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肺动脉瘘(coronaryartery-to-pulmonaryarteryfistula,cvgv)行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心内科于2009年7月至2016年2月之间接受经皮介入封堵术的58例CPAF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变而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结果:58名CPAF患者经介入封堵均获成功,平均植入封堵材料(2.35±0.87)枚。24名(41.38%)患者成功封堵后残余分流立即消失,34名(58.62%)患者仍有少量分流。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2~61个月。无出血、缺血等并发症。随访造影显示,其中3名(5.17%)患者出现了大量再通,后者随后均接受了再次封堵术并成功封堵。结论:经皮介入封堵CPAF切实可行,但应选择适宜患者,且需要经验丰富的术者操作。经治疗后冠状动脉瘘可能出现再通。因此对这些患者应进行随访造影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 标签: 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介入封堵
  • 简介:近日,来自布莱根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两个治疗动脉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的潜在药物靶点。通过利用蛋白质组学对大量分子进行筛选,研究者鉴别出了两种PARP家族蛋白:PARP9和PARP14,这两种蛋白或许能够作为巨噬细胞激活的调节子,而巨噬细胞的激活同动脉疾病的发生直接相关,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Communications上。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激活 Nat 蛋白质组学 药物靶点 研究人员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按手术时机分为超早期组(〈24h,n=43)、早期组(24-72h,n=36)、延期组(≥10d,n=41),比较各组术后颅内动脉栓塞改善程度,统计各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量表(GOC)评定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采用改良Rankin(mRS)表评定患者远期预后。结果:超早期组完全栓塞率略高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早期组术中、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早期组、延期组,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超早期组、延期组GOS评分高于早期组、mRS评分低于早期组,超早期组GOS评分高于延期组,mRS评分低于延期组(P〈0.05)。结论: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但超早期、延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及预后评分稍优于早期手术。

  • 标签: 前循环动脉瘤 手术 超早期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松龄血脉康对1级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150例1级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并结合低盐饮食,减少脂肪摄入,减轻体重,增加体育活动等。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血压、生活质量水平以及患者睡眠障碍、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水平较低,生活质量评分、睡眠障碍以及高血压的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龄血脉康能够降低1级高血压合并睡眠障碍患者血压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松龄血脉康 1级高血压 睡眠障碍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管内皮功能及血管粘附因子-1(VCAM-1)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50例MS患者分为老年组(n=25)和中青年组(n=25),又根据IMT分为正常组和增厚组两个亚组。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患者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分光光度计间接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VCAM-1水平,采用超声诊断仪检测IMT。结果:老年MS组和中青年MS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S患者IMT增厚组的NO水平均低于IMT正常组,而ET-1和VCAM-1水平均高于IMT正常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IMT增厚组间比较,老年MS组的NO水平低于中青年MS组,VCAM-1水平高于中青年M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MS组和中青年MS组的IMT与NO水平呈负相关(r=-0.415,-0.411;P=0.043,0.049),与ET-1和VCAM-1水平呈正相关(r=0.585,0.576;P=0.030,0.036;r=0.547,0.552;P=0.033,0.031)。结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多重因素促进了MS患者IMT增厚中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粘附因子-1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通脉养心丸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伴慢性病贫血(ACD)患者铁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0例年龄≥40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5人,分别服用通脉养心丸(Ⅱ组)或未服用通脉养心丸(Ⅲ组).同时选取冠心病患者不伴有慢性病贫血40人为对照组(Ⅰ组),该组患者服用通脉养心丸.观察比较三组服药8周前后的血铁调素及血红蛋白、铁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服药前,Ⅱ、Ⅲ组的血Hepc水平均明显高于Ⅰ组(P<0.05).8周治疗后,Ⅱ组患者血Hepc表达明显下降,H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余两组血Hepc表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的血Hepc水平显著高于Ⅱ组;Ⅲ组患者的Hb水平明显低于Ⅰ组、Ⅱ组(P<0.05).结论:通脉养心丸能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的铁调素水平,提高该类患者的血红蛋白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慢性病贫血患者,尤其是轻度贫血患者一定的治疗价值.

  • 标签: 慢性病贫血 铁调素 通脉养心丸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