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家庭承包为前提的。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微观经济组织搞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统购统销和二元社会结构支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微观经济组织重新塑造为市场主体。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崭新的产权关系。农村财产关系的变革,使农户享有地产和其它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和部分处置权。产权关系的变革,是中国农村经济高速增长的真正秘密。对家庭承包制的评价,经历了两次重要的飞跃。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家庭承包制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的要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生命的生命力。

  • 标签: 农村改革 产权制度 家庭承包制
  • 简介:本源意义上的农民,是拥有属于个人所有的生产资料或财产的独立劳动者。同时,由于农民是独立劳动者,对他们的这些财产须予以切实保障。过早否定农民个人所有制和农民个人财产权,曾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村人民公社遗留下来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流失相当严重,既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壮大,也不利于保护农民个人财产权以及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改革开放的探索证明:对其中的经营性资产必须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成为"股东";与此同时,对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要依据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继续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依法保护农民个人财产权,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 标签: 农民个人财产权 股份合作制 承包地改革 宅基地改革 用益物权
  • 简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式,第一步改革是通过废除农村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制,实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的分离,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有效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步改革是把承包经营权再分解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置”,为经营权流转以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第三步改革,也称农村“三块地改革”,即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深化改革,使其从权能不完整到还权赋能.通过这三步改革,提高农村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以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标签: 农村土地制度 两权分离 三权分置 还权赋能
  • 简介:受20世纪50年代所选择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民为国家工业化承担资本原始积累的任务,不仅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而且还将存在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全过程。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又是资本原始积累和计划经济体制赖于运行的基础,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既取决于改革的力度,又取决于发展的程度,改革的力度又不能超越于发展的程度。通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揭示实现这一转变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中国农村 经济制度变迁 历史性回顾
  • 简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在发展中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 标签: “三农”问题 县域经济 小城镇建设
  • 简介:只有逐步改变历史上形成的城乡经济社会分割格局,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克服作为各自独立的城市系统与农村系统所必然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并为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城乡一体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应当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城市化,新农村应当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

  • 标签: 城乡一体化 新农村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