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与后循环缺血脑梗死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我院收治的非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20例为对照组。均行头颅MRI平扫、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contrast enhanc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观察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影像学改变及测定VA、BA收缩压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Vs)、舒张压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Vd)、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用以评估基底动脉的走行及结构的变异;并对影响后循环缺血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Vs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Vd、Vm、PI、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8例患者发生VA、BA血管异常改变的有112例(87.50%);对照组120例VA、BA血管异常改变者48例(4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管径异常[比值比(odd ratio,OR)=5.118,95% CI (2.356,7.315)]与走行异常[OR=7.398,95% CI (3.168,9.511)]是影响后循环缺血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后循环缺血脑梗死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尤其与走行异常有关。

  • 标签: 缺血性脑梗死 后循环 椎动脉 基底动脉 血管形态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依洛尤单抗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颅内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发病48 h内收住天津市环湖医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当日均开始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空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者联用依洛尤单抗。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者纳入他汀组,联合应用依洛尤单抗者纳入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第2周降脂治疗达标(LDL-c<1.70 mmol/L)情况和入院后2周内颅内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合并疾病情况,脑梗死病因分型,降脂方案,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血脂水平以及降脂治疗第2周血脂水平等临床特征,将组间比较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分析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437例,他汀组358例(81.9%),联合组79例(18.1%);2组患者基本情况、合并疾病情况、脑梗死病因分型、降脂方案、入院时NIHSS评分、血压等临床特征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他汀组基线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联合组(TC:P<0.001,TG:P<0.001,LDL-c:P=0.004,HDL-c:P=0.024)。降脂治疗第2周,他汀组和联合组患者LDL-c、TC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但他汀组治疗前、后LDL-c和TC水平的差值均明显低于联合组[LDL-c:(0.66±0.91)mmol/L比(2.58±0.38)mmol/L,P<0.001;TC:(0.37±0.18)mmol/L比(1.94±0.44)mmol/L,P<0.001]。联合组降脂治疗达标率明显高于他汀组[87.3%(69/79)比9.7%(37/358),P<0.001]。入院后2周内他汀组和联合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0%(43/358)和13.9%(11/7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心房颤动(OR=3.054,95%CI:1.402~6.651,P=0.005)、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OR=3.431,95%CI:1.554~7.573,P=0.002)和脑梗死病因分型为心源性栓塞(OR=1.544,95%CI:1.047~2.278,P=0.028)为早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和依洛尤单抗降脂疗效更佳,未发现依洛尤单抗与早期颅内出血有关。

  • 标签: 脑梗死 血脂异常 颅内出血 他汀类 依洛尤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国5家临床试验中心纳入疑诊或已知冠心病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所有患者于1周内依次行CCTA、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测量并收集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包括斑块负荷、钙化成分体积比、非钙化成分体积比、病变长度、斑块高危征象。以ICA引导下经压力导丝测量的心肌FFR为金标准,将所有病变血管分为FFR≤0.8(缺血)和FFR>0.8(非缺血)2组,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与缺血病变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对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共317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366支(缺血组血管169支,非缺血组197支)。与非缺血组相比,缺血组病变血管的斑块负荷更大[缺血组34.3%(30.3%,38.8%)、非缺血组32.4%(28.5%,37.9%);Z=-2.622,P=0.009],CT高危斑块比例更高[缺血组26.9%(45/169)、非缺血组11.7%(23/197);χ2=15.311,P<0.001],病变长度更长[缺血组22.1(14.4,35.0)mm、非缺血组17.6(11.0,26.0)mm;Z=-4.388,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CT高危斑块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94、2.461、1.027;P<0.001、P=0.002、P=0.002)。单独应用CCTA≥50%狭窄诊断缺血病变的AUC是0.625,联合CT斑块特征AUC为0.714(P<0.001)。结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及CT高危斑块特征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预测因素,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CCTA对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缺血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MRI正中矢状面T1WI图像中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对诊断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MR检查在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伴或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的32例腰腿痛患者资料,男20例、女12例;年龄(28.5±6.2)岁(范围18~57岁)。应用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技术判断发生峡部裂的位置、节段、数量(单侧/双侧)等。上述影像学资料的观察和测量由两位骨科医生独立完成。结果32例患者经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后确认存在隐匿性峡部裂患者24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8例。24例隐匿性峡部裂患者中男18例、女6例;年龄(27.3±5.3)岁(范围18~45岁);其中L4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例、L5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22例,均不伴椎管内其余部位脂肪沉积;所有24例均为双侧峡部裂,腰椎正侧位X线片均未能作出诊断;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机械性腰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6例,无一例出现间歇性跛行。8例单纯硬膜外脂肪增多患者中男2例、女6例;年龄(38.4±6.7)岁(范围32~55岁);L3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4例、L4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3例、L5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出现脂肪沉积1例,均在上位和(或)同位节段出现板与硬膜外间隙脂肪增多,脂肪呈半弧形向腹侧挤压硬脊膜;8例患者腰痛程度不一,无明显局部叩击痛;其中腰椎间盘突出2例,出现间歇性跛行1例。结论棘突基底部与硬膜之间的脂肪沉积征对隐匿性腰椎峡部裂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早期诊断峡部裂。

  • 标签: 腰椎 硬膜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成分及CT易损征象的特点。方法将2017年1至12月于阜外医院门诊就诊,临床疑诊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检查的连续患者纳入单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经排除标准筛选后共纳入患者2 660例,病变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共5 078支。将入组患者及病变血管根据年龄分别分为5组:≤40岁、41~ 50岁、51~60岁、61~70岁、>70岁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各病变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的脂肪、钙化、纤维成分体积比以及各年龄组斑块CT易损征象的出现比例。分别使用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及各影像参数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特点,同时使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冠心病常规危险因素与CT高危斑块的关系。结果斑块的不同成分在各年龄组的变化趋势不同。各年龄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均以纤维成分为主,各组的斑块中纤维成分体积比分别为83.33% (75.42%,91.60%)、81.51% (74.44%,89.07%)、81.85% (74.88%,88.88%)、82.33% (74.03%,89.20%)、80.99%(73.43%,88.19%)(χ2=9.775 ,P=0.044)。斑块的钙化体积比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各年龄组钙化成分体积比依次为1.10%(0, 5.53%)、1.19%(0, 7.58%)、2.29%(0, 10.45%)、3.97%(0, 14.25%)、6.84%(0.40%,17.55%)(χ2=146.719,P<0.001)。脂质体积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类抛物线变化,以41~50岁组患者的斑块脂质体积比最高,各年龄组冠状动脉斑块的脂质成分体积比分别为10.94%(5.71%,19.31%)、12.18% (5.81%,19.56%)、10.48%(4.83%,17.14%)、8.14% (3.23%,15.11%)、7.20%(2.44%,13.68%)(χ2=137.470,P<0.001 )。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性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征的出现率以及各年龄组粥样硬化斑块中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均大致随年龄增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以41~50岁年龄组最高(73.9%、91.9%、73.4%)(χ2=8.678、3.970、21.577,P=0.07、<0.001、<0.001),但正性重构征象出现率在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性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减少(回归系数为-0.08);而男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T高危斑块的比例较高(回归系数为0.188)。结论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逐渐增加,斑块脂质成分和经CT判定为高危斑块的比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趋势变化,以41~ 50岁组比例最高。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 作者: 孟庆超 高扬 赵娜 宋雷 胡红杰 蒋涛 陈文强 张峰 李琳 徐立 李笃民 范丽娟 慕朝伟 崔锦刚 安云强 徐波 吕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放射影像科,北京 100037,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放射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放射科,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济南 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45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杭州 31001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北京 100020,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射科,济南250012,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天津 300457,中国医学科学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图像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对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基于CT-FFR CHINA临床试验,多中心前瞻性纳入疑诊冠心病患者,并行CCTA、CT-FFR检查和经导管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对CCTA图像质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以导管FFR为参考标准,使用χ2检验和DeLong检验比较不同主观图像质量分组(无伪影组、有伪影组)、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400、401~500、>500 HU)、主动脉根部信噪比(SNR)(≤16.9、>16.9)、体质指数(BMI)(<25、≥25 kg/m2)和心率组(<75、≥75次/min)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FFR与CT-FFR≤0.8认为心肌缺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7例患者,共366支血管。CCTA图像所有靶血管均成功进行CT-FFR分析,无伪影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AUC分别为90.45%、86.75%、93.10%、90.00%、90.76%、0.928,有伪影组为83.23%、87.21%、79.01%、81.52%、85.33%、0.869,准确度和特异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3、8.55,P值分别为0.040、0.003)。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冠状动脉血管强化程度、主动脉根部SNR以及不同BMI及心率组间CT-FFR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CTA图像伪影对CT-FFR诊断心肌缺血有影响,客观评价指标血管强化程度、SNR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如BMI、心率对CT-FFR的诊断效能无显著影响。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狭窄 血流储备分数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奇偶法分为观察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和对照组(氯吡格雷治疗),每组2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常规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干预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查指标。

  • 标签: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动态心肌灌注CT成像(CTP),探究冠状动脉无狭窄者心肌灌注定量参数[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的数值范围。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因偶有胸闷或冠心病家族史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放射科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并经其证实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且自愿行动态CTP检查的34例受试者,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33~65(50±7)岁。入组受试者先后行静息-负荷动态CTP检查。依据心肌17段分段法,计算心肌各节段MBF、MBV值。统计分析整体水平无冠状动脉病变受试者的MBF、MBV参数值范围,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冠状动脉供血区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无狭窄者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整体MBF、MBV值分别为(115.5±27.4)ml·100 g-1·min-1、(212.8±40.8)ml·100 g-1·min-1及(17.6±4.0)ml/100 g、(25.8±4.6)ml/100 g。右冠状动脉供血区MBF、MBV的绝对及相对储备值[MBF:(102.8±41.5)ml·100 g-1·min-1、107.7%±52.5%,MBV:(9.3±5.2)ml/100 g、62.1%±47.4%]均最高,但三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参数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负荷状态MBF[(228.6±39.9)ml·100 g-1·min-1]及MBF绝对储备值[(113.3±46.2)ml·100 g-1·min-1]显著高于男性[(192.8±33.4)ml·100 g-1·min-1、(77.0±41.2)ml·100 g-1·min-1](均P<0.05)。女性MBF相对储备、静息态MBⅤ、负荷态MBV及MBV绝对储备和相对储备值均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冠状动脉无狭窄者静息和负荷状态下的MBF为(115.5±27.4)ml·100 g-1·min-1、(212.8±40.8)ml·100 g-1·min-1,MBV平均值为(17.6±4.0)ml/100 g、(25.8±4.6)ml/100 g。女性负荷状态MBF及MBF绝对储备值高于男性。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心肌灌注成像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从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中选取160例入组,病历起止时间2022年至2023年,随机分为两组,n=80,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精细化护理,对比健康行为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健康行为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偏高(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患者经过精细化护理可提高其健康行为依从性,患者的认可度高。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健康行为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