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2年内是再骨折的高风险时期,更是骨折二级预防的关键窗口期。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再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骨折后的时间间隔及骨折部位等诸多因素影响再骨折发生,因此传统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并不适用于再骨折风险评估,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已有初步报道。随着骨折联络服务(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FLS)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综合管理策略在再骨折管理中行之有效,可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确诊率、治疗率和药物依从性,降低再骨折风险。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不同模式的FLS项目,部分国家及地区的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的管理缺陷存在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再骨折风险仍然迫在眉睫。通过系统性阐述骨质疏松性骨折后再骨折的最新现状、影响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及新兴的再骨折风险评估工具,从规范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开展多学科协助的FLS以及重视早期、个性化的康复治疗三个方面梳理再骨折的防治管理策略,以期为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探讨环形外固定架与髓内钉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43例胫骨节段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20~62岁[(35.9±9.6)岁]。AO-OTA分型均为42 C2型。21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环形支架组),22例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髓内钉组)。比较两组血管神经损伤情况、骨折复位方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伤口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胫骨近端内侧角及后侧角、爱荷华(IOWA)膝关节评分、踝关节IOWA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踝关节背伸及跖屈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19.6±2.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环形支架组21例全部闭合复位骨折,髓内钉组3例行切开复位。环形支架组和髓内钉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2.9±2.8)d和(75.1±8.0)d(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7.0±1.0)个月和(8.2±1.4)个月(P<0.05)。两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末次随访时,环形支架组和髓内钉组胫骨近端内侧角分别为(86.7±1.5)°和(93.5±1.7)°(P<0.05),胫骨近端后侧角分别为(82.1±1.8)°和(75.1±2.7)°(P<0.05)。环形支架组膝关节IOWA评分、踝关节IOWA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及踝关节跖屈活动度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髓内钉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为(30.9±3.0)°,优于环形支架组的(21.2±2.2)°(P<0.05)。结论与髓内钉比较,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骨节段性骨折具有完全闭合复位、完全负重时间早、骨折愈合快、力线恢复好等优点。

  • 标签: 胫骨骨折 外固器 骨折固定术,髓内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领域的各国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收集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文献出版年、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被引文献及研究热点,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可视化视图。结果分析收集的2 508篇文献,可呈现三类结果。(1)文献基础信息分析显示:①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672篇),其次是英国和加拿大,中国位居第四;②发文量前三的作者分别是Kanis JA、Cooper C和McCloskey EV;③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其次是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2)文献高被引聚类分析显示,118篇高被引文献主要分为五大聚类,涉及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治疗、药物依从性、管理共识及预防再骨折策略。(3)研究热点时间叠加视图显示,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治疗药物,当前研究热点主要为分子靶向药物、骨小梁评分和骨折联络服务。结论本研究分析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骨质疏松性骨折临床管理的研究活跃度日益增加,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主要关注于分子靶向药物、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理念、新兴骨折风险评估工具和骨折防治管理模式。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临床管理 VOSviewer 文献计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角稳定带锁髓内钉(femoral stabl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FSIIN)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顺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治疗股骨顺转子间骨折患者68例,其中31例采用FSIIN远端不安装锁钉固定(FSIIN组)、37例采用PFNA固定(PFNA组)。FSIIN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62.4±8.6)岁(范围47~84岁);左侧15例、右侧16例;AO/OTA分型:A1型11例、A2型20例。PFNA组男17例、女20例;年龄(62.9±7.1)岁(范围48~78岁);左侧18例、右侧19例;AO/OTA分型:A1型16例、A2型21例。比较两种固定方式的骨折固定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评分。结果两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FSIIN组为(15.3±3.9)个月、PFNA组为(15.7±3.9)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P=0.675)。FSIIN组骨折固定时间(26.6±11.5)min、切口总长度(7.6±1.8)cm、术中出血量(107.6±42.8)ml、骨折愈合时间(10.1±1.3)周;PFNA组分别为(40.3±10.8)min、(12.2±1.8)cm、(209.4±52.0)ml、(16.3±1.6)周。FSIIN组的骨折固定时间(t=3.46,P<0.001)、切口总长度(t=2.39,P=0.020)、术中出血量(t=3.16,P<0.001)、骨折愈合时间(t=2.80,P<0.001)均较PFN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SIIN组VAS评分为(1.4±0.5)分,PFNA组为(1.6±0.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P=0.503)。末次随访时,FSIIN组Harris评分为(84.5±2.2)分,PFNA组为(83.3±2.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530)。FSIIN组29例患者表示对手术非常满意、2例为满意,满意率为100%;PFNA组30例患者表示对手术非常满意、7例为满意,满意率为100%。结论与PFNA相比,FSIIN固定股骨顺转子间骨折手术操作更微创、简单、省时、出血少、风险小,骨折可获得快速愈合,但两者术后近期疗效相似。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内固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