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界面连接肌腱和骨,其作用是实现力学传递和生物学信息交流。但这一结构损伤后术中难以恢复原有层次,形成纤维瘢痕,性能降低。因此,骨界面愈合是运动医学领域关注热点。尽管有多项研究显示多种分子和细胞参与骨界面重建过程,但具体机制仍然未明确。当前治疗模式研究繁多,临床治疗方案多样且未统一。笔者就骨界面愈合的生物学和力学机制及促进愈合主要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对骨界面愈合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 标签: 骨骼 愈合
  • 简介:摘要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对膝关节功能有严重影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ACL损伤发生率正逐年增加。对于ACL损伤,如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案与康复计划,目前缺乏相关的临床规范或指南。为了及时反映ACL损伤的诊疗新理念,规范其诊治并提高疗效,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与《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骨科与运动医学专家,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制订了《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2版),针对ACL损伤的诊疗与康复提出12条推荐建议,为提高ACL损伤的临床诊疗效果提供指导和帮助。

  • 标签: 前交叉韧带损伤 膝关节 运动损伤 实践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清理、穿肌腱修补和全层修补技术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 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45例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38~66岁[(56.4±5.0)岁]。15例行镜下清理术(镜下清理组),15例行镜下穿肌腱修补术(镜下穿肌腱修补组),15例行镜下全层修补术(镜下全层修补组)。观察三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2个月[(18.2±6.3)个月]。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3.7±3.1)min、(89.1±5.4)min、(62.2±3.6)min(P<0.05)。三组术后无神经损伤、感染、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镜下清理组、镜下穿肌腱修补组和镜下全层修补组术前ASES评分分别为(48.7±2.9)分、(49.1±3.0)分、(48.3±3.6)分,UCLA评分分别为(15.5±1.3)分、(15.4±1.8)分、(15.2±1.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90.1±1.6)分、(89.3±1.0)分、(89.4±1.0)分,UCLA评分分别为(30.3±2.1)分、(29.0±2.3)分、(28.9±2.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84.4±2.3)分、(73.5±3.6)分、(73.6±3.2)分,UCLA评分分别为(26.9±1.4)分、(21.4±1.0)分、(21.1±1.0)分,其中镜下穿肌腱修补组与镜下全层修补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镜下清理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分别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清理术、穿肌腱修补术和全层修补术均是治疗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有效方式,但镜下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和早期效果短于或优于镜下穿肌腱修补术及镜下全层修补术。

  • 标签: 关节镜 肩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上肩袖损伤后肩袖肌肉功能与肩关节外展功能关系。方法通过自主研发的动态肩关节生物力学检测平台,对7具尸体肩关节标本分别在以下4种状态模拟肩关节90°外展动作:(1)肩袖完整、施力(正常肩袖组);(2)后上肩袖损伤、施力(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3)后上肩袖损伤、后上肩袖不施力(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4)肱骨头旋转中心上方无肩袖组织、不施力(广泛性肩袖损伤组)。通过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来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关节外展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状态。通过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峰的受压情况。通过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比率评估不同肩袖损伤情况下肩关节的稳定情况。结果在90°动态外展时,正常肩袖组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分别为(42.1±8.7)N、(29.9±7.4)N,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45.7±10.3)N、(30.5±7.2)N,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48.4±13.4)N、(29.9±4.8)N(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分别为(69.7±9.7)N、(53.7±8.9)N,较前三组显著升高(P均<0.05)。中三角肌施力的增加会同时增加肱骨头与肩峰压力。正常肩袖组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分别为(0.40±0.05)MPa、(0.22±0.03)MPa、(7.71±5.09)mm2、(1.66±1.06)N,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0.41±0.05)MPa、(0.26±0.07)MPa、(12.71±11.35)mm2、(2.93±2.46)N,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0.50±0.12)MPa、(0.26±0.07)MPa、(17.29±9.11)mm2、(4.09±1.46)N(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肩峰下压强峰值、肩峰下压强平均值、肩峰下接触面积和肩峰下压力分别为(3.64±1.70)MPa、(0.98±0.49)MPa、(47.63±11.91)mm2、(45.48±23.86)N,较前三组显著升高(P均<0.05)。正常肩袖组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峰值和稳定值比率分别为2.24±0.30、2.46±0.13,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分别为2.21±0.19、2.52±0.08,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分别为2.03±0.14、2.42±0.16(P均>0.05),而广泛性肩袖损伤组盂肱关节内压力/中三角肌施力峰值和稳定值比率分别为1.40±0.14、1.52±0.41,较前三组显著降低(P均<0.05)。以上指标后上肩袖损伤施力组和后上肩袖损伤无力组与正常肩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后上肩袖损伤后肩袖肌肉的功能不影响肩关节的整体外展功能。当肩袖损伤大小累及整个肱骨头旋转中心上方时,肩关节正常外展功能会显著受限。

  • 标签: 肩损伤 生物力学 三角肌 肩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