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从发现帕金森病 (PD)患者大脑中的路易体和路易体神经突中存在 a-突触核蛋白 (alpha-Syn, a-syn)以来,神经科学家们就已经对病理性 A-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a-突触核蛋白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前可溶性蛋白,具有 3个特征性的结构区域。在生理条件下, α-突触核蛋白具有修复 DNA双链的功能。病理条件下, α-突触核蛋白被转换成有毒的纤维低聚物。病理性的 a-突触核蛋白可通过激活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1、胶质细胞促炎症反应、与分子伴侣蛋白、胃肠迷走神经相互作用与帕金森病产生关联,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外对有关病理性 A-突触核蛋白引起帕金森病神经元变性的研究进行深入了解并展开,可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提供新的线索。

  • 标签: a-突触核蛋白 帕金森病 神经元变性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获得人载脂蛋白 A-I (apoA-I)重组蛋白原核表达的最佳条件。方法 研究由诱导温度、 IPTG终浓度、 IPTG诱导时间等对 apoA-I重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结果 SDS-PAGE验证各不同条件下获得目的蛋白条带为 29kd;结果显示重组大肠杆菌菌株的最佳条件为 32℃、 IPTG诱导浓度为 1.0mmol/L以及 IPTG诱导时间为 3h。结论 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出来 apoA-I,并筛选出 apoA-I原核表达的最优条件。

  • 标签: 载脂蛋白 A-I 原核表达 条件优化
  • 简介:【摘要】 目的: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和探讨。方法: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0例,前者给予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后者给予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与对照组明显较高,而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患儿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大大降低了患儿的血清蛋红素水平,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新生儿黄疸;白蛋白;蓝光照射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上的一种较为常见多发的疾病,多发于一周内的新生儿,临床表现主要有患儿的皮肤、黏膜以及巩膜等出现黄染的现象 [1]。该病病死率十分高,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儿的神经系统将会受到极大的损伤,大脑的发育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2]。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新生儿黄疸采用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和探讨,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治疗,效果显著,现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 2018年 1月到 10月收治的 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 50例患儿中男 30例,女 20例,年龄在 3~ 40d;其中 20例阻塞性黄疸患儿, 18例溶血性黄疸患儿, 10例感染性黄疸患儿, 2例其他类型患儿。观察组 50例患儿中男 35例,女 15例,年龄在 2~ 40d;其中 22例阻塞性黄疸患儿, 20例溶血性黄疸患儿, 6例感染性黄疸患儿, 2例其他类型患儿。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类型等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使用蓝光双面光疗箱进行照射治疗,其蓝光照射的波长是 425~ 475nm,灯管长度在 20~ 25cm之间,并且距床面在 38~ 42cm之间,必须按照要求规范严格操作;②每天三次,每次口服四分之一袋的茵栀黄颗粒,连续口服 5d进行治疗 [3]。   观察组给予白蛋白联合蓝光照射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①蓝光照射方法与对照组相同;②在蓝光照射之后,将 1g/kg的白蛋白溶于 15~ 20ml 10%的葡萄糖溶液之中,每天一次进行静脉滴注,要注意对于滴数的控制,保持先慢后快;连续滴注 5d进行治疗 [4]。    1.3 临床指标   ①显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在经过治疗后明显得到改善或者完全恢复正常,患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在经过治疗后得到一定改善,患儿体内胆红素的含量也有一定的下降;无效:患儿的皮肤和巩膜出现黄染现象等各项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或者痊愈之后复发,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②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轻微腹泻、轻微发热以及皮疹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 x-±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 χ2检验。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①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观察组 50例患儿中显效 33例( 66%),有效 15例( 30%),无效 2例( 4%),治疗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 50例患儿中显效 15例( 30%),有效 25例( 50%),无效 10例( 20%),治疗总有效率为 80%。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与对照组明显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请见下表。   ②对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 5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 2例( 4%),其中出现 1例轻微腹泻患儿, 1例轻微发热患儿;对照组 5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发生出现不良反应 11例( 22%),其中出现 3例轻微腹泻患儿, 3例轻微发热患儿, 5例皮疹患儿。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患儿明显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 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 标签:
  • 简介:摘要 磷脂肌醇 3- 激酶 / 蛋白激酶 B/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PI3K/Akt/mTOR )信号通路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它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生长、代谢、增殖、分化、血管生成、自吞噬等过程,促进肿瘤的形成。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中已经证实 mTOR 与胃癌、肝细胞癌、胰腺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相关性。 4EBP1 ( 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4E binding protein 1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 4 E结合蛋白)和 S6 蛋白激酶 1 ( protein S6 kinase 1,S6K1) 是 mTOR 重要的下游分子,他们调节蛋白质的翻译,在结直肠腺癌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与 预后相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分子靶点和预后指标。

  • 标签: mTOR 4EBP1 S6K1 结直肠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 检测呼吸科ICU患者肌钙蛋白I含量并结合其临床症状以及需要接受的治疗探讨肌钙蛋白I对于开展呼吸科ICU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呼吸科ICU住院的100例患者,入院后采用化学免疫分析仪检测其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CK)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记录结果,统计肌钙蛋白I升高的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中,肌钙蛋白I升高的有64例[(0.89±0.12)ng/mL],正常的56例[(0.13±0.02)ng/mL];升高组CK、CK-MB检测值分别为(162.32±17.26)U/L和(32.27±3.19)U/L,显著较正常组患者的(69.21±13.19)U/L和(13.86±3.25)U/L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肌钙蛋白I ICU重症治疗 呼吸科 预后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新生儿 ABO溶血病的 临床 效果。方法:在医院 2015 年 9 月至 2019 年 9 月 期间诊治的 重症新生儿ABO溶血病 患儿中选取 106 例作研究对象,均在常规光疗基础上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 并参考摸球法随机分组:大剂量 组( n=53 )应用每日 1g/kg 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小剂量 组( n=53 )应用每日 400mg/kg 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对比两组患儿总胆红素、光疗与黄疸消失时间差异 。 结果:① 治疗 5d 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均低于治疗前( P < 0.05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 ;② 大剂量组 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均短于小剂量组( P < 0.05 ) 。结论:建议 重症新生儿ABO溶血病 患儿应用大 剂量丙种球蛋白方案,适宜推广。

  • 标签: 剂量 丙种球蛋白 新生儿 ABO溶血病
  • 简介:摘要: 本文从人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 B ( SP-B )的生化结构、细胞合成位点出发,阐明了 SP-B 蛋白的生理作用,并综述了 SP-B 与肺部疾病的关系,为肺部疾病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肺表面活性蛋白 B 肺部疾病
  • 简介:摘要 目的:检测 CD55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CD55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 109对胃癌及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 CD55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利用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 CD55与性别、年龄、分化程度及 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CD55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 35.78%,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为 98.17%( P<0.05);统计分析结果提示 CD55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胃癌的分化程度和 TNM分期均无显著相关( P值均 >0.05)。结论: CD55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胃癌组织,且表达水平与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

  • 标签: 膜补体调节蛋白( mCRPs) 胃癌 CD55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用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诊断效果。方法:在 2018年 6月至 2019年 10月抽取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 40例与同时段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 40例做研究,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 2组均采用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分析两组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观察组联合诊断符合率。结果: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较高( P<0.05);观察组联合检验与诊断标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提高诊断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尿糖 尿微量白蛋白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研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和果糖胺检测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运用效果。 方法: 研究时间段为 2018.4 月 ~2019.4 月,研究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病患,选取的例数为 45 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时间段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妊娠孕妇,选取例数为 45 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都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和果糖胺检测,对比两组的检测效果。 结果: 在经过检测后发现,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和果糖胺的数值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P 值范围在 0.05 以内);研究组确诊的例数为 43 例,确诊的概率为 95.6% ,确诊概率较高,剩下 2 例疑似病患在经过再次诊断后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 结论: 在对妊娠期糖尿病进行检测的过程中,糖化血红蛋白和果糖胺检测能够作为有效的检验指标,具有重要的诊断参考意义。

  • 标签: 果糖胺 糖化血红蛋白 妊娠期糖尿病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乙肝患者 HBV-DNA水平与 PreS1蛋白及 HBeAg间的相关性,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研究目的:探讨降钙素原( PCT)、 C反应蛋白( CRP)单项及联合应用在儿童急性呼吸道细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分析某医院 2016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儿科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 354例及同期门诊体检正常儿童 50例的临床检查资料。 结果:CRP诊断急性呼吸道细菌感染 AUC为 0.80( 95%CI0.76-0.85),在诊断阈值为 9.15mg/L时敏感性 0.65、特异性 0.86 、阳性似然比 4.71、阴性似然比 0.41、 Youden 指数 0.51。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比了几种不同的非动物源蛋白胨和动物源蛋白胨对兽疫链球菌产透明质酸的影响。采用 3L六联发酵罐培养,对 4种非动物源蛋白胨及 2种动物源蛋白胨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非动物源蛋白胨 FP501能很好的对生产用的牛骨胨进行替换,发酵 18h,透明质酸产率能达到 9.55g/L,优于现在生产用的骨胨。

  • 标签: 兽疫链球菌 透明质酸 非动物源蛋白胨 酵母蛋白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 C联合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4年 2月 ~2016年 8月收治的 48例高血压早期肾损伤患者,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者 48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清胱抑素 C 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比两组血清胱抑素 C 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胱抑素 C、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清胱抑素 C和尿微量白蛋白是反映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对于高血压早期肾损伤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高血压早期肾损伤 血清胱抑素 C 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摘要:多药耐药直接导致了乳腺癌化学治疗的失败, β-elemene是从中药莪术中提取的一种天然抗肿瘤成分,可以对抗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药物阿霉素和多西紫杉醇被常用于乳腺癌的化学治疗,我们选择乳腺癌阿霉素耐药细胞 (MCF-7/Adr)和乳腺癌多西紫杉醇耐药细胞 (MCF-7/Doc),采用 MTT-cytotoxic、实时定量 PCR、 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研究 β-elemene对乳腺癌耐药细胞生存率及 Notch1、 Bcl-2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证实了中药 β-elemene可以通过影响 Notch1、 Bcl-2蛋白的表达的机制逆转乳腺癌耐药细胞的耐药性。

  • 标签: 乳腺癌 耐药 β-elemene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用联用白蛋白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深入的研究。 方法: 选择我院于 2017 年 4 月至 2018 年 11 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来开展研究,患儿共计 102 例。在对患儿进行分组的过程中,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各 51 例。在对患儿进行资料的过程中,对照组患儿采用茵栀黄颗粒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开展治疗,观察组患儿则采用联用白蛋白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进行治疗。以此为基础对对照组患儿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指标进行检查和对比。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联用白蛋白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的观察组患儿在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较对照组患儿高(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联用白蛋白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可以很好的提升患儿的治疗效率,帮助患儿更快的恢复健康。

  • 标签: 白蛋白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疗法 新生儿黄疸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浆 FIB、 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 2019年 1月 -2020年 2月我院的脑小血管疾病患者 165例进行调查研究,以同期检查的体检人群 165例为对照组,按照头颅核磁情况分为腔隙性脑梗死 (LI)组 77例和脑白质病变 (LA)组 88例, LI组根据病灶数量分为单发组( 1个病灶) 41例和多发组( 2个病灶及以上) 36例, LA组根据  Fazekas 量表 [6] (0-3 级 )分级分为 轻度组36例、中度组 30例、重度组 22例。对比疾病组患者与体检组人群的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HCY); LI单发组和多发组的 FIB、 HCY; LA组轻、中、重度组的 FIB、 HCY水平。结果 检测后,疾病组患者血清 HCY水平、 FIB高于体检组人群,并且平均年龄和高血压比例也较高, LI组中多发组 HCY水平、 FIB、患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较高, LA组重度组患者 HCY水平、 FIB、患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均最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血浆 FIB、 HCY水平、年龄、高血压都会与脑小血管病发生有联系, HCY、血浆 FIB高低和脑小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血浆 FIB、 HCY水平可以为诊断脑小血管疾病提供依据,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浆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脑小血管病
  • 简介:摘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