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有血流动力学意义动脉导管未闭(hsPDA)超早产儿(出生胎龄<28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9年10月,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与排除标准的96例hsPDA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的口服药物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布洛芬组(n=53)与对乙酰氨基酚组(n=43)。2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及口服药物治疗前、后动脉导管内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2组患儿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后,动脉导管关闭率、并发症发生率、口服药物治疗失败后中转手术治疗率及患儿病死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生后1、5 min Ap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接受口服药物治疗时日龄,以及母亲产前地塞米松促胎肺成熟治疗率、剖宫产术分娩率、胎膜早破持续时间>18 h所占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布洛芬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率为56.6%(30/53),显著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组的30.2%(13/4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6、P=0.009)。接受口服药物治疗后,布洛芬组患儿动脉导管内径为(0.14±0.26) cm,显著小于对乙酰氨基酚组的(0.30±0.14) cm,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6、P=0.007)。②2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2组患儿肝、肾功能损害及高胆红素血症、血小板减少、贫血、胃肠道出血、肺出血、脑室内出血(IVH)、早发型败血症(EOS)、晚发型败血症(LO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以及口服药物治疗失败后中转手术治疗率、患儿病死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hsPDA超早产儿的安全性与对乙酰氨基酚相似,但是其治疗疗效,显著高于对乙酰氨基酚。由于本研究仅为单中心研究,纳入样本量相对较小,因此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hsPDA超早产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尚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 动脉导管未闭 血流动力学 婴儿,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