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前言郑觐文作为一位曾为中国音乐史学的创建和发展留下著述,曾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振兴和繁荣作出过努力且颇有贡献的人物,而今几乎为大多数人所不知,目前所见,只有《辞海》中有一郑觐文的条目,引录如下,以作介绍:郑觐文(1872——1935)江苏江阴人。清诸生。能弹琴和琵琶.1918年在上海创立大同乐会,旨在提倡“国乐”;曾仿制各种古乐器,崇“雅”黜“俗”,大事宣传。著有《中国音乐史》持论迂远,杂有臆断。所编《箫笛新谱》一书,录存不少民间曲调.

  • 标签: 郑觐文 中国音乐史 中国民族音乐 江苏江阴 民间曲调 王光祈
  • 简介:文章通过“前言”,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的状况”;二、“中国音乐史学史研究所涉及的几个问题”:1.属性,2.观念(包括音乐音乐历史、音乐史学与音乐史学史),3.范畴和范式,以及“结语”进行论述。最后总结:历史材料固然重要,但是史学观念更重要,没有特定的史学观念,所发现和整理的文献依然是素材,而历史研究的重点永远是书写。有什么样的书写范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呈现和理解。因此,音乐史学史研究和探讨的意义不仅是加深对于历史中的音乐的理解,而且更是对于中国音乐学术的历史性思考的历史梳理,以期促进和提升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学术品质。

  • 标签: 音乐 音乐史学 音乐史学史
  • 简介:音乐文化的变更是必然的,它象是一个“变数”,而音乐文化的继续同样也是必然的,它象是一个“常数”也可以这样认为,当把音乐文化安置后果概念的同时隧道里它是“变”的因为在我们的眼睛里它是具象的一人们望远宵可跋涉临同一条河流;如果把音乐文化安置在人类的思想、精神领域里,它是“不变”的,因为我们是把它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来认识的一人类是文化的生物,文化是人类的本质。因此,音乐文化的“变”是相对的“不变”是绝对的

  • 标签: 音乐文化 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变迁
  • 简介:音乐的功能作用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的是当地和当事人刻意创造、和追求的,有些是不经意中产生的,另一些是被旁观者所理解和认识的。虽然这些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它们各自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却是随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特性、依不同的个人的接受程度而千变万化的。探讨音乐功能作用问题的目的在哪里?就在于我们不仅希望了解一种音乐形式或一次音乐活动是什么,而且,有意义的是认识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什么,它们是怎样来为之工作的,进一步,也就是最根本的,是去解剖人们创造、寓意和追求的这种音乐功能作用为的是什么

  • 标签: 功能主义 音乐的功能作用
  • 简介:“诗学”的音乐文化写作提供了一个原则,即对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按照其存在的可能及必然的规律进行思考、叙事和阐释。简而言之,音乐文化诗学所呈现的是音乐的文化思考、人事叙事、意义阐释的学理路径。

  • 标签: 音乐文化 文化诗学 人事 意义阐释 典型人物 普遍意义
  • 简介:文章通过“释题与写作缘由”“音乐及其历史的认识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三个部分,表明“重写”的意义在于研究范式上的突破,分析了音乐属性的多重性与音乐历史的“被发现…‘被书写”和“被阐释”的特点,重点讨论了历史学与人类学“整合”关系中的“音乐田野”,音乐的历史田野的空间、对象及其工作方法,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的学术定位,以及“叙事”与“阐释”的历史音乐民族志。结语强调,挑战性的重写音乐史的研究范式的核心为注重叙事而非描述,强调阐释而非证实。

  • 标签: 叙事与阐释 重写音乐史 研究范式 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 历史音乐民族志
  • 简介:20世纪初,中国传统音乐格局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民间与城市、流行与经典等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其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20世纪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转型时期。随着对音乐传统内容的审视、音乐传统历史的梳理、传统音乐的分类及民间素材的研究与创作、音乐作品形态的分析的历史过程,传统音乐研究开始向纵横方向扩展。

  • 标签: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人类学 学科架构 中国传统音乐 20世纪 音乐研究
  • 简介:外来术语的译名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词语代码转换问题,也就是从某种语言符号置换为另一种语言符号,使之成为被移人语言中可被同等意义理解的新符号。尽管这个符号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在理解和解读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偏差”,但这些“偏差”只要不是文化或政治的原冈,最终还是会消失和被校正的。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音乐人类学 译名 语言符号 学科 代码转换
  • 简介:文章通过“学”之概念、已成为现实的“上海学”、存在必要和已具条件的“音乐上海学”、逐渐显现的“音乐上海学”现状、“音乐上海学”所面对的问题及其思考、“音乐上海学”的范畴与研究方法几方面的详尽论述,将“音乐上海学”建构的价值和意义总结为“上海作为城市音乐研究的典型案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以及“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及其模式的尝试性范例”。笔者从学科及学术思想重构、研究新视角的开拓、理论和方法的交叉与整合,尤其是内容的聚焦和区域的选择,借助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建设平台,努力通过具有中国文化语境和历史意识的方法论探讨,逐渐消解西方学术方法长期主宰中国学界的状态,倡导和努力在“家门口”作业,突出城市田野特征,以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城市音乐富矿为案例.围绕中国社会和文化语境,强调历史维度的研究,通过“音乐上海学”的努力和积累,以期建立起中国音乐人类学的自身特色和话语权。

  • 标签: 上海学 上海音乐 城市音乐 音乐人类学 E-研究院
  • 简介:街头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在与它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中,其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与历史、传统一脉相承,它担任着文化传承且传播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它还呈现了大众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

  • 标签: 街头音乐 文化商品市场 大众文化 市场经济 消费方式
  • 简介:文章以作者的论著《街头音乐》为例,阐述不同叙事对象、叙事表达和叙事身份只是从手段和视角的选择上进行思考,然而,音乐人类学叙事的终极关怀是人文精神的诉求。《街头音乐》在叙事中一直将此作为基点。把美国街头音乐活动视为一种文化存在方式,透过对这种存在方式角度的探究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所反映的人文特征。作者提倡学术是人创造的,学术是人的学术,学术的重要责任是诉求人文关怀。

  • 标签: 街头音乐 叙事 人文关怀
  • 简介:昨晚收到吴蛮发来的原创微信作品《吴蛮琵琶与文化漫游——我去约旦国干什么?》。吴蛮在此日志式的写作中回顾了她2016年的工作经历,这篇是该系列之二。

  • 标签: 吴蛮 世界音乐 丝绸之路 文化 琵琶 叙事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上海近代文化历史中最富有活力的时期,不仅体现了上海市民“海派”生活方式和文化中的“殖民化”、“租界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典型地反映了这种“文化商贸”的都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特征。

  • 标签: 近代上海 海派音乐文化 媚俗与时尚
  • 简介:近年来,随着音乐学大学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音乐人类学在众多学者的参与和关注下,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对国外新兴学术观念的解读、本土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和丰富、研究视角和领域的多元化和不断更新、优秀论著不断涌现。以及人才队伍的壮大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令人关注的是,频繁及高质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

  • 标签: 音乐人类学 栏目主持人 论题 国际学术交流 学科建设 学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