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康复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STEMI患者72例,入院后均行急诊PCI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处方,观察组予常规药物处方联合运动康复处方。6个月后门诊随访,比较两组的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超声心动图、6 min步行试验(6MWT)等指标。探讨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因素。结果与出院前相比,出院6月后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减小(P<0.05),LVEF均增加(P<0.05),NGAL和NT-proBNP水平降低(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比较,在出院6月后,观察组的LVEF和6MWT均大于对照组,LVEDD、NGAL和NT-proBNP水平均小于对照组(均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康复(OR=10.658,95%CI:1.250~90.886)、LVEDD(OR=0.766,95%CI:0.634~0.925)、NGAL(OR=0.962,95%CI:0.937~0.988)、NT-proBNP(OR=0.997,95%CI:0.994~1.000)、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OR=3.994,95%CI:1.288~12.390)与LVEF具有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开展运动康复有助于改善心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运动康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TA-MCA)搭桥术在慢性颅内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单支/双支STA-MCA端侧吻合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8月收治并行STA-MCA端侧吻合手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系统闭塞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桥血管闭塞、颅内感染、头皮切口愈合不良等相关并发症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文共纳入患者35例,共行手术41次,其中单支搭桥25次,双支搭桥16次。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搭桥组患者术后出现脑血流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几率(20%)低于双支搭桥组(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单支搭桥组和双支搭桥组中术后7 d的CT脑血管成像未见桥血管显影的患者分别为2例和1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2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颅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结论本研究目前暂时没有发现双支搭桥可能增加的手术风险,但是双支搭桥术后可能增加脑血流灌注较单支更为明显,后续研究将做进一步的量化研究,以评估该术式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烟雾病 颅内动脉闭塞 双支血管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在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血栓栓塞症患者共2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高危血栓栓塞患者144例,确诊血栓栓塞患者64例。按照住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4例,其中对照组有高危患者74例,确诊患者30例,试验组有高危患者70例,确诊患者3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防治管理模式,试验组患者实施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比较2组患者的高危患者漏报率、高危标识漏挂率、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物理预防漏治疗率、检查单漏开率、出血征象漏发现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对照组中高危组的高危患者漏报率分别为8.1%(6/74)、高危标识漏挂率12.2%(9/74)、患者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8.1%(6/74)、患者物理预防漏治疗率9.5%(7/74),试验组中高危组的高危患者漏报率为2.9%(2/70)、高危标识漏挂率4.3%(3/70)、患者预防性药物抗凝漏治疗率2.9%(2/70)、患者物理预防漏治疗率4.3%(3/70),以上各项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08~7.51,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2.4%(61/74)低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0.0%(6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31,P<0.05)。对照组中确诊组检查单漏开率43.3%(13/30)高于试验组17.6%(6/34)、对照组中确诊组健康教育知晓率36.7%(11/30)低于试验组91.2%(31/34)、对照组中确诊组患者满意度40.0%(12/30)低于试验组94.1%(32/3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0.26、4.57、4.22,P<0.05)。结论医护成组制合作模式提高了防治干预执行率、提高了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及满意度,促进了防栓抗栓工作的有效开展。

  • 标签: 医护成组制 肺血栓栓塞症 防治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泡样动脉瘤(BBA)的临床特点及探讨其治疗策略,比较开颅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68例BB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开颅手术治疗组和血管内治疗组。开颅手术治疗组:27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分别采用夹闭、包裹及孤立等方式。血管内治疗组:41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分别采用单或多支架、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等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与临床预后,出院时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开颅手术治疗组:直接夹闭22例,包裹夹闭4例,孤立+搭桥1例;术中破裂出血18例,术后脑梗死21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7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19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8例,3~5分10例,6分(死亡)9例。血管内治疗组:单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2例,血流导向装置9例;术中破裂出血17例,术后脑梗死22例,术后再次出血补救治疗5例,去骨瓣减压11例,术后血液高凝状态26例;出院时mRs评分0~2分30例,3~5分6例,6分(死亡)5例。随访6~84个月,开颅手术治疗组存活18例,失访2例,复发3例;血管内治疗组存活36例,失访3例,复发3例。结论重建和加固载瘤动脉壁是治疗BBA的关键。围手术期监测凝血功能对及时处理高凝状态、防治脑血管痉挛、降低严重脑梗死发生率极为重要。相对于外科手术方法,血管内治疗似乎能带来更低的复发率、死亡率和更好的预后结果。

  • 标签: 血泡样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 血管内介入 血流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VIS支架在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32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分级Ⅰ级30例(93.8%),Ⅱ级2例(6.2%);31例患者支架完全展开,1例患者支架展开不良。术后6~12个月,28例患者行DSA随访,其中Raymond分级Ⅰ级27例(96.4%)、Ⅱ级1例(3.6%)。临床随访32例,无再出血、致死、致残病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8例,mRs评分1~2分4例。随访期间32例患者均未出现脑卒中相关事件。结论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方法安全、有效,但需长期、大量样本病例的随访观察。

  • 标签: 颅内微小动脉瘤 破裂 LVIS支架 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