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2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2 089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380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35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30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139例、福建省肿瘤医院128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4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4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04例、潍坊市人民医院103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02例、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97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8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9例、丽水市中心医院26例、广东省人民医院26例、江苏省人民医院23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例、吉林大学第二医院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2)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治疗情况。(3)临床病理资料分析。(4)手术特征资料分析。(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剔除临床病理资料和手术特征资料的缺失数据后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将P<0.20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患者2 089例,男1 512例,女576例,性别数据缺失1例;年龄为(62±11)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3)kg/m2。(1)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率情况:2 089例患者胃癌根治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20.728%(433/2 089),生化瘘发生率为19.627%(410/2 089),B级胰瘘发生率为1.101%(23/2 089),C级胰瘘发生率为0。(2)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治疗情况:23例胃癌根治术后发生B级胰瘘患者中,2例引流管放置时间>21 d,予以抗感染治疗;4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腹腔积液,其中2例经B超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1例尝试穿刺引流失败,1例未行穿刺引流,均予以抗感染治疗;11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腹腔积液,但临床表现发热或实验室检查示白细胞升高,均予以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治疗;6例无典型临床表现,给予生长抑素以抑制胰酶分泌且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延长(中位时间为7 d)。23例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康复,未行二次手术治疗。(3)临床病理资料分析:2 089例患者中,无胰瘘患者BMI,新辅助治疗(无、有)分别为(23±3)kg/m2,1 487例、160例,生化瘘和B级胰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3±3)kg/m2,386例、22例和(24±3)kg/m2,22例、1例,3类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7, χ2=8.269,P<0.05)。(4)手术特征资料分析:2 089例患者中,无胰瘘患者手术方式(开腹、腹腔镜辅助、全腹腔镜),淋巴结清扫范围(D1、D2、其他),网膜囊切除范围(未切除、部分切除、全部切除),能量设备使用(无、超声刀、LigaSure、LigaSure+超声刀),生物胶使用(无、有),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737例、624例、292例,24例、1 580例、51例,418例、834例、381例,63例、1 530例、23例、16例,1 431例、201例,(33±14)枚,生化瘘和B级胰瘘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46例、189例、74例,11例、389例、9例,110例、171例、128例,35例、359例、6例、9例,378例、31例,(31±14)枚和14例、5例、4例,0、20例、3例,6例、13例、4例,2例、18例、1例、2例,22例、1例,(37±16)枚,3类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8,9.397,15.023,28.245,8.359,F=4.945,P<0.05)。(5)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能量设备使用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9.9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辅助手术、联合脏器切除、使用LigaSure+超声刀、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0.168,3.922,9.250,1.030,95%可信区间为0.036~0.789,1.031~14.919,1.036~82.602,1.001~1.059,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率较低,腹腔镜辅助手术、联合脏器切除、使用LigaSure+超声刀、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胃癌根治术后B级胰瘘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试验注册:在美国ClinicalTrial.gov注册,注册号:NCT03391687。

  • 标签: 胃肿瘤 根治性切除术 术后胰瘘 影响因素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中长期疗效及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行机器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2)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3)术前无其他恶性肿瘤病史,未合并其他肿瘤;(4)术前未行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排除标准:(1)年龄<18岁或>80岁;(2)术前影像学等检查发现肺、肝脏等远处转移征象,或行姑息性手术;(3)术中中转开腹;(4)术后病理证实为残端阳性;(5)因出血、梗阻、穿孔等行急诊手术;(6)残胃癌或胃癌复发再次手术;(7)住院期间或术后1个月内因严重并发症死亡。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术后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并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回归分析方法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10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66例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消化道重建方式采用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采用全机器人17例,小切口辅助149例。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为(34.8±17.5)枚,第2站淋巴结清扫总数为(10.1±6.7)枚,第2站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共73例(44.0%)。中位随访时间25(2~109)个月,55例(33.1%)复发转移。全组患者术后3年、5年OS分别为55.8%和46.2%;3年、5年DFS分别为53.4%和45.4%。Ⅰ期、Ⅱ期、Ⅲ期患者术后5年OS分别为78.9%、58.5%及37.1%;术后5年DFS分别为78.9%、59.2%及34.6%。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清扫总数、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本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分期[HR(95% CI):ⅢB期为5.357(1.182~24.275),ⅢC期为11.937(2.677~53.226),P<0.001]、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HR(95% CI):6~10枚为0.562(0.326~0.969),>10枚为0.388(0.176~0.857),P=0.034]是影响本组患者术后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机器人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长期疗效满意,术后病理分期、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机器人手术 胃肿瘤 全胃切除术 疗效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4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4例行胃癌根治术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31例,女73例;中位年龄为62岁,年龄范围为34~90岁。404例患者中,104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设为机器人组;205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设为腹腔镜组;95例行开腹胃癌根治术设为开腹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手术情况。(3)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4)术后情况。(5)并发症情况。(6)随访情况。术后1个月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生存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和R软件3.6.1 MatchIt程序对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进行1∶2∶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04例患者中,312例患者配对成功,其中机器人组78例,腹腔镜组156例,开腹组78例。倾向评分匹配前机器人组患者年龄,组织组织病理学分级(G1、G2、G3级),手术切除范围(近端胃、全胃)分别为(62.2±1.0)岁,0、37、67例,13、91例,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0.9±8.1)岁,0、98、107例,31、174例,开腹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8.5±9.8)岁,1、32、62岁,27、68例;3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69,6.356, χ2=10.416,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机器人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1.2±10.8)岁,0、28、50例,12、66例;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0.7±8.0)岁,0、56、100例,25、131例;开腹手术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0.7±8.4)岁,0、25、53例,18、60例;3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74,0.379, χ2=2.141,P>0.05)。(2)手术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近端切缘长度分别为300.0 min(188.0~420.0 min)、276.0 min(180.0~400.0 min)、244.5 min(125.0~461.0 min),137.5 mL(50.0~400.0 mL)、150.0 mL(40.0~800.0 mL)、200.0 mL(55.0~800.0 mL),6.0 cm(3.0~12.0 cm)、6.0 cm(3.0~12.0 cm)、20.0 cm(18.0~25.0 cm),2.5 cm(1.5~5.5 cm)、3.0 cm(1.0~5.0 cm)、2.0 cm(1.0~5.5 cm),3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7.619,30.069,179.367,11.560,P<0.05)。(3)术中淋巴结清扫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总数,第一站淋巴结清扫数目,膈肌与食管周围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30.5枚(10.0~70.0枚)、29.0枚(12.0~79.0枚)、29.0枚(18.0~58.0枚),18.0枚(6.0~42.0枚)、19.0枚(6.0~47.0枚)、18.0枚(12.0~38.0枚),4.0枚(0~13.0枚)、5.0枚(0~15.0枚)、5.0枚(0~8.0枚),3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676,1.014,0.827,P>0.05);3组患者第二站淋巴结清扫数目,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数目,第110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第111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9.0枚(2.0~30.0枚)、6.5枚(0~25.0枚)、6.5枚(0~19.0枚),9.0枚(2.0~30.0枚)、7.0枚(0~25.0枚)、6.5枚(0~19.0枚),1.0枚(0~4.0枚)、0枚(0~3.0枚)、0枚(0~1.0枚),0枚(0~3.0枚)、0枚(0~4.0枚)、0枚(0~1.0枚),3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027,24.368,19.236,11.147,P<0.05)。(4)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机器人组、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为3 d(2~5 d)、3 d(2~8 d)、4 d(2~10 d),2 d(1~4 d)、2 d(1~7 d)、4 d(2~10 d),9 d(5~20 d)、9 d(6~56 d)、11 d(8~41 d),10.6万元[(5.4~18.0)万元]、8.6万元[(5.7~40.8)万元]、8.4万元[(5.8~15.2)万元],3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487,95.069,39.443,83.899,P<0.05)。(5)并发症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机器人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3)发生率、胃肠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8%(17/78)、5.1%(4/78)、10.3%(8/78)、1.3%(1/78)、7.7%(6/78)、2.6%(2/78),腹腔镜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1.8%(34/156)、7.1%(11/156)、5.1%(8/156)、1.3%(2/156)、11.5%(18/156)、3.8%(6/156),开腹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9.5%(23/78),6.4%(5/78)、9.0%(7/78)、2.6%(2/78)、14.1%(11/78)、2.6%(2/78),3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13.0.321,2.394,0.866,1.641,0.335,P>0.05)。(6)随访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312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严重并发症自动出院后死亡,310例患者均未出现输入襻和输出襻梗阻、倾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安全可行。与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比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第二站淋巴结清扫,尤其是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更具优势。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腺癌 Siewert Ⅱ型 Siewert Ⅲ型 局部进展期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近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