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持续被动运动(CPM)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的效果。方法2017年6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背部深Ⅱ~Ⅲ度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13例患者纳入单纯压力手套组[男9例、女4例,年龄(31±6)岁],14例患者纳入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男11例、女3例,年龄(30±5)岁],16例患者纳入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男10例、女6例,年龄(29±5)岁]。3组患者均行手背部植皮术,创面愈合后6~8 d开始进行相应康复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总主动活动度法评定手关节活动度并计算优良比例,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法评定上肢功能评分并计算治疗前后差值,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定瘢痕评分并计算治疗前后差值。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cNema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Kruskal-Wallis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单纯压力手套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治疗前分别为2/13、2/14、3/16,治疗3个月后分别为4/13、6/14、14/16。治疗3个月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显著高于另外2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仅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手关节活动度优良比例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手瘢痕评分均相近(F=0.598、0.035,P>0.05)。治疗3个月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瘢痕评分明显低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或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手瘢痕评分明显低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单纯压力手套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t=-5.295、-7.252、-15.342,P<0.01),手瘢痕评分均明显降低(t=13.361、16.982、40.334,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CPM系统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差值、手瘢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或P<0.01),压力手套+功能训练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差值、手瘢痕评分差值均明显高于单纯压力手套组(P<0.05)。结论手CPM系统联合功能训练与压力手套治疗手背部烧伤后早期瘢痕挛缩可显著改善手关节活动度,能较好地恢复手功能并改善手瘢痕情况,其效果优于功能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烧伤 瘢痕 康复 手持续被动运动系统 功能训练 关节活动度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后常见的后遗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目前仍缺少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主要原因在于瘢痕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在瘢痕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望寻找预防和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新的药物靶点。本文主要就炎症因子、炎症细胞在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形成过程的作用及机制,以及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药物、微小RNA、外泌体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瘢痕疙瘩 炎症 增生性瘢痕 炎症细胞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广泛地促进胚胎发育、创面愈合、血管再生、神经损伤修复,以及调控免疫代谢的作用。创面愈合包含了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胶原等ECM的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aFGF在传导生物信号、调节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角度,对aFGF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临床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 炎症 药物释放系统 皮肤 新生血管化,生理性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前增生性瘢痕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发现脂肪移植可以改善瘢痕外观以及瘙痒、疼痛等症状,抑制瘢痕增生,机制与脂肪干细胞通过旁分泌参与免疫炎症反应调控有关,而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介导干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信息调控,将有望替代细胞,在增生性瘢痕治疗具有潜在应用价值。该文综述了近年脂肪干细胞外泌体在瘢痕治疗的应用及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外泌体 增生性瘢痕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在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应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创面的11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骶尾部脊索瘤术后创面感染伴脑脊液漏,患者骶尾部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7 cm~21 cm×11 cm,后腹膜形成死腔范围为12 cm×6 cm~24 cm×14 cm;皮瓣设计均以髂后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上1/3为旋转点,其连线为皮瓣轴线,术前均采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确定穿支位置,术中所有患者均采用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修复,设计切取穿支皮瓣11 cm×8 cm~22 cm×12 cm,分叶臀大肌肌瓣13 cm×7 cm~25 cm×15 cm,其中穿支皮瓣修复骶尾部皮肤缺损坏死,分叶肌瓣填塞脊索瘤切除后后腹膜死腔。术后常规给予敏感抗生素抗炎、对症及支持治疗。术后患者尽量保持俯卧位或侧卧位,减少皮瓣受压。密切观察肌皮瓣血运变化及2根引流管引流情况并每日记录。观察术后患者肌皮瓣成活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患者移植皮瓣外形及供瓣区周围瘢痕情况,供瓣区切取后是否遗留明显功能障碍。结果本组11例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创面均得到有效修复,外形无臃肿,局部无破溃,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9例皮瓣缝合边缘Ⅰ期愈合,2例出现缝合口局部窦道形成,少量脑脊液外漏,经门诊换药后痊愈。门诊或电话随访平均8个月,供瓣区切口无明显瘢痕增生,有3例患者主诉上楼梯和伸胯动作时有部分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未诉在平地上行走时出现明显异常。结论臀上动脉穿支分叶肌皮瓣解剖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骶尾部脊索瘤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及脑脊液漏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骶尾部 脊索瘤 肌皮瓣 脑脊液漏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脓毒症依然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而过度的炎症反应和长期的免疫抑制均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白细胞介素17(IL-17)作为关键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号转导是IL-17在维持机体健康及参与脓毒症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重点归纳讨论IL-17的信号转导调控,及IL-17在脓毒症的致病和保护作用。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7 脓毒症 信号传导 转录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