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人体成分分析方法评估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人体成分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诊断为慢性放射性肠炎的57例患者作为慢性放射性肠炎组,其中放射性小肠炎18例,放射性直肠炎39例。同时选取同期5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评估其营养状况,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各种人体成分。比较慢性放射性肠炎和正常对照组人体成分的差异,以及放射性小肠炎和直肠炎之间人体成分的差异。结果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发生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放射性小肠炎患者细胞内液[(15.42 ± 2.21)L比(17.14 ± 2.21)L]、总液量[(24.75 ± 3.69)L比(27.14 ± 3.08)L]、外液比值(0.37 ± 0.01比0.35 ± 0.02)、蛋白总量[(7.54 ± 1.45)kg比(8.53 ± 1.75)kg]、脂肪总量[(9.72 ± 4.53)kg比(15.15 ± 5.86)kg]、瘦组织[(34.59 ± 4.95)kg比(38.12 ± 4.40)kg]、手臂肌肉围度[(19.52 ± 1.40)kg比(21.06 ± 2.00)kg]、体质量指数[(19.39 ± 3.51)kg比(20.50 ± 3.10)kg]均显著低于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体成分分析可以提供简便和准确的人体测量,适用于评估慢性放射性肠炎患者的营养状态。

  • 标签: 放射性肠炎,慢性 营养不良 人体成分分析 放射性小肠炎 放射性直肠炎
  • 简介:摘要目的放射性直肠损伤(RP)是盆腔放疗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当RP出现梗阻、穿孔、瘘、顽固性直肠出血等严重晚期并发症时,需要手术治疗。由于放疗后腹盆腔可能广泛粘连,解剖层次消失,手术难度大,目前病变肠管切除术(尤其是腹腔镜下)在慢性RP(CRP)中的应用仍缺乏经验借鉴。本研究初步探讨腹腔镜Parks手术治疗CRP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3年7月至2019年3月期间,因CRP晚期并发症行腹腔镜Parks手术的19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盆腔放疗后出现CRP严重晚期并发症,包括:重度顽固性便血(血红蛋白<70 g/L)、重度顽固性肛门疼痛(疼痛数字评分>7分)、直肠狭窄、直肠穿孔和直肠瘘;(2)术前行结肠镜、盆腔MRI和(或)胸腹盆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排除标准:(1)术前或术中诊断肿瘤复发;(2)腹腔镜探查后仅行造口术;(3)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4)病历资料不完整。Parks手术步骤:(1)腹腔镜探查:排除肿瘤复发,明确放射性损伤肠管范围,于肉眼判断近端无明显水肿增厚、无放射性损伤改变的近端乙状结肠处做标记。(2)腹部操作:打开乙状结肠直肠右侧系膜,离断肠系膜下动、静脉,向内侧头侧拓展Toldt间隙,游离左半结肠外侧,打开胃结肠韧带,充分游离脾曲,从后方、两侧及前方分离直肠至最低点,转会阴部操作。(3)会阴部操作:于病变下缘1 cm全层切开直肠壁,充分分离直肠周围间隙至与腹腔相通,将直肠及乙状结肠经肛门拖出,于肉眼评估正常肠管处切断,移除病变肠管,行结肠肛管吻合。(4)行保护性造口。对入组病例总结手术、并发症以及症状缓解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 ± s或M(P25,P75)表示。结果全组19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3(50,56)岁,18例患者原发肿瘤为宫颈癌。因放疗致直肠阴道瘘9例,顽固性肛门疼痛9例(其中合并直肠深溃疡7例),顽固性便血合并直肠深溃疡1例。18例完成Parks手术,中转开腹1例。中位手术时间215(131,270)min,中位出血量50(50,100)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12(11,20)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严重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b级及以上者)3例,其中1例为直肠阴道膀胱尿道瘘导致盆腔感染、急性肾衰(Ⅳa级),是术后30 d内并发症;另有2例为造口脱垂并旁疝(Ⅲb)。7例出现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其中A级吻合口漏4例,吻合口狭窄3例。全组患者手术1年后CRP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5例实现造口回纳。结论腹腔镜Parks术治疗CRP晚期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改善直肠症状;但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 标签: 放射性直肠损伤,慢性 微创外科 Parks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阑尾肿瘤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其预后,评价治疗方法,以提高阑尾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7月在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6 334例行阑尾切除手术中94例阑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分型、手术方式及临床转归。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的生存期,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结果阑尾肿瘤与阑尾手术占比达1.48%,94例患者中男45例,女49例,中位年龄59.5岁。随访80例,随访率85.1%,随访时间2~175个月。5、10年整体生存率为91.9%、8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外周血WBC>10.0×109/L( χ2=8.884,P=0.003)、出现淋巴结转移者(χ2=17.216 , P=0.001)预后较差。阑尾腺癌相对于阑尾黏液性肿瘤的预后差(χ2=13.857 ,P=0.001)。结论阑尾肿瘤发病率极低;以慢性右下腹痛表现占较大比例;阑尾肿瘤的分类、入院时外周血WBC计数以及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其预后。

  • 标签: 阑尾肿瘤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常规剂量琥珀酰胆碱与小剂量罗库溴铵用于麻醉诱导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本院120例同一外科医师团队甲状腺手术喉返神经监测患者,随机分为A组:麻醉诱导肌松药物为琥珀胆碱1.5 mg/kg;B组:麻醉诱导肌松药物为罗库溴铵0.3 mg/kg。麻醉医师待肌松监测显示到最大抑制后,通过气管插管条件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条件。记录各组插管时间、等待时间;迷走神经和喉返神经电信号基础值;以及术中血压波动、术后咽痛、声音嘶哑、低氧血症、苏醒延迟等并发症。外科医师通过神经肌电监测仪进行喉返神经刺激评估两组患者喉返神经监测情况。结果A组患者气管插管条件优于B组,A组插管时间、肌松监测时间小于B组,两组手术监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首次神经监测信号值大于B组,A组首次监测例数多于B组,两组患者术中无体动,血压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术后并发症,A组咽痛少于B组,A组有少量患者发生肌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5 mg/kg琥珀酰胆碱用于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可以提供较好的插管条件,不影响外科医师术中行喉返神经监测,同时减少患者术后咽痛的发生。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喉返神经 琥珀酰胆碱 罗库溴铵 术中神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