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LAg-Avidity EIA)估算我国重点地区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分析估算结果的偏差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估算结果准确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群组随机化社区干预对照研究设计,根据人口规模及MSM中HIV感染者数选择20个城市作为研究现场;基于MSM中HIV-1感染率(7%),估算样本量共700例(各城市HIV-1新发感染者35人)。通过MSM手机社交软件,建立检测预约和问卷填写系统,于2019年4-11月开展基线横断面调查并对符合新发感染检测条件的样本进行LAg-Avidity EIA检测;将试验所得参数代入WHO指南中估算公式,得到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果进行校正。同时梳理样本收集及检测流程,分析影响新发感染率的因素。结果研究对象完成HIV-1初筛10 650例中,阳性反应799例,样本缺失198例。实际送检621例,排除误报样本后,完成LAg-Avidity EIA检测520例,其中判定为HIV-1新发感染155例。20个城市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为4.06%(95%CI:3.27%~4.85%);校正样本缺失后,HIV-1新发感染率为5.53%(95%CI:4.45%~6.60%);同时校正缺失及误报情况后,HIV-1新发感染率为5.66%(95%CI:4.67%~6.65%)。20个城市MSM的HIV-1新发感染率实际值为4.06%~5.66%。结论样本缺失及误报可能导致HIV-1新发感染率的估算偏差。确保样本均来源于调查人群并对样本收集及检测各环节进行严格质控,可减小HIV-1新发感染率的估算偏差。

  • 标签: 限制性抗原亲和力酶联免疫法 HIV-1新发感染率 男男性行为人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初治白血病患者口服化疗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变化,确定不同时间点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院外口服化疗药物的初诊白血病患者160例,评价患者出院后1、3、6个月的服药依从性。同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应对疲惫感及家庭关怀度情况,分析不同时间点影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初治白血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情况在出院后1、3、6个月呈动态下降趋势[(6.73±1.51)分vs.(5.61±1.63)分vs. (4.96±1.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不同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家庭关怀度的初治白血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应对疲惫感、家庭关怀度的初治白血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及家庭关怀度是出院后3个月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应对疲惫感及家庭关怀度是出院后6个月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在初治6个月内口服化疗药物依从性总体呈现动态下降的趋势,且不同阶段影响因素存在差异,需根据不同阶段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标签: 白血病 初治 治疗依从性 动态变化 纵向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A)成瘾患者与健康人之间静息态局部脑区神经自发活动以及两侧半球对称体素间功能连接的差异。方法选择自2014年2月至2019年10月于宁波市康宁医院首次接受戒毒治疗的46例MA成瘾患者进入MA成瘾组,同期招募与MA成瘾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6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应用局部一致性(ReHo)与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MHC)的分析方法,分别从动态(d-ReHo、d-VMHC)、静态(ReHo、VMHC)两个角度评估MA成瘾患者的静息态局部脑区神经自发活动以及两侧半球对称体素间功能连接的改变,并将组间差异脑区检测值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A成瘾组左侧内侧眶额皮层(mOFC)ReHo值显著减低,左侧mOFC、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左侧中央前回及左侧中央后回d-ReHo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A成瘾组双侧mOFC、中央前回以及中央后回VMHC值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MA成瘾组显著差异脑区ReHo值、d-ReHo值、VMHC值与BPRS量表总分、各项因子分以及服用MA总剂量(去除离群值后)之间均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MA成瘾患者局部脑区(尤其是mOFC)神经自发活动协同性、稳定性以及半球间活动的协同性均出现显著异常;左侧mOFC异常的ReHo值、d-ReHo值以及VMHC值可能是MA成瘾重要的影像学标记物。

  • 标签: 甲基苯丙胺 局部一致性 镜像同伦功能连接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克隆抗体(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CLL)的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ClinicalTrials.gov、美国食品药品监理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等网站,收集结局指标包含安全性的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治疗R/R CLL的临床研究,提取安全性相关数据,采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效应量为相对风险比(RR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全部为单臂临床研究(前瞻性研究8项,回顾性研究1项),共纳入819例患者,其中单药组719例,联合用药组100例。维奈克拉单药或联合CD20单抗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血液系统不良事件,3~4级中性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发生的风险分别为46.96%(95%CI:40.27%~53.76%)、20.46%(95%CI:14.79%~27.59%)和15.31%(95%CI:10.30%~22.15%)。其他3~4级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感染[17.79%(95%CI:15.15%~20.77%)]、肿瘤溶解综合征[3.00%(95%CI:1.75%~5.09%)]、高血糖[5.98%(95%CI:3.80%~9.29%)]和低钾血症[4.27%(95%CI:2.54%~7.08%)]。因为不良事件,28.82%(95%CI:16.56%~45.24%)的患者中断维奈克拉治疗≥1次,17.19%(95%CI:10.96%~25.94%)的患者降低维奈克拉剂量,9.56%(95%CI:7.64%~11.89%)的患者永久停用维奈克拉,1.90%(95%CI:0.86%~4.17%)的患者死亡。接受维奈克拉联合CD20单抗治疗的患者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和维奈克拉减量风险明显高于单用维奈克拉患者(57.00%比41.69%,RRR=1.36,95%CI:1.12~1.66;38.18%比14.97%,RRR=2.55,95%CI:1.48~4.39)。结论维奈克拉治疗R/R CLL的不良事件主要为血液系统不良事件,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超过40%。联用CD20单抗后,除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因不良事件导致维奈克拉减量的风险明显增加外,其他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并未增加。

  • 标签: B淋巴细胞瘤-2基因 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B细胞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Meta分析 维奈克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甲基苯丙胺(MA)成瘾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特征。方法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构建MA成瘾患者(MA成瘾组,n=46)及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n=46)的脑功能网络。比较2组成员脑功能连接及网络拓扑属性的差异,分析组间有显著差异的拓扑属性与临床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脑功能连接: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A成瘾组位于顶下小叶、中央后回、枕外侧皮层、腹内侧枕叶皮质、眶回、中央前回、梭形回、颞上回皮层及丘脑的多个脑区构成的子网络的功能连接增强,位于眶额回、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颞下回、梭形回、海马旁回、顶上小叶、中央后回、腹内侧枕叶、枕外侧皮层及杏仁核的多个脑区构成的子网络的功能连接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网络拓扑属性:2组成员的脑功能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但是MA成瘾组小世界属性值、聚类系数、局部效率、模块化程度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成瘾组的左侧额上回、右侧眶额回、右侧颞中回和左/右侧枕外侧皮层介数中心度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分析:MA成瘾组右侧颞中回的介数中心度与第1次服用MA的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327,P=0.028);MA成瘾组的模块化程度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中激活性因子分呈正相关关系(r=0.315,P=0.035)。结论慢性MA成瘾患者的大脑功能网络部分拓扑属性被破坏,且患者首次服用MA时年龄越小右侧颞中回的介数中心度越低;网络模块化程度越深,精神病性症状中的激活性症状越严重。

  • 标签: 脑功能网络 图论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甲基苯丙胺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石家庄市MSM对同伴推动HIV检测策略的接受意愿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18年8-9月通过石家庄市MSM社会组织协助,分享线上问卷二维码,采用方便抽样方式招募544名MSM作为调查对象,登录“金数据企业版”(https://im.jinshuju.com/users/sign_in)进行线上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行为学、HIV检测相关态度、同伴推动HIV检测策略的接受意愿等信息。采用χ2检验分析社会人口学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M同伴推动HIV检测策略的接受意愿的相关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1名调查对象中,建议同伴接受HIV检测的意愿占59.50%(310/521),接受同伴建议HIV检测的意愿占90.02%(469/5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检测频次分别为每年1次(aOR=2.72,95%CI:1.42~5.20)、每半年1次(aOR=5.72,95%CI:2.97~11.02)与每个季度≥1次(aOR=8.76,95%CI:4.56~16.83)、发生性行为前询问对方HIV感染状态(aOR=1.94,95%CI:1.15~3.28)和STD史(aOR=1.83,95%CI:1.06~3.14)是建议同伴接受HIV检测的意愿的正相关因素;与同伴讨论HIV检测相关问题(aOR=4.43,95%CI:1.87~10.54)、认为向同伴提出HIV检测建议会影响双方感情(aOR=0.35,95%CI:0.15~0.82)分别是接受同伴建议HIV检测意愿的正相关、负相关因素。结论提高MSM主动建议同伴接受HIV检测的意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双方平等交流及沟通的技巧,是MSM同伴推动HIV检测策略成功的关键。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检测 男男性行为人群 同伴推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A)成瘾患者脑白质结构网络的拓扑特征。方法2014年2月至2019年10月,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利用概率纤维追踪技术构建MA成瘾男性患者(MA组,n=46)及男性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46)的脑白质结构网络。应用基于网络的统计方法评估2组脑白质连接的差异,再用一般线性模型对2组的网络参数进行比较,并分析有显著组间差异的网络参数与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MA组和对照组的脑结构网络均具有小世界属性;与对照组相比,MA组显著增加的结构连接主要位于奖赏系统和视觉系统;最短路径长度显著减低,聚类系数、全局效率、局部效率明显增高(t值分别约为:-2.890、3.179、3.918、3.077,P<0.01,置换检验10 000次);MA组主要在眶额皮质和顶颞叶皮质区域介数中心度明显减低,而左腹侧前岛叶显著增高(P<0.05,置换检验5 000次),此外,右丘脑(r=-0.410,P= 0.005)、左额上回(r=-0.331,P = 0.026)、左楔前叶(r =-0.410,P =0.005)、右楔前叶(r =-0.337,P = 0.024)、左颞中回(r=-0.341,P = 0.022)、右缘上回(r=-0.317,P = 0.034)的介数中心度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缺乏活力因子分呈负相关,右胼胝体沟的介数中心度与思维障碍因子分(r=-0.318,P=0.033)、右丘脑的介数中心度与BPRS总分(r =-0.342,P = 0.022)及激活性因子分(r=-0.326,P= 0.029)呈负相关。结论MA成瘾患者的大脑结构网络仍具有小世界属性,但其大脑区域间的信息传输和整合效率显著提高,且部分脑区的介数中心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神病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甲基苯丙胺 物质相关性障碍 脑结构网络 图论 弥散张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MYD2对心脏成纤维细胞(CFs)的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CFs,通过转染SMYD2干扰RNA(siRNA),在CFs中降低SMYD2的表达,利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处理各组细胞,检测以下指标:(1)噻唑蓝(MTT)法检测CFs增殖;(2)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SMYD2、促进转化生长因子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等指标的表达。结果AngⅡ诱导CFs中SMYD2的表达增加(P<0.01)。AngⅡ刺激CFs增殖和胶原合成(P<0.01),SMYD2-siRNA和对照组相比,CFs增殖下降(P<0.05),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降低(P<0.05)。结论降低CFs中SMYD2表达可抑制AngⅡ引起的CFs增殖和胶原合成,提示SMYD2参与心肌纤维化的发生过程。

  • 标签: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 SMYD2 成纤维细胞 胶原 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