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1 268例CPB辅助下心血管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74(60.19%)例,女512例;年龄31~64岁,平均(47.92±16.55)岁。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法(ROC)定量分析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CB)和非结合胆红素(UCB)的预测效度。通过计算优化阈值定义与病死率密切关联的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界定导致其发生的围手术期高危因素。结果显示,CB峰值和峰值持续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TB和UCB(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结合胆红素>150.3 μmol/L(1.7 mg/dl)并持续出现3天以上,且阈值出现在术后第3天及以后可显著增加术后病死率,定义为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其高危因素包括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前肝病模型评分>12.6、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房颤、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手术方式、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体外膜肺氧合。总之,心血管CPB术后增高的结合胆红素能有效预测住院病死率,其阈值、持续和出现时间与高胆红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辨别围手术期临床严重型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住院病死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体外循环(CPB)辅助下心血管手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的风险因素,预测关键因素的风险阈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1 286例CPB辅助下各类成人心血管手术患者资料。记录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和血清总胆红素峰值。采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法界定风险因素,采用折线分析法预测危险阈值。结果312例(24.26%)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手术类型主要为瓣膜手术(142例,45.51%)、大血管开放手术(118例,37.82%)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24例,7.69%)。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住院病死率34.62%(108/312),术后ICU住院6天,术后机械通气68 h,均显著高于非高胆红素血症患者(P<0.01)。术后高胆红素血症高危风险因素包括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9 h、CPB时间>181 min、术前肝功能异常、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体外膜肺氧合、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等(P<0.01)。其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CPB时间影响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ICU住院天数、住院病死率的风险阈值分别为120.21 h和143.26 min,248.20 h和239.51 min,259.50 h和190.60 min。结论术前肝功能异常、术中CPB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使用IABP或ECMO辅助、非计划性二次开胸探查是CPB辅助下心血管手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风险因素。

  • 标签: 体外循环 高胆红素血症 风险因素 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