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护生采取可视化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为提高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的穿刺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该院实习的120名护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静脉穿刺技能培训,方法包括目视法、触摸法等;研究组给予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及高年资护士指导下,通过可视化静脉注射技术支持完成培训。另选取同时期接受静脉穿刺的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200例作为护生考核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单号)和对照组(双号),每组100例。比较两组护生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患者满意度以及带教教师对护生静脉穿刺操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生VAS得分为(7.59±1.6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的(6.43±1.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护生采取可视化穿刺方法效果满意,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带教教师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患者 静脉穿刺 可视化静脉穿刺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内镜下金属钳夹术的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1年8月-2023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老年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实验探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进行分组,均有2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内镜下金属钳夹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出现并发症概率低于对照组,对比P

  • 标签: 内镜下 金属钳夹术 老年肺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不匹配指导超过4.5 h时间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时间窗组与超时间窗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主要转归指标为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次要转归指标为有症状颅内出血。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4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46例(58.8%),年龄(61.4±8.47)岁,中位发病至溶栓时间为142 min,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7分。36例(14.8%)患者超出4.5 h时间窗,69例(28.3%)患者转归不良。时间窗组转归良好率(71.2%对75.0%;χ2=0.224,P=0.636)、任何颅内出血(9.6%对13.9%;χ2=0.233,P=0.629)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5.3%对5.6%;χ2=0.000,P=1.000)与超时间窗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变量分析表明,转归不良组心房颤动和心源性栓塞患者的构成比以及NIHSS评分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而超时间窗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构成比与转归不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基线NIHSS评分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81,95%置信区间1.457~1.940;P<0.001)。结论与在发病后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相比,利用DWI-FLAIR不匹配指导的超过4.5 h时间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能获得相似的临床转归,而且不会增高颅内出血发生率。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磁共振成像 颅内出血 治疗结果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与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FLAIR)不匹配的静脉溶栓在醒后卒中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现症状的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记录并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有效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的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主要安全性终点为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次要安全性终点为发病后90 d内死亡。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男性155例(60.5%),年龄(63.0±8.53)岁,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的中位时间为130.5 min,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7分。48例(18.7%)为WUS,208例(81.3%)为非WUS;186例(72.7%)转归良好,70例(27.3%)转归不良。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90 d转归良好率(79.2%对71.2%;χ2=1.260,P =0.262)、sICH发生率(4.2%对5.3%;χ2=0.102,P =0.750)以及90 d病死率(2.1%对3.4%;χ2=0.000,P =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发现症状至静脉溶栓时间以及心源性栓塞的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1.670,95%置信区间1.453~1.919;P<0.001)以及发现症状到静脉溶栓时间(优势比1.007,95%置信区间1.000~1.015;P=0.043)是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WI-FLAIR不匹配的醒后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相当。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弥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均行r-tPA静脉溶栓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统计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情况,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5/11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辅助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高。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