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中国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及其功能,为以恒河猴为模型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通过优选抗体克隆和荧光配色,确定了主要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和T细胞功能检测Panel,并用此方法分析15只健康中国恒河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T、B、NK等多种细胞亚群的比例,以及在非特异性刺激条件下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两套多色流式Panel,Panel 1可同时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 CTL)、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 Tf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B细胞和NK细胞等多种淋巴细胞亚群,Panel 2可检测多种T细胞亚群功能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中国恒河猴PBMCs中主要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平均值分别为T细胞(75.32±7.73)%、B细胞(13.22±7.50)%、NK细胞(0.88±0.48)%、Tfh细胞(0.73±0.27)%、Treg细胞(0.75±0.43)%、CD16+NK细胞(47.87±22.35)%、CD56+NK细胞(10.69±12.41)%。非特异性刺激后,分泌IL-2和TNF-α的CD4+T细胞比例高于CD8+T细胞,分泌CD107a和IFN-γ的CD8+T细胞比例高于CD4+T细胞,而这两种细胞分泌IL-17A的比例均较低。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可在单细胞水平同时检测多个细胞表面分子和分泌因子的多色流式检测方案,能够准确、全面地分析恒河猴PBMCs中免疫细胞亚群、免疫功能以及免疫检查点分子的表达,为利用恒河猴模型进行传染病疫苗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实验方法和基础数据。

  • 标签: 多色流式细胞术 中国恒河猴 淋巴细胞亚群 T细胞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检测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0例女性生殖系统DLBCL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23~77岁)。8例(32%)首发症状为腹痛、腹胀及腹部包块。13例(45%)病变累及附件区(含卵巢、输卵管),其中9例为单侧受累。21例(70%)存在多结外受累,22例(73%)Ann Arbor分期Ⅲ~Ⅳ期,8例(2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22例(7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1例(70%)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5分。30例患者中,11例(37%)采取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R-CHOP方案为基础的化疗。30例均可评估疗效,完全缓解率为83%(25/30),5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69.7%,5年总生存(OS)率为79.6%。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2分与较差的OS相关(P=0.048)。30例患者中,原发7例(23%),继发23例(77%)。继发患者中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LDH升高者比例均高于原发患者(均P<0.001),但二者PFS和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61、0.671)。16例患者的靶向测序结果显示,PIM1、MYD88、KMT2D、TP53、CARD11、CCND3和GNA13突变率均>20%,其中TP53突变与患者较差的PFS和OS相关(P值分别为0.012、0.002)。结论女性生殖系统DLBC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结外DLBCL,原发和继发患者生存预后相似,PIM1、MYD88、TP53基因高频突变可能为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女性生殖系统 临床病理学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自噬在七氟醚致老年小鼠海马区神经元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8月龄BL/C57小鼠1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8只):七氟醚组和对照组。七氟醚组吸入47.5%空气+2.5%七氟醚+50%氧气3 h,对照组吸入50%空气+50%氧气3 h。建模后24 h进行新物体识别实验,随后断头取海马组织,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微管关联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C)3Ⅱ/LC3Ⅰ、Becline-1、p62蛋白]水平。另取18月龄BL/C57小鼠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只):七氟醚+3-甲基腺嘌呤组(M组,吸入麻醉前2 h经腹腔注射3-甲基腺嘌呤)、七氟醚+雷帕霉素组(R组,吸入麻醉前24 h和2 h经腹腔注射雷帕霉素)、七氟醚+生理盐水组(N组,吸入麻醉前2 h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 μl)。经腹腔注药及七氟醚处理后,尼氏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Becline-1、p62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七氟醚组小鼠新物体识别率和辨别系数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P<0.05),LC3Ⅱ/LC3Ⅰ、Becline-1水平升高(P<0.05),p62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N组比较:M组LC3Ⅱ/LC3Ⅰ、Becline-1水平降低(P<0.05)、p62蛋白水平升高(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P<0.05);R组LC3Ⅱ/LC3Ⅰ、Becline-1水平升高(P<0.05),p62蛋白水平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降低(P<0.05)。结论老年小鼠经七氟醚吸入麻醉后对新物体的识别率和辨别系数均降低,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同时存在细胞自噬的激活,并负反馈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发挥神经保护机制。

  • 标签: 七氟醚 老年小鼠 神经元 凋亡 自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逐年增加,且手术等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肺作为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外界导入的活性氧与内源性的抗氧化体系失衡共同导致肺部容易出现氧化应激损伤。氧化应激所产生的低浓度活性氧(ROS)参与了肺部肿瘤特别是NSCLC的发生与发展,而高浓度的ROS又可启动肿瘤细胞的自噬凋亡进程,并能促进NSCLC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从氧化应激所产生的低浓度ROS所造成的线粒体损伤、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和细胞信号通路异常出发,系统梳理了氧化应激在肺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讨论肿瘤细胞如何通过抗氧化通路的激活对ROS进行利用,同时探讨高浓度ROS在NSCLC治疗中所展现出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氧化应激 线粒体DNA 信号转导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放射剂量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于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放射治疗的180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数据和心脏剂量参数,采用K-M分析心脏剂量参数与总生存率的关系,通过多因素COX回归识别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子。结果NSCL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3.4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计划靶区剂量≥56 Gy(HR1.54,95%CI1.28~2.86,P=0.011)、高血压(HR1.42,95%CI1.34~1.89,P=0.012)、平均心脏剂量≥13.9 Gy(HR1.12,95%CI1.05~2.61,P=0.031)、V5≥70%(HR1.08,95%CI1.01~2.16,P=0.044)、V30≥40%(HR1.16,95%CI1.04~3.01,P=0.041)、V50≥20%(HR1.23,95%CI1.11~2.81, P<0.001)和V60≥5%(HR1.03,95%CI1.00~1.89,P=0.037)是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经过多因素调整之后,化疗是NSCLC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HR0.711,95%CI0.35~0.89,P=0.005);患有高血压是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HR1.641,95%CI1.56~1.86,P=0.034);心脏剂量中的V50≥20%(HR1.161,95%CI1.13~3.82,P=0.002)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论心脏剂量中V50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心脏照射剂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潜在的死亡风险,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减少心脏放射剂量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放射治疗 生存状况 心脏毒性 辐射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联合盐酸安罗替尼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61例NSCLC患者,其中30例(观察组)接受125I粒子植入联合安罗替尼治疗,31例(对照组)只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评价所有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1、3月后,外周血中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19片段(CYFRA21-1)、神经内分泌烯醇酶(NSE)、鳞状细胞癌抗原(SCC)以及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月和3月的有效率分别为90.00%、93.33%;对照组治疗后1月和3月的有效率分别为67.74%、74.19%,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4,P=0.034;χ2=4.075,P=0.04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5)。治疗后1月和3月,两组患者外周血中CEA、CYFRA21-1、NSE和SC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的,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125I粒子植入 盐酸安罗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检测HIV-1特异性CD4+T细胞亚群功能的活化诱导标记法(activation-induced markers,AIM),从而更有效地评价HIV-1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方法选取1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慢性感染者及6例未感染HIV-1的健康人,分别以基于多色流式细胞术的AIM法和细胞内因子染色法(intracellular cytokine staining,ICS)检测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并探讨两种方法用于评价HIV-1感染者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结果AIM法检测HIV-1慢性感染者中HIV-1抗原特异性PD-1+CD25+CD4+T、CD69+CD200+CD4+T、CD69+ICOS+ CD4+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11/12、8/12和7/12,检测CD69+ICOS+CD8+T、CD137+CD69+CD8+T、PD-1+CD25+CD8+、OX40+PD-1+CD8+T细胞阳性的比例为8/12、8/12、7/12、7/12。ICS法检测HIV-1抗原特异性IL-2+CD4+T、IFN-γ+CD4+T、TNF-α+CD4+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2/12、2/12、0;IFN-γ+CD8+T、TNF-α+CD8+T、IL-2+CD8+T细胞阳性的占比为12/12、10/12、5/12。结论AIM法在评价CD4+T细胞功能方面更为敏感,可作为ICS法的补充,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更全面地评估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

  • 标签: 流式细胞术 活化诱导标记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 CD4+T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