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产前检测(NIPT)在胎儿性染色整倍体(SCA)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NIPT筛查的7 144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外周血5 mL进行全基因组大规模平行测序,预测发生胎儿SCA的风险值。再对NIPT提示胎儿SCA孕妇,进一步进行羊水穿刺术产前诊断。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徐州市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批准[审批文号:〔2019〕伦审第(05号)]。本研究与受试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7 144例孕妇中,NIPT提示胎儿SCA为27例(0.4%,27/7 144)。胎儿SCA的27例胎儿中,13例(48.1%,13/27)胎儿染色核型为45,X;6例(22.2%,6/27)为47,XXX;5例(18.5%,5/27)为47,XYY;3例(11.1%,3/27)为47,XXY。②对NIPT提示胎儿SCA的27例孕妇中,21例进一步进行羊水穿刺术胎儿染色核型分析发现,12例无异常,其余9例的结果与NIPT结果相符,SCA阳性预测值为42.8%(9/21)。胎儿染色核型异常的9例胎儿中,3例胎儿染色核型为47,XXX;3例为47,XYY;2例为47,XXY;1例为45,X。③由于NIPT结果异常进一步进行羊水穿刺术结果亦异常的9例胎儿45,X,47,XXX,47,XXY和47,XYY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10),75.0%(3/4),67.0%(2/3)和75.0%(3/4),假阳性率分别为90.0%(9/10),25.0%(1/4),33.0%(1/3)和25.0%(1/4)。④NIPT结果显示胎儿染色核型为47,XNN者进一步行羊水穿刺术后提示真阳性者父母中位年龄均为37岁,高于假阳性者父母(30岁)。结论NIPT在筛查胎儿SCA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假阳性率较高,仍需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以确诊。

  • 标签: 性染色体畸变 无创产前检测 性染色体非整倍体 产前诊断 羊膜腔穿刺术 母亲年龄 父亲年龄 孕妇
  • 简介:摘要铜染色广泛应用于肝脏病理诊断,目前比较各种染色方法效果的研究较少。该文收集2008—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病理科经肝穿刺确诊的Wilson病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共243例,采用红氨酸法、罗丹宁法、Timm银染法3种特殊染色对铜颗粒染色,并分析染色结果。Timm银染法与红氨酸法、罗丹宁法相比,对铜累积性肝病铜颗粒的沉积有较高的染色阳性率和染色强度,可有效辅助铜累积性肝病的诊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对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泡沫细胞及结核分枝杆菌(MTB)的显示效果,并与3种常规染色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2019年4月—2020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科收治1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结核性创面患者(男女各5例,年龄28~77岁),取其扩大清创术中切取并于该院病理科保存的创面石蜡组织进行研究。将每例患者创面石蜡组织制成40张切片,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每种方法10张。计算4种染色方法切片剔除率;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识别检出情况并计数,观察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识别检出情况;比较4种染色方法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肉芽肿组织中MTB检出情况;比较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肉芽肿组织中泡沫细胞的亚型分型及其分布、MTB检出率,创面组织中泡沫细胞形态清晰度以及MTB与泡沫细胞的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切片剔除率分别为3%(3/100)、1%(1/100)、6%(6/100)、2%(2/100),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肉芽肿组织,肉芽肿结构数相近(F=1.284,P=0.28)。4种染色方法均能识别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每张切片均检出。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创面肉芽肿组织与肉芽肿组织中均未见MTB;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均显示MTB在创面肉芽肿组织及肉芽肿组织中均有分布,多数MTB分布于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不能区分泡沫细胞是否吞噬MTB;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显示吞噬了MTB的泡沫细胞多分布在创面肉芽肿组织中,未吞噬MTB的泡沫细胞多分布在创面肉芽肿组织中。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肉芽肿组织及肉芽肿组织MTB检出率分别为(89.00±0.08)%、(82.67±0.05)%,明显高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54.56±0.14)%、(44.44±0.13)%(t=-12.495、-7.961,P<0.01)。相较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组织泡沫细胞清晰度更佳(Z=-3.162,P<0.01)。免疫荧光双重染色的创面组织MTB与泡沫细胞非特异性着色率和阳性反应丢失率分别为(9.11±0.07)%、(9.22±0.07)%,明显低于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0.67±0.06)%、(44.00±0.12)%(t=4.569、15.519,P<0.01)。结论相较于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酸-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染色呈现图像清晰直观、操作简便,能够精确实现MTB与泡沫细胞在临床结核性创面石蜡组织中的共定位显像。

  • 标签: 结核,皮肤 泡沫细胞 分枝杆菌,结核 石蜡切片 免疫荧光双重染色 染色效果
  • 简介:摘要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但RV感染性腹泻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RV基因组编码6个结构蛋白(VP1~VP4、VP6和VP7)和6个结构蛋白(NSP1~NSP6),其中NSP4可与RV其他结构蛋白或结构蛋白相互作用产生相应的生物学功能,是RV感染、复制和腹泻机制中的关键因素。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NSP4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轮状病毒 非结构蛋白 NSP4
  • 简介:摘要:法医上经常需要鉴定胸腰椎骨折的原因,进而确认胸腰椎骨折是否和对应案件具有一定联系。胸腰椎骨折和年龄具有密切联系,我国处于老龄化严重时代,老年人群的胸腰椎骨折原因判断难度高,法医就需要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以及骨密度测量技术相结合,将骨质疏松对胸腰椎骨折的影响进行排除,这样方可确认外伤是否是胸腰椎骨折导致双下肢瘫痪的直接原因。本文,通过提出胸腰椎骨折的法医鉴定的真实案例,分析法医对胸腰椎骨折导致双下肢瘫痪的鉴定,为相关案件人员的损伤评估提出理论基础。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双下肢瘫痪 法医鉴定
  • 简介:摘要慢性难愈性创面是指病因不明确、致伤因素多而复杂、愈合缓慢、治疗超过4周尚无明显愈合倾向的创面。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创面组织再上皮化、细胞增殖、组织重塑及血管和淋巴管再生。长链编码RNA表达异常可能参与了慢性难愈性创面的形成,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和相关分子生物学改变仍存有争议。本文针对慢性难愈性创面中长链编码RNA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分化、成纤维细胞增殖、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再生的过程及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伤口愈合 长链非编码RNA 慢性难愈性创面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桩核对严重残根残冠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47个已行完善根管治疗的前牙残根残冠,采用纤维桩核冠修复术后3、6、9、12个月复查,观察修复效果;同时回顾性分析采用铸造金属桩核冠修复作为对照组24例共30颗。结果治疗组43颗牙(32例)修复牙完好,成功率为91.49%,对照组23颗牙(17例)修复牙完好,成功率为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纤维桩核冠对牙冠缺损修复和美观效果好,适合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成为目前金属桩核冠最好的替代品。

  • 标签: 残根冠 纤维桩 冠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膝周创面时4种主干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41.9岁。创面重要组织外露面积为18.0 cm×5.0 cm~42.0 cm×9.0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辅助定位,测量受区血管(膝降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腓肠内侧血管、膝下内侧血管)及供区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胸背血管)的口径。术中采取带刻度软性直尺测量验证,并记录术前及术中血管口径的测量值。术后观察2种组织瓣色泽、质地及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中供、受区血管(除仅有的1例膝下内侧血管)测量值相符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例患者组织瓣面积为18.0 cm×5.0 cm~46.0 cm×9.0 cm。14例吻合膝降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中12例完全成活,剩余2例皮瓣远端坏死长度分别为6 cm、4 cm,最终均行植皮处理愈合。12例完全成活的皮瓣中1例因一期保肢失败,二期应用皮瓣修复保膝,另1例因肢体严重感染后截肢,将成活的皮瓣翻转覆盖残端处理。4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组织瓣中,3例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12 cm,经清创并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同步延长使创面愈合。各有2例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及背阔肌肌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解除。1例吻合膝下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组织瓣色泽、质地良好,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受区血管口径术前、术中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膝周主干血管均可作为游离组织瓣的受区血管,若选择得当,可有效提高组织瓣成活率。其中膝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时具备位置浅表、解剖恒定、定位简单、术中解剖便捷等优势,可优先考虑。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移植 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编码RNA RP11-159K7.2在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sinonas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NSCC)进展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选取2009—201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SNSCC手术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癌组织标本65例,通过RNAscope原位杂交技术检测RP11-159K7.2在SNS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观察其与预后的关系。运用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CRISPR/Cas9)方法敲减RPMI-2650细胞(SNSCC细胞系)RP11-159K7.2的表达。体外实验分别用细胞增殖试剂盒8(CCK-8)增殖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等观察下调RP11-159K7.2后,SN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变化。体内实验观察RP11-159K7.2下调后,SNSCC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改变。机制研究运用蛋白质芯片方法,筛选RP11-159K7.2可能结合的蛋白质,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和RNA免疫共沉淀技术鉴定RP11-159K7.2结合的蛋白质。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P11-159K7.2在SNS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与T分级、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χ²值分别为4.697、4.235和10.753,P值均<0.05)。RP11-159K7.2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RP11-159K7.2低表达患者(P=0.013 7)。RP11-159K7.2下调后,SNSCC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显著下降,SNSCC移植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RP11-159K7.2可能结合的蛋白质有31种,其可直接与核因子-κB(NF-κB)蛋白结合,对SNS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调控依赖NF-κB。结论RP11-159K7.2在SNSCC中表达增高,有望成为SNSCC预后评估的潜在分子标志物。其在SNSCC中的作用机制与结合和调控NF-κB蛋白有关。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鼻腔 鼻窦 RP11-159K7.2 预后 核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罗班治疗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但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部分患者急性期持续给予替罗班静脉滴注至少24 h,然后进行口服抗血小板治疗(替罗班组);部分患者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主要疗效终点为发病后7 d时瘫痪侧肌力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次要疗效终点为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2分定义为临床转归良好。安全性终点为患者用药过程中的出血事件。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0例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其中替罗班组19例(63.3%),对照组11例(36.7%)。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药物相关出血并发症。替罗班组发病后7 d时瘫痪侧肌力和NIHSS评分、出院时NIHSS评分以及3个月时临床转归良好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开始治疗时NHISS评分后,替罗班是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040,95%置信区间0.040~0.449;P=0.009)。结论替罗班急性期治疗偏瘫型卒中预警综合征患者安全有效,能有效阻断病情进展,改善患者转归,且不会增高出血风险。

  • 标签: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内囊 卒中 脑缺血 替罗非班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探讨分析在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治疗时,将经皮椎成形术应用于其中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在进行时选择实验时间段为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录入该时段内我院中收入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老年患者共计7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进行随机两组均分,组内各设置35名患者,并按实验习惯记录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案,而实验组内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医务人员采用经皮椎成形术进行治疗,在治疗完成后,研究人员根据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研究人员通过对照实验的形式证明了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选择经皮椎成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可推广价值。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折 肢体肿胀 关节僵硬 改善状况                        
  • 简介:摘要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VCIND)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的早期阶段,指血管病变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疾病,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临床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rs-fMRI)技术能客观反映VCIND患者的脑功能活动,结合不同的分析方法,探索VCIND患者的特征性影像学指标,为解释其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本文对rs-fMRI 不同分析方法在VCIND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采用不同治疗方案,总结环乳晕切口乳头乳晕成形术实施效果。方法:于2016.7-2021.7期间因早期乳腺癌而就诊于我科室的病人进行调研,入组病人为25例,对病人实施环乳晕切口乳头乳晕成形术,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我科室进行早期乳腺癌治疗的25例病人进行对照,对病人实施保留乳头乳晕的保乳手术,将其作为对照组。总结与探究2组治疗方案实施效果。结果:观察组美容效果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明显,P值低于0.05。结论: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环乳晕切口乳头乳晕成形术保留了乳头乳晕区,通过整形保证了双侧的对称性,美容效果好于不保留乳头乳晕区的保乳手术,此方案值得普及与应用。

  • 标签: 早期 乳腺癌 环乳晕切口乳头乳晕成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班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其对血栓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75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10例患者在术前仅接受传统的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处理(经典组),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5例患者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班(改良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及血栓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经典组与改良组术中可视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4%(7/110)和1.2%(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5/110)和2.4%(4/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1%(10/110)和21.2%(3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3.6%(15/110)和19.4%(32/1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有急性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发生,尿道黏膜出血及牙龈出血均为一过性,均自行缓解。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时,在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基础上,术中预防性加用替罗班可以减少术中可视血栓事件的发生,且不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 标签: 替罗非班 安全性 血栓事件 支架辅助 弹簧圈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 hucMSC-ex)对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增殖、迁移、凋亡、自噬等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原代神经胶质细胞,建立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模型,hucMSC-ex孵育之后,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凋亡基因mRNA表达水平及Western blot检测其对凋亡蛋白、自噬蛋白及PI3K/AKT信号表达变化。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MTT实验结果显示OGD可抑制细胞增殖,hucMSC-ex孵育2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较对照组下降(P<0.05);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hucMSC-ex孵育之后可以减少细胞凋亡(P<0.05);细胞迁移实验显示OGD可降低细胞迁移能力(P<0.01),外泌孵育之后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5)。RT-PCT技术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OGD可以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与自噬,hucMSC-ex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Bax与Caspase-3蛋白(P<0.05)及mRNA(P<0.01)表达水平,促进Bcl-2蛋白(P<0.05)及mRNA(P<0.01)表达水平;同时,hucMSC-ex可抑制Beclin-1、Atg3和LC3-Ⅱ蛋白表达水平(P<0.05)及Beclin-1、Atg3基因mRNA表达水平(均P<0.01)。结论hucMSC-ex可促进OGD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迁移,抑制其凋亡及自噬水平,对缺血缺氧损伤性神经胶质细胞具有修复能力,其保护机制与PI3K/ Akt信号通路相关。

  • 标签: 神经缺血缺氧损伤 外泌体 凋亡 PI3K/ Akt信号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多次法根管治疗术治疗牙牙髓病的临床效果及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院 2019 年 3 月到 2019 年 12 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牙髓病患者 68 例,对其实施多次法根管治疗,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 疼痛、牙龈肿胀、咬合不适 )发生率。 结果 68 例 牙髓病 患者当中,有 62 例患者治疗有效,治疗有效率达到 91.18% ; 68 例患者当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88 % 。 结论 对患者牙牙髓病患者采取多次法根管治疗术的治疗效果良好,可以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较低的范围之内,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多次法根管治疗术 牙体牙髓病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沉默中介复合物亚基19(Med19)基因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裸鼠体内增殖、生长作用的影响,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针对Med19的小干扰RNA(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PC3细胞,3 d后,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ed19-siRNA转染组(siRNA)与对照组(scRNA)Med19基因和蛋白表达,噻唑蓝(MTT)实验评估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能力,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细胞中p27、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的表达。构建经慢病毒转染的PC3裸鼠模型,测量移植瘤的大小和增殖、凋亡指数。结果Med19-siRNA慢病毒感染PC3细胞后,转染组Med19 mRNA[表达率为(16.88±3.40)%]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89,P<0.01);MTT实验表明转染组细胞增殖较对照组缓慢(t=10.492,P<0.01);在PC3-Med19-si细胞中,p-Akt和p-PI3K的表达降低,而p27的表达升高;转染组裸鼠移植瘤的重量和增殖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7±0.08) g比(0.39±0.19) g,t=2.488,P<0.05;(18.30±6.55)%比(33.22±4.36)%,t=3.792,P<0.01)。两组中的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4,P>0.05)。结论沉默Med19基因后,通过调节p27、p-Akt、p-PI3K的表达来抑制前列腺癌PC3的生长,导致前列腺癌在增殖、生长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

  • 标签: 中介体复合物亚基19 前列腺癌 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