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旋动脉为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应用旋动脉髂骨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掌、指骨与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掌骨缺损2例,指骨缺损9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肌腱和关节缺损。皮瓣切取大小为5.0 cm×2.0 cm~8.0 cm×5.0 cm,髂骨切取大小3.0 cm×1.0 cm×0.6 cm~5.0 cm×2.0 cm×1.0 cm。全部患者获门诊和微信定期随访。结果11例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8~18个月,皮瓣成活良好,外观满意,X线片示移植髂骨块成活良好,未见明显吸收萎缩。供区仅存留线形瘢痕,无明显疼痛、瘙痒。结论旋动脉髂骨复合组织瓣切取方便,供区损伤较小,能同时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是修复手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手术方案。

  • 标签: 旋髂浅动脉 髂骨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临床特征及不良事件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诊断为GCA患者的基线及随访数据,将疾病复发、缺血性并发症、死亡定义为不良事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生存分析评价危险因素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9例GCA患者,男女比1∶1.03,发热(48例,69.6%)和头痛(43例,62.3%)是最常见症状。截止2021年5月共随访61例患者,平均随访(35±20)个月,共发生不良事件16例(26.2%)。有不良事件组患者基线时的血小板、球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不良事件患者[(325±142)×109/L与(238±112)×109/L,t=2.22,P=0.030];[(31±6)g/L与(26±6)g/L,t=2.74,P=0.008]。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0.32(0.14,0.74),P=0.008],1、2、3、5、10年不良事件均发生在RDW-CV<14.75%组,发生率分别为2.6%,20.5%,25.6%,33.3%,41.0%,2年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2,P=0.021,P=0.002,P=0.001)。结论GCA患者常见不良事件发生,RDW-CV是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DW-CV值降低提示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

  • 标签: 巨细胞动脉炎 临床特征 不良事件 红细胞分布宽度 脉痹
  •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解剖研究,并探讨其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宁波市第一医院整形修复重建外科对4例8侧成人下肢冰鲜标本进行解剖,观测膝上外侧动脉穿支并记录穿支蒂长、穿支起始部外径及皮肤穿出点位置。临床应用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5例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5~48岁,平均33.4岁;其中2例合并韧带损伤和(或)骨关节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4.0 cm×4.0 cm~8.0 cm×5.0 cm,切取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面积10.0 cm×5.0 cm~13.0 cm×6.0 cm,术前行微泡超声造影寻找膝上外侧动脉优势穿支血管并标记皮肤穿出点,术中使用CDU确认优势血管皮肤穿出点,根据膝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面积设计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制备皮瓣并转移至缺损区。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并按照Bai-ly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解剖发现,膝上外侧动脉穿支蒂长(8.2±0.9)cm,起始部外径(1.1±0.2)mm。临床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5.3个月,皮瓣术后2周Ⅰ期愈合,均未出现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外形无明显臃肿,皮瓣色泽、弹性同周围皮肤相近,膝关节功能评定:优4例,良1例,膝关节屈、伸范围100°~150°,患者对膝关节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膝上外侧动脉穿支管径、蒂长理想,其螺旋桨皮瓣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外观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修复膝关节前外侧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膝上外侧动脉 穿支螺旋桨皮瓣 软组织缺损 膝关节 应用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