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第一章思象与表象比较第一节易生混淆一些说词(一)相相,指外在客观事物“形质”,虽与“形”义近;但它是从客观事物自在性角度来看待。实相,即客观存在实物,它是在未被注入人主观因素之前自在样态。(二)形与象。形,《易传·系辞上》“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形,是不以人存在与否为转移,也不以人见与未见为转移客观物体,是从三维几何学视角来看待。形所以在物。象,“见乃谓之象”,它是在人感知中产生于心灵意识。是“相”溶入主观因素“现象于意识”,是“形”在人生命活动中呈现,是从“实相”提炼出生命形式。形象,是“形”和“象”构成偏义复合词。义偏在“象”,是“相”与“形”在意识中“现象”,(象呈现于意识)也就是“象”。象所以在心。

  • 标签: 本性 意象 思维 客观事物 主观因素 生命的形式
  • 简介:意象运动特殊状态,包括从灵感一顿悟一直觉结束全过程。关于灵感思维本质,钱学森院士结合自己长期科学实践进行过深入思考、反复地研究,而且与多方面的科学家,尤其是思维科学界许多专家学者进行过讨论,认识过程是不断发展,越来越明确

  • 标签: 意象运动 状态 灵感思维 科学实践 专家学者 钱学森
  • 简介:一、我国古代境原义,在物之境。(一)、曲尽为竟,时间概念“境”本字是“竞”,“‘竞’,乐曲尽为竞”(《说文·音部》)。段玉裁注:“引申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竟。”又《说文·田部》日:“界,竟也”,段注云:“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又《周礼·夏官·掌固》有“凡国都之竟”句,其下所做注释:“竟,

  • 标签: 形象思维 时间概念 “境” 段玉裁 说文 本字
  • 简介:下面所展示意象组合法,是在多年读书生活中碰到.一方面由于并没有在一段时间内专门到书林中去搜寻“意象组合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是阅读范围极其有限;所以这里汇集诸法对于意象组合法全体来说就不啻挂一漏万了。其中只有很少几则算是我想法。也是在前人论说启发下获得。之所以不怕大方之家“哂由”,只是为要揭示一下:

  • 标签: 组合法 意象 思维 素朴 读书生活 阅读范围
  • 简介:钱学森院士向来重视艺术教育,他在1996年12月23日一次谈话中指出:“艺术思维是先科学而后艺术,而科学思维是先艺术而后科学。”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智慧始于艺术。并且认为艺术教育是训练思维、提高智力关键,他说:“我们现在讲‘素质教育’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提高智力。因此一方面要在理论方面研究思维科学,而另一方面也要从经验总结出艺术在教育中重要性。”

  • 标签: 艺术教育 科学研究 训练思维 科技创新 思维方法 素质教育
  • 简介:变形是在意象象、情、理三种要素共处一体时,情理意蕴中情与理互动某种状态下。意象发生一种独立自在发展变化;进一步地说,是情感于意蕴中居于强势地位时。意象发生自我变化——是情与理二元素在互动中相关关系变化引起“象”发展变化。我们把“发展变化”视为运动;所以变形就是意象运动一个外在形式。

  • 标签: 意象运动 变形 外在形式 情与理 “象” 自在
  • 简介:意象碰撞所产生比喻。(当然,意象碰撞不只是产生相似联想从而产生比喻;但这是在意象碰撞中频现率最高而最启发创造思维机制。)

  • 标签: 意象运动 碰撞 相似联想 思维机制 比喻
  • 简介:一、意象与概念(一)、意象与概念互相包容康德就曾模糊地解决过意象与概念关系,“在他看来,一个象征就是一种知觉或表象,这种知觉或表象代表了一种概念,但并不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单纯符号来代表,

  • 标签: 意象运动 逻辑 种概念 约定俗成 表象 知觉
  • 简介:钱学森院士倡导研究思维科学一心系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这是他年轻时代强国梦想具体实践一个重要方面。而形象思维本质与规律探讨,是他倡导思维科学研究核心、关键、难点。他勤学、善思,而且不断与各方面学者交流探讨;因而他对形象思维探索与理解是不断深入,是一个辩证运动过程。

  • 标签: 形象思维 思维认识 钱学森 科学技术 思维科学 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