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提高术中肺肿瘤疑难病例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诊断准确性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CT提示单发或多发肺磨玻璃结节或实性结节,术中单纯依靠冷冻HE切片肺肿瘤鉴别诊断困难病例共19例,实验组采用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角蛋白5/6(CK5/6)和p63在冷冻切片中基底细胞的表达情况,辅助术中肺肿瘤疑难病例BA与原位/微小浸润腺癌/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鉴别;对照组为两名诊断医师对这19例病例进行常规冷冻HE切片诊断。两组均以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B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与石蜡切片诊断的一致性及冷冻切片诊断耗时。结果CK5/6、p63染色显示BA存在基底细胞;在原位/微小浸润腺癌/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中不存在基底细胞。实验组中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术中疑难病例B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6.7%,冷冻与石蜡切片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中冷冻切片诊断平均耗时(32.4 min)比对照组(25.4 min)延长7 min。结论采用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可以提高术中BA诊断的准确率,降低错误诊断风险,两组在术中诊断用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控制好术中冷冻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适应证,在出现疑难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手术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冷冻超薄切片术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MRI指标,提高通过MRI进行T1~2期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的患者327例,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淋巴结转移组(N+组)57例,非淋巴结转移组(N-组)270例。由两位影像科医师阅片,收集影像学资料。就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和MRI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回归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327例患者中,MR-N评价阳性6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5.6%,特异度为84.8%,准确率为78.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形态(P=0.002)、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P<0.001)和MR-N评价(P<0.001)是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该回归模型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720~0.852)。结论联合应用肿瘤形态、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及MR-N评价3项指标可以提高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准确性。

  • 标签: 直肠肿瘤 早期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MRI指标,提高通过MRI进行T1~2期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的患者327例,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淋巴结转移组(N+组)57例,非淋巴结转移组(N-组)270例。由两位影像科医师阅片,收集影像学资料。就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和MRI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回归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327例患者中,MR-N评价阳性6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5.6%,特异度为84.8%,准确率为78.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形态(P=0.002)、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P<0.001)和MR-N评价(P<0.001)是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该回归模型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 CI:0.720~0.852)。结论联合应用肿瘤形态、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及MR-N评价3项指标可以提高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准确性。

  • 标签: 直肠肿瘤 早期 淋巴结转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老年直肠黏液腺癌(RM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可以预测总生存(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CSS)的列线图。方法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中收集2010~2016年确诊并登记的、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RMAC患者共1 65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R软件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构建预测3年和5年总生存以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的列线图。用C指数评价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应用校正曲线在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中检查其预测精准度。结果性别、年龄、婚姻状态、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放疗、辅助化疗、阳性淋巴结数量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老年RMAC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而婚姻状态、种族、肿瘤组织学分级、TNM分期、辅助化疗、阳性淋巴结和肿瘤大小是影响老年RMAC患者CSS的独立预后因素。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OS和CSS预测的精准度分别为0.735和0.780。新辅助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OS(χ2=7.682,P=0.006)和CSS(χ2=6.476,P=0.011)。结论本研究发现了影响老年RM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了评价预后的列线图模型。并发现新辅助放疗联合术后辅助化疗可能会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直肠肿瘤 黏液腺癌 SEER数据库 列线图 预后
  • 作者: 卢明 陈宏达 刘成成 张愉涵 魏锣沛 吕章艳 任建松 石菊芳 邹霜梅 李霓 代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 10002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科研部,杭州 310009,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 100021;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室,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 300060,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定量免疫粪便隐血试验(FIT)对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筛检效能,为进一步优化中国人群结直肠癌筛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1项正在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选取3 407例已完成结肠镜检查的50~74岁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在结肠镜检查前均提供粪便标本。采用定量FIT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对所有粪便标本进行检测。以结肠镜和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定量FIT对进展期结直肠肿瘤的筛检效能指标。结果3 407例受试者中男性占51.5%(n=1 753),年龄为(60.5±6.3)岁,共包括结直肠癌28例(0.8%)、进展期腺瘤255例(7.5%)、非进展期腺瘤677例(19.9%)、良性病变和正常者2 447例(71.8%)。当采用厂家推荐阳性截断值(20 μg Hb/g)时,总体FIT阳性率为2.8%(96/3 407),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为57.1%(95%CI:37.2%~75.5%)和11.0%(95%CI:7.4%~15.5%),特异度为98.4%(95%CI:97.8%~98.8%)。当阳性截断值调整至5 μg Hb/g时,定量FIT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灵敏度分别增加至64.3%(95%CI:44.1%~81.4%)和16.5%(95%CI:12.1%~21.6%),特异度降低至95.2%(95%CI:94.4%~95.9%)。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T对于结直肠癌和进展期腺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95%CI:0.842~0.973)、0.657(95%CI:0.621~0.692),且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中筛检效能较为一致。结论在本研究中,定量FIT对结直肠癌诊断灵敏度尚可,但对进展期腺瘤的诊断灵敏度较低。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中,定量FIT的阳性截断值可以根据预设检出率及结肠镜检查负荷灵活调整,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定量免疫粪便隐血试验 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的人群筛查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在全国6个中心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2018年5月至今),纳入基线招募的符合条件受试者,按照1∶2∶2比例随机分配至以下3组:结肠镜组、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受试者经过风险评估,高风险者接受结肠镜检查,低风险者接受FIT检测)。收集受试者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临床检查等信息。计算不同筛查方案的参与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筛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9 546例符合研究条件的受试者,经过随机化分组,分配至结肠镜组3 916例、FIT组7 854例、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7 776例。在19 546例受试者中,男性为8 154例(41.7%),年龄为(60.5±6.5)岁。结肠镜组、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的参与率分别为42.5%、94.0%和85.2%,其中在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中,高风险者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参与率为49.2%,低风险者接受FIT检测的参与率为94.0%。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史、既往结肠镜检查史、慢性结肠炎史和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与筛查参与率相关。结论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参与率显著优于结肠镜筛查。在未来需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宣教以提高结直肠癌筛查人群参与率,从而保证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效果和效益。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参与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直肠癌人工智能病理诊断模型构建过程中,病理医师对数字切片癌组织的人工标注在不同扫描仪构建的全切片图像(WSI)中准确迁移的方法。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配准的标注迁移方法,在来自不同扫描仪的WSI之间建立仿射映射。通过多分辨率最小化两个WSI缩略图之间的互信息来估计最佳仿射映射参数,以避免和改变扫描仪特定特性的影响,减少计算时间。我们使用了181张结直肠癌病理切片,使用两个品牌的扫描仪获得相应的WSI,对上述标注迁移方法进行测试。结果181张HE切片的扫描结果表明,同一张切片由不同扫描仪构建的WSI在颜色、位置、大小等属性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使用我们提出的标注迁移方法,其中179张图像的人工标注成功地在不同扫描仪构建的WSI中迁移,其中125对使用单个CPU核心的计算时间不到1分钟。结论我们提出了一种快速、准确的全自动的标注迁移方法,用于在不同扫描仪构建的WSI之间传递人工标注。在准备深度学习训练数据过程中,既可以避免病理医师对新图像的重新标注,也可以避免病理医师之间在标注上的差异。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标注迁移 全切片图像 扫描仪 病理学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6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行内镜下治疗的550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内镜下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远期无复发生存率,并探讨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低分化腺癌、脉管侵犯、垂直切缘阳性等危险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550例内镜下治疗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0.7±36.8)个月,黏膜高级别瘤变433例,黏膜下层浸润癌117例(其中浸润深度<1 000 μm 33例,浸润深度≥1 000 μm 84例);治愈性切除461例,非治愈性切除89例。随访过程中,6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其中2例局部复发(1例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例同时伴发远处转移)。550例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8.8%,其中治愈性切除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100.0%,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3%。89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合并肿瘤浸润深度≥1 000 μm、脉管侵犯、低分化腺癌和垂直切缘阳性,其中有1种危险因素者62例,有2种危险因素者23例,有3种危险因素者4例。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早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很低,经内镜下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内镜下治疗术后应密切随访,同时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合理选择后续追加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下治疗 非治愈性切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更新中国大陆结直肠癌筛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证据。方法基于2015年发表的系统综述(2004-2014年),扩大检索数据库范围(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延展时间至2018年12月,重点呈现近10年证据(2009-2018年)。系统摘录研究基本特征及主要结果。成本数据采用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均贴现至2017年,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与对应年份全国人均GDP的比值。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新增8篇),其中9篇基于人群(均为横断面研究),3篇基于模型。起始年龄多为40岁(7篇),筛查频率多为终生1次(11篇)。筛查技术涉及问卷评估、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结肠镜。经济学评价指标以每检出1例结直肠癌的成本最为常见,中位数(范围,筛查方案数)为52 307元(12 967~3 769 801,n=20);每检出1例腺瘤的成本为9 220元(1 859~40 535,n=10)。3篇文献报告了与不筛查相比,每挽救1个生命年的成本,其ICER与GDP比值为0.673(-0.013~2.459,n=11),是WHO认为的非常经济有效;不同筛查技术间及不同频率间该比值的范围重叠较大,但起始年龄50岁(0.002,-0.013~0.015,n=3)比40岁(0.781,0.321~2.459,n=8)筛查方案更经济有效。结论人群研究提示腺瘤检出成本仅为癌症检出成本的1/6,有限的ICER证据提示在我国人群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经济有效;尽管最优初筛技术无法定论,但初步提示筛查起始年龄50岁优于40岁。未见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等高级别证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卫生经济学评价 系统评价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