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加强学科建设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高校——学科带头人——学科这一结构进行的,这三端相连的结构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传递网络,通过对高校非人化资源(高校资金投入、设备用具、计算机化资源、多媒体资源、书面信息材料等)的合理配置,提高学科带头人的知识水平、学术层次,即信息量。就这

  • 标签: 学科带头人 多媒体资源 非人化 信息传递网络 学术层次 实验设备
  • 简介:面对各种教育正义理论,我们如何取舍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这需要学习与研究马克思的教育正义理论。虽然马克思没有单独撰写文章专题阐述教育正义论题,但是马克思潜心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关注人类生存命运,坚守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为教育正义理论创立了思想前提,也使马克思的教育正义理论和其它教育正义理论有了清晰的边界,主要表现在马克思转换了理解教育正义的前提、建构了评判教育正义的依据以及谋划了教育正义的实现路径,由此显示马克思完成了对教育正义理论构建思路的变革。

  • 标签: 马克思教育思想 正义理论 教育正义
  • 简介:讨论职前师资培养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因为价值取向决定着教师培养工作的方向,是教师培养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当前教师培养工作处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主导的现代社会,面临多元化的文化环境、利益本位的市场经济环境、效率优先的绩效管理环境,出现了公共性弱化、培养定位模糊、培养能力不足以及应试化等问题,暴露了教师培养工作中价值取向的偏移。因此,应通过坚持教师培养工作的公共性原则、完善教师培养机构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教师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等,以专业立场校正教师培养过程价值取向的偏移。

  • 标签: 职前师资培养 教师教育 价值取向
  • 简介:解读马克思关于人的教育问题的语境、主旨与实质,是深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视角,把“现实中的个人”确定为教育对象,提出“现实中的个人”是“对象性存在”和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阐释教育目的的内涵以及实现教育正义的道路。以此立场理解教育,使教育成为“现实中的个人”的“实践”活动,凸显教育理解的历史维度,实现教育思想方式的革命。因而,加强马克思人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有利于展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思想资源。

  • 标签: 马克思教育思想 人的教育 教育本质
  • 简介:教师是文化的产物,传递、创新文化是教师最基本的一项文化职能。社会发展对教师的文化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入探讨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教师文化职能问题,显得十分有意义。一、视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特征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一百多个国家的政...

  • 标签: 社会可持续发展 文化职能 教师文化 文化建设 文化价值观 社会发展
  • 简介:从全球视野与社会变革的双重角度,阐述现代学校领导要关注教育传递与创新文明价值观、塑造公共理性品质、促进知识社会的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由此提出教育领导观念、方法与内容变革的基本要求。

  • 标签: 学校变革 教育领导 公共理性 学校文化
  • 简介:关于教师角色,形成了不少观点。但这些观点,只是提出了教师应该怎么做、如何做的问题。其实,认识教师角色,讨论教师角色具体有哪些内容,这并不是最重要的课题,关键是要阐明“教师是什么”,它决定着“教师怎么做”及“做什么”等课题。这就要揭示认识教师角色的思想方式,这是前提。因而需要以教师与现实世界的相互构成中理解教师角色,从变化着的社会生活背景思考教师角色,这是研究教师角色必要的思想路径。

  • 标签: 教师角色 生活世界 思想方式 课题 辩护 现实世界
  • 简介:教育改革需要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引导。因此.研究马克思教育思想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从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观点与立场的角度,阐述了在当代教育实践中引介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困惑及原因.提出了研究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从而展示了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教育思想 教育改革 教育目的 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
  • 简介: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因而,讨论人的创造活动是极有意义的话题.然而,以往主要是着眼于本体论、知识论、思维学以及理性与非理性因素(自然主义的维度)等角度进行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成果.但对这些认识进行梳理,发现以往的研究思路是解答'创造活动是什么'的问题,他们的任务是怎样使人更富有创造力,没有解决人为何有创造活动,发生创造活动的基础是什么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 实践观 创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