗病主效QTL,连锁标记分别为UInc2077和phi053或bnlg1965。本文研究结果为抗丝黑穗病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聚合育种提供了信息和材料。

  • 标签: 玉米 玉米丝黑穗病 染色体片段导入系 连锁不平衡分析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
  • 简介:目的探讨变应真菌鼻窦炎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临床表现、皮肤激发试验、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鼻腔真菌涂片、鼻窦CT、鼻内窥镜等专科检查,明确21例变应真菌鼻窦炎患者,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喷鼻、151服氯雷他定片10mg(1次/d)、生理海水鼻腔冲洗1~2次/d,治疗1周后,入院行鼻内窥镜鼻息肉切除鼻窦Fess手术,术中彻底清除病变鼻窦内真菌团块或褐色泥砂样真菌泥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窦腔,术后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冲洗清洁术腔,每周1~2次,连续1个月,鼻腔局部继用糖皮质激素3—6个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果21例变应真菌鼻窦炎患者中,单侧鼻窦发病16例,占76.2%,双侧鼻窦发病5例,占23.8%,上颌窦发病16例,占76.2%,上颌窦合并筛窦发病4例,占19.0%,蝶窦发病1例,占4.8%,伴鼻息肉15例,占71.4%,伴有哮喘史8例,占38.1%,术后2例复发,占9.5%。结论变应真菌鼻窦炎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手术时机选择,术后对鼻腔与鼻窦变应反应的处理,将直接影响预后。

  • 标签: 变应性 真菌 鼻窦炎
  • 简介:目的建立稳定且易操作的急性侵袭真菌鼻-鼻窦炎大鼠模型,以促进对急性侵袭真菌鼻-鼻窦炎的实验研究,指导临床。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免疫抑制+右侧鼻腔填塞Merocel海绵条+右侧鼻腔滴入烟曲霉孢子悬液;B组,右侧鼻腔填塞Merocel海绵条+右侧鼻腔滴入烟曲霉孢子悬液;C组,免疫抑制+右侧鼻腔滴入烟曲霉孢子悬液;D组:对照组。A、B、C组大鼠连续3d鼻内滴入烟曲霉孢子悬液,4组大鼠均于第1次滴菌后第4天处死。取内眦静脉血监测大鼠免疫抑制情况,对鼻部组织行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免疫抑制组大鼠血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接种烟曲霉当天中性粒细胞计数〈0.1×109/L,其余两组变化不明显。病理结果显示A组90%(9/10)大鼠鼻腔鼻窦组织被烟曲霉侵袭,10%(1/10)肺部可见侵袭;B、C、D组大鼠无鼻部烟曲霉感染,但C组中20%(2/10)大鼠肺部可见烟曲霉侵袭。真菌培养结果显示A组71%(5/7)大鼠鼻部组织烟曲霉培养阳性,其他组均为阴性。结论单纯对大鼠进行免疫抑制或单纯造成大鼠鼻腔堵塞均不易造成大鼠鼻腔被真菌侵袭;免疫抑制基础上,对大鼠鼻腔填塞Merocel海绵条后再滴入烟曲霉可以成功建立急性侵袭真菌鼻-鼻窦炎模型,其成模率高,模型稳定,操作简易,有利于对此疾病在免疫、病理、药物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 标签: 侵袭性鼻窦炎 烟曲霉 大鼠模型
  • 简介:植入真菌病或称皮下组织真菌病,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此类感染有许多共同特征,包括相似的流行病学和感染方式等,有些还有明显的地域。其临床表现形态各异,治疗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导致畸形甚至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对临床上重要的植入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足菌肿、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接合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复习。

  • 标签: 植入性 真菌感染 泊沙康唑 伊曲康唑
  • 简介:目的观察蒺藜甾皂苷类化合物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光镜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形态的影响;MTT法观察TTS-12对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观察不同浓度TTS-12对新生隐球菌细胞生物膜关键基因PMT4表达的影响。结果经TTS-12处理的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结构更疏松,TTS-12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指标及PMT4基因表达水平(P〈0.01)。结论TTS-12可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通过降低新生隐球菌PMT4基因表达可能是其抑制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蒺藜 新生隐球菌 生物膜 TTS-12 PMT4
  • 简介:Phy是在长日照条件下抑制水稻开花的关键基因,但目前对水稻PhyB基因的遗传基础还不清楚,研究其分子遗传机制,对于培育光周期适应广的品种以及扩大水稻种植区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78份亚洲栽培稻(34份籼稻和44份粳稻)及47份野生稻进行测序,对PhyB基因的核苷酸多态、单倍型进行分析,计算籼稻、粳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多样。结果表明,PhyB基因共有28个单倍型,其中有2个高频率的单倍型分别存在于2个栽培稻亚种中。从Network图可以看出栽培稻分为2组(A组和B组),A组栽培稻包括全部的籼稻和4个粳稻个体,B组栽培稻全是粳稻品种。亲缘地理学分析发现,A、B两组栽培稻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理分布格局,且A组和B组开花时间差异显著,说明PhyB基因的2个高频率单倍型在2个栽培稻亚种中具有区域适应,PhyB基因在栽培稻中具有明显的驯化信号,随着水稻种植区域的扩大,进化出适应不同地域特有的等位基因,导致开花时间对不同地区的区域适应及多样

  • 标签: 栽培稻 PhyB基因 单倍型 开花时间 多样性 区域适应性
  • 简介:中国现拥有燕麦种质资源约4000份,对它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燕麦具有比较丰富的多样。本文综述了中国燕麦的物种多样和普通栽培燕麦的遗传多样,并建议对中国各地生长的野燕麦进行系统研究。

  • 标签: 燕麦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合并与未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的变态反应皮肤病对常用变应原的敏感性,综合从皮肤或指(趾)甲中分离出的菌种情况,评估浅部真菌感染在变态反应皮肤病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受试者包括353例慢性荨麻疹、湿疹及特应性皮炎患者。通过真菌直接镜检法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变态反应皮肤病合并浅部真菌感染组(n=173);对照组:变态反应皮肤病无浅部真菌感染组(n=180)。对所有实验组及对照组受试者进行9种真菌变应原和9种非真菌变应原皮内试验。实验组患者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以鉴定菌种。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新月弯孢霉,特异青霉、烟曲霉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湿疹患者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性湿疹、荨麻疹患者其他真菌变应原及粉尘螨、屋尘螨等非真菌变应原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34例患者皮肤或指(趾)甲分离鉴定主要为红色毛癣菌(52.86%)、须癣毛癣菌(14.18%)、絮状表皮癣菌(5.22%)、白念珠菌(6.72%),实验组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率及皮肤分离皮肤癣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须发癣菌变应原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湿疹患者往往合并皮肤癣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能在部分慢性荨麻疹、湿疹的病因学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真菌 感染 变态反应性疾病 皮肤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两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肺部真菌感染(以下简称IFI)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间,45例免疫功能低下IFI患者接受国产两霉素B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均应用两霉素B治疗两周以上,最长应用时间为14周,中位数6周。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发热、转氨酶升高、肾功损害、胃肠道反应,根据WHO药物毒性分级标准均为I~II级毒性。结论国产两霉素B对于血液病患者IFI临床诊断的抢先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两性霉素B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抢先治疗
  • 简介:以真菌皮肤病为例,试从诊断评价的视角论述该课程的教学实践要点和具体的教学策略,对医学生进行了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同时,对涉及诊断评价的课程设计进行总结和反思,说明将诊断评价适时纳入医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和必要

  • 标签: 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体系 皮肤性病学 真菌性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