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螺钉技术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2例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6例;年龄为19~65岁,平均45.2岁。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12例,T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并下螺钉技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5~285 min,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量为360~1 600 mL,平均650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4例,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6.4%(19/22)。21例患者术后获12~45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1例失访。21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1.6~3.0个月,平均2.2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骨折移位。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为8~18分,平均16分;优12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8/21)。随访期间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并发切口浅表感染,1例患者并发创伤性关节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8%(5/21)。结论骨折解剖复位后应用下螺钉技术能够有效增强内固定强度,避免骨折再移位,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疗效佳。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髋臼下螺钉
  • 简介:摘要骨折的手术目标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以满足髋关节早期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血栓形成、肺炎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近10年来,微创治疗理念发展迅猛,骨盆通道螺钉概念作为一种微创精准内固定方式,在临床中广为应用。其中包括下方通道螺钉。下方通道是在髋关节内侧,经过前柱及后柱并且平行于骨盆四边体的一条通道。下方通道螺钉是平行四边体螺钉技术和骨盆通道螺钉技术的结合,应用于骨折中伴有前后柱分离的骨折类型。相关影像解剖学研究发现超过90%的人群存在可以安全置入5 mm螺钉的下通道,并根据CT扫描数据描述了其进针点、角度、通道形态,并在体外力学研究中证实下方螺钉可大幅增强整体内固定的强度。临床应用验证了其临床技术的可操作性,患者良好的结果同时证明了下螺钉的应用价值,并衍生出逆行下方螺钉技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7例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9~68岁[(50.9±9.8)岁]。24例行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导航组),13例行徒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采用Ne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分级及皮质穿透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8个月[(27.7±4.0)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189.8±35.4)min]显著短于徒手组[(221.5±48.6)min](P<0.05),术中出血量[300.0(250.0,537.5)ml]显著少于徒手组[500.0(425.0,625.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N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相关并发症。导航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6枚,包括Neo分级0级83枚,1级2枚,2级1枚;徒手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4枚,包括Neo分级0级36枚,1级5枚,2级2枚,3级1枚(P<0.05)。导航组螺钉皮质穿透率为3%(3/86),徒手组为18%(8/44)(P<0.05)。结论对于寰枢椎骨折,在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时,应用O-arm导航辅助可以显著缩短或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率。

  • 标签: 枢椎 骨折固定术,内 椎弓根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