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青少年Chiari畸形Ⅰ(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患儿与健康青少年脊髓形态的差异,探讨脊髓空洞对CMI患儿脊髓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3月期间诊断为CMI的292例患儿病历资料,其中不伴脊髓空洞的15例CMI患儿纳入CM组;余下277例中274例患儿脊髓空洞上缘低于C3-4椎间盘平面,按照最佳匹配原则选择年龄与CM组最为相近(±18个月)伴脊髓空洞的CMI患儿,按照1∶2比例将30例患儿纳入CMS组;再以同样方式选取30名健康青少年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在MRI测量所有纳入对象C2水平脊髓前后径、C2水平椎管前后径、中脑-桥脑交界处前后径、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的距离和脊髓空洞的最大直径。所有影像学参数由2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测量2次后取首次测量结果平均值纳入统计,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验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信度。三组间影像学参数及年龄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三组间性别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CM组及CMS组中影像学参数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ICC为0.91~0.95,表明测量可靠性"极好"。三组纳入对象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M组和CMS组患儿C2水平脊髓前后径相似(P=0.254),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01)。CMS组患儿的C2水平椎管前后径明显大于CM组(P=0.003)和健康对照组(P<0.001),而CM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6)。CMS组患儿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明显低于CM组(P<0.001)和健康对照组(P<0.001)。CM组与CMS组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CMS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呈明显正相关(r=0.906,P<0.001),而小脑扁桃体顶端至枕骨大孔的距离、空洞最大处前后径、空洞最大处脊髓前后径、空洞最大处椎管前后径或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无相关性。CMS组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与其他影像学参数无相关性(均P>0.05)。CM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呈显著正相关(r=0.703,P=0.005)。健康对照组C2水平脊髓前后径与C2水平椎管前后径、中脑-脑桥交界处前后径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与健康青少年相比,CMI患儿颈髓、中脑-脑桥连接处及C2水平脊髓有明显萎缩性改变;伴脊髓空洞的CMI患儿存在更加明显的中脑-桥脑连接处萎缩性改变和椎管扩张。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中脑 脊髓 萎缩 脊髓空洞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喙锁韧带解剖重建与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锁骨远端Neer Ⅱb骨折患者资料,男35例,女29例;年龄19~68岁,平均50.7岁。所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重建组30例(采用喙锁韧带解剖重建技术治疗),钩钢板组34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喙锁间距分离比、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钩钢板组患者手术时间[(74.6±22.0) min]和切口长度[(10.4±0.4) cm]均短于重建组[(95.6±20.8) min、(12.4±0.9) cm],但术中出血量[(90.2±5.3)mL]较重建组[(74.2±3.5)mL]多,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重建组的VAS评分[(1.8±0.5)、(1.2±0.3)、(1.1±0.2)]、Constant-Murley评分[(85.2±4.6)、(91.1±2.6)、(92.1±2.2)]均优于钩钢板组[(3.2±1.0)、(1.6±0.3)、(1.5±0.3)、(73.6±2.9)、(85.9±4.6)、(87.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钩钢板组患者术后喙锁间距分离比(抬高)(0.20±0.16)大于重建组(0.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重建组未发生并发症;而钩钢板组7例患者发生术后肩关节疼痛。结论与钩钢板固定相比,喙锁韧带解剖重建技术治疗锁骨远端Neer Ⅱb骨折的固定效果更好,同时避免了应用钩钢板所带来的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锁骨 骨折 韧带 解剖 肩锁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MRI分析Schatzker Ⅳ胫骨平台骨折韧带损伤的发生率,结合CT上的骨折形态确定患者膝关节脱位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有术前X线、CT和MRI的30例Schatzker Ⅳ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22~75岁,平均45.4岁。根据正位X线片判断是否发生膝关节脱位将其分为无脱位组和脱位组。在CT上根据改良胫骨平台三柱分析骨折的形态。在MRI上确定各主要韧带损伤的发生率。统计比较无脱位组和脱位组间骨折形态、韧带损伤发生率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导致膝关节脱位的主要因素。结果30例患者中,脱位组12例,无脱位组18例。66.7%(20例)的患者表现为内侧柱+后内侧柱+后外侧柱损伤,脱位组中,该骨折形式占83.3%(1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总体发生率是96.7%(29例),后交叉韧带(PCL)损伤率为43.3%(13例),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率为70.0%(21例),后外侧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率为90.0%(27例),前外侧韧带(ALL)损伤率为73.3%(22例),多韧带损伤(≥2条)的发生率为90.0%(27例)。无脱位组和脱位组后外侧柱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5.6%(10/18)和91.7%(1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各单一韧带损伤和多韧带损伤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明后外侧柱损伤是关节脱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Schatzker Ⅳ胫骨平台骨折的韧带损伤发生率很高,但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是导致部分患者发生膝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膝脱位 磁共振成像 侧副韧带 交叉韧带 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Chiari畸形Ⅰ(Chiari malformation typeⅠ, CMI)伴脊柱侧凸患者影像学特征的自然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CMI伴脊柱侧凸8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年龄分为儿童组(≤ 10岁)、青少年组(11~18岁)和成人组(≥19岁)。将脊柱侧凸弯分为典型弯和非典型弯,记录各组患者的脊柱侧凸弯分布情况;测量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学参数,包括侧凸Cobb角、顶椎偏距、冠状面平衡、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矢状面平衡,以及在MRI上测量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及脊髓空洞的类型。三组间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组(10例)、青少年组(44例)和成人组(26例)典型弯发生率分别为70.0%、、84.1%和50.0%(χ2=14.766,P=0.141),非典型弯为30.0%、15.9%和50.0%(χ2=2.654,P=0.265),三组CMI患者脊柱侧凸弯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位参数中主弯Cobb角(F=16.751,P< 0.001)、主弯柔韧性(F=3.285,P=0.044)、次弯Cobb角(F=9.805,P<0.001)和冠状面平衡(F=5.249,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主弯和次弯Cobb角亦增加,主弯的柔韧性下降;三组间冠状面平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青少年组冠状面平衡数值低于其他两组。矢状位参数中胸椎后凸角(F=4.324,P=0.017)、腰椎前凸角(F=4.590,P=0.013)、骨盆入射角(F=5.501,P=0.006)和骨盆倾斜角(F=3.220,P=0.045)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矢状位参数均明显增加,侧凸畸形加重。MRI显示越年轻的患者,高级别的小脑扁桃体下疝(χ2=18.479,P< 0.001)和膨胀脊髓空洞(χ2=23.074,,P=0.003)的比例越高。结论Chiari畸形Ⅰ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主弯Cobb角明显进展而柔韧性降低,提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降低手术风险。年长患者小脑扁桃体下疝和脊髓空洞程度优于年轻患者,提示可能存在自发性缓解。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脊柱侧凸 脊髓空洞症 年龄因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下端固定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终止于腰弯顶椎(apical vertebra of lumbar curve,L-AV)患者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73例Lenke CAIS患者接受后路脊柱融合手术治疗,选择L-AV作为LIV,且术后随访超过2年。根据远端AO发生与否将患者分为AO组和非AO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胸弯、腰弯Cobb角及侧弯柔韧性,胸弯、腰弯顶椎偏移,L-AV旋转及倾斜角度,冠状面平衡,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凸侧bending位X线片L-AV去旋转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等,采用脊柱侧凸研究会-22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AIS患者中AO组23例,非AO组50例。与非AO组相比,AO组患者术前L-AV位置较高,胸弯柔韧性较小,冠状面失平衡并向腰弯凸侧偏移,正位及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小,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好的患者较少。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及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是发生远端AO与否的重要预测因素。即选择L-AV作为LIV的最佳参数是胸弯柔韧性>40.0%,冠状面平衡<19.6 mm,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77.8%。末次随访时AO组患者的腰弯明显增大,侧凸矫正率降低。但两组患者的SRS-22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enke CAIS患者如具有良好的胸弯柔韧性、冠状面平衡、L-AV/AV+1椎间盘开合情况,且凹侧bending位X线片Harrington稳定区较大,则LIV可以止于L-AV。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1A和2A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中远端融合椎(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选择策略,并分析发生远端叠加现象(adding-on,AO)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脊柱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Lenke 1A(45例)和Lenke 2A(40例)共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女70例,男15例;手术时年龄为(14.4±2.2)岁(范围10~18岁);随访至少2年。LIV均选择为远端充分触及椎(last substantially touching vertebra,LSTV)近端1个椎体(LSTV-1)。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均拍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胸弯长度、顶椎位置、LIV旋转及偏移骶骨正中线(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CSVL)距离、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等指标。根据末次随访时是否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分为两组,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根据Lenke 1A和2A进行亚组分析。结果85例AIS患者随访时间为(37.8±16.3)个月(范围24~95个月),主胸弯Cobb角为51.9°±6.8°(范围42°~85°)。末次随访时36例(42.4%)患者未发生远端叠加现象,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Lenke 1A患者,融合至LSTV-1出现远端叠加现象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t=2.730,P=0.005)、长胸弯(t=1.930,P=0.030)、胸弯顶椎位置偏低(t=1.734,P=0.04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t=2.319,P=0.013;t=3.288,P=0.001)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t=1.729,P=0.046)。Lenke 2A患者,远端固定至LSTV-1时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低Risser征(t=2.246,P=0.015)、术前LSTV-1旋转及偏移较大(t=2.534,P=0.008;t=1.972,P=0.028)和术前冠状面失平衡(t=1.702,P=0.048)。结论对于骨龄未成熟、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及冠状面失平衡的Lenke 1A/2A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发生远端叠加现象的风险较大;长胸弯伴低位顶椎也是Lenke 1A患者远端融合至LSTV-1术后远端叠加现象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低骨龄、术前LSTV-1旋转和偏移较大、冠状面失平衡、弯不典型(长胸弯伴低位顶椎)的Lenke1A/2A患者,LIV应选择为LSTV,其余患者远端可安全地融合至LSTV-1。

  • 标签: 青少年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后pilon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后pilon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5±9.3)岁]。Klammer Ⅱ20例,Klammer Ⅲ17例。均采用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6±1.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胫后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2±1.4)周]。VAS由术前的6~9[(8.0±0.8)]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1.2±0.6)](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89.7±4.6)],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结论后内侧胫后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后pilon样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