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近房室环间隔(VSAVA)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点及鉴别流程。方法201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邻近VSAVA起源的特发性VA患者287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69例,年龄(61.50±15.67)岁,年龄范围12~86岁,根据胸部X线片影像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2组:①邻近三尖瓣环间隔(VSTA)组226例,其中男132例,年龄(61.92±15.88)岁;②邻近二尖瓣环间隔(VSMA)组61例,其中男37例,年龄(59.93±15.07)岁。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QRS时限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消融成功261例(90.94%,261/287)。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发现:①若以V1导联呈QR、Qr、qr、qR型;QS型与rS型分别作为鉴别邻近VSMA、邻近VSTA中下部与其上部起源VA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41%(46/61)、95.13%(215/226)、80.70%(46/57)、93.48%(215/230);93.71%(179/191)、85.42%(82/96)、92.75%(179/193)、87.23%(82/94);68.57%(24/35)、98.81%(249/252)、88.89%(24/27)、95.77%(249/260);②若以RV2/SV2比值>5预测VA起源于邻近VSM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6%(60/61)、92.03%(208/226)、76.92%(60/78)和99.52%(208/209),提示RV2/SV2比值>5预测VA起源于邻近VSMA部VA的价值优于V1导联呈QR、Qr、qr、qR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邻近VSAVA部VA安全有效,不同部位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对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消融术成功率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生理 房室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冠状静脉(CV)不同部位心外膜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2009年10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VA患者有效靶点或"最早"激动点在CV的连续性病例,对CV不同部位起源VA的QRS波形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173例,其中男102例,年龄(56.44±15.66)岁,年龄范围13~87岁。在邻近二尖瓣环心外膜组的171例中:①51例(92.73%,51/55)患者前室间静脉近端(pAIV)及左心室顶部穿间隔静脉(summit-CV)在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而其他部位106例(91.40%,106/116)无s波呈R型(χ2=115.01,P<0.001);②V5~V6导联在邻近二尖瓣环后壁、侧壁及前侧壁的心大静脉远端(DGCV1)以近区域35例(81.40%,35/43)有s波呈Rs型,而DGCV2、summit-CV及pAIV118例(92.19%,118/128)呈R型,10例(7.81%,10/128)呈Rs型(χ2=89.88,P<0.001);③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在Ⅰ导联20例(74.07%,20/27)以正向波为主呈R、Rs及r型,其他区域140例(97.22%,140/144)以负向波为主呈rS、rs、qr、qs或QS型(χ2=95.79,P<0.001);④若以V1导联有s波呈Rs、RS或rS型,V5~V6导联有s波呈Rs型,I导联以正向波为主呈R、Rs或r型分别作为诊断pAIV及summit-CV,DGCV1及其以近,summit-CV及邻近二尖瓣环后侧壁起源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3%、91.40%、83.61%、96.36%;81.40%、92.19%、77.78%、93.65%;74.07%、97.22%、83.33%、95.24%。结论CV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亦不相同,熟悉这些心电图特征对初步判断其起源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心大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近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Ⅲ导联R/S比值(RⅢ/SⅢ)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PH-VA的患者根据胸部X线片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右侧PH-VA组和左侧PH-VA组:比较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及RⅢ/SⅢ比值在预测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的价值。结果22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年龄(61.0±16.4)岁,男133例。消融成功199例(88.8%,199/224)。①右侧PH-VA组179例,年龄(61.5±15.8)岁,其中男106例;②左侧PH-VA组45例,年龄(59.4±15.2)岁,其中男27例。①若以V1导联呈R、QR、qR、qr、Qr、Qrs、qrS型及胸前导联移行<V1导联作为诊断左侧PH-VA的指标;以V1导联呈QS型作为鉴别右侧希氏束下与上方和左侧PH-VA的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②Ⅲ导联以正、负向波为主的成功率分别为66.7%(44/66)及95.6%(151/158)(χ2=34.51,P<0.001);③若以RⅢ/SⅢ比值≤1.1作为PH-VA消融成功的预测指标,以RⅢ/SⅢ比值>1.1作为PH-VA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5 mm的预测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论不同部位PH-VA的心电图特征不同,心电图指标对鉴别诊断有价值;RⅢ/SⅢ比值是PH-VA消融成功和起源点距希氏束距离<5 mm的有效预测指标。

  • 标签: 室性早搏复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 希氏束旁 射频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倒U法消融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2008年10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RVOT及其延伸(肺动脉窦、主动脉肺干)进行消融的1 510例VA患者,年龄(48.10±16.31)岁,年龄范围6~85岁。根据纳入时间及消融方法将其分为常规组(981例,男342例)和倒U法组(529例,男179例),比较2组腔内电图特征、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的差异。结果①倒U法组与常规组分别有经RVOT及其延伸消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20%(456/529)对87.56%(859/981),χ2=0.539,P>0.05];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倒U法组采用三维标测、冷盐水灌注导管、R0 Swartz鞘支撑、有效靶点单极标测呈QS型伴降支挫折、双极标测呈初始高幅尖峰电位或初始多峰碎裂电位,可记录到远场A波的比例更高,且腔内双极电图有效靶点的V波至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时间(V-QRS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更长(均P<0.001),而放电时间更短(P<0.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排除了有效靶点V-QRS时间存在的差异(P>0.05),其他因素2组间差异依然存在(均P<0.001)。③倒U法组消融时剧烈胸痛发病率[22.31%(118/529)对8.56%(84/981),P<0.001]及心率明显下降的发生率[21.17%(112/529)对12.13%(119/981),P<0.001]明显高于常规组;常规组放电时有爆裂音出现率明显高于倒U法组[7.75%(76/981)对2.08%(11/529),P<0.001];倒U法组未见心包积液或心脏压塞。结论倒U法消融RVOT-VA安全有效。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电生理学 室性早搏 肺动脉窦 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ATP静脉注射是终止折返型室速(RSVT)的有效方法之一,对其在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少有报告。为观察其在宽或窄QRS心动过速(WRT或NRT)鉴别中的价值。本文对19例WRT或NRT者采用分级递增静

  • 标签: 心动过速 鉴别诊断 三磷酸腺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