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深静脉置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广泛应用于输液、血液透析、化疗等治疗过程中。然而,深静脉置管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其中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一种。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静脉中凝结成块,可能导致静脉通路阻塞,影响治疗效果。血栓形成的并发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期刊旨在探讨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并发及其处理方法。

  • 标签: 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并发症,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水平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以及比较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ystatin C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20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0例正常健康查体者的血清,采用颗粒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PENIA)检测血清Cystatin C水平,比较40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ystatin C水平,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或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2.988±0.976) 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67±0.07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50、P<0.01)。Ⅳ期结直肠癌血清Cystatin C水平(4.121±0.381) mg/L明显高于Ⅲ期(3.572±0.288) mg/L、Ⅲ期明显高于Ⅱ期(2.732±0.216) mg/L、Ⅱ期明显高于Ⅰ期(1.621±0.144) mg/L、Ⅰ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67±0.07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336,P<0.01)。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差(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tatin水平(3.298±0.858) mg/L明显高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tatin水平(2.554±0.982)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7,P<0.05)。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血清患者Cystatin水平(1.642±0.689) mg/L明显低于术前(2.500±0.79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89,P<0.01)。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tatin C水平显著升高,Cystatin C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 标签: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 结直肠癌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两者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惠州医院)和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5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中的STAT3和XIAP的表达水平,计数资料各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STAT3阳性表达率为79.25%(42/53),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阳性表达率[24.0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905,P<0.01);STAT3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分别为χ2=4.115、5.962、4.862,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XIAP阳性表达率为73.58%(39/53),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阳性表达率[16.0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72,P<0.01),XIAP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分别为χ2=6.564、4.369、6.632、6.086,P<0.05)。结论STAT3和XIAP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呈高表达,其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 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 子宫内膜癌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期间生活质量及并发的影响。方法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放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选出104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放疗期间分别以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每组例数均52例,比较其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及并发发生率。结果 组间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并发发生率比较,实验组各并发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 2016年 7月至 2018年 10月收治 7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 39例和对照组 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水平以及并发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 P< 0.05),观察组护理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并发发生率 7.69%明显低于对照组 3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效果较好,可以降低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高血压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儿的调节性B细胞(Bregs)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并分析其与ITP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88例ITP患儿治疗前和其中84例治疗1个月后和4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Bregs的比例。采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IgG作为一线药物治疗ITP患儿。对比治疗后不同缓解时间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ITP患儿的Th、NK、Breg细胞计数和Th/Tc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而Tc以及CD19+B细胞增高(P<0.05)。持续性和慢性ITP组Breg细胞计数较新诊断ITP组明显降低(P<0.05)。共84例ITP患儿治疗后缓解,58例(69.1%)获得长期缓解,26例(30.9%)短期缓解,短期缓解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异(P<0.05);长期缓解ITP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除Tc之外,其他细胞亚群均明显增高(P<0.05);长期缓解ITP组NK细胞和Breg细胞明显高于短期缓解ITP组(P<0.05)。结论长病程ITP患儿外周血Bregs明显降低,治疗后获得长期缓解ITP患儿的外周血Bregs显著增加,表明恢复Bregs的免疫机制可能与儿童ITP的长期缓解有关。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B淋巴细胞,调节性 淋巴细胞亚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TP)患儿的调节性B细胞(Bregs)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并分析其与ITP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88例ITP患儿治疗前和其中84例治疗1个月后和4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Bregs的比例。采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IgG作为一线药物治疗ITP患儿。对比治疗后不同缓解时间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ITP患儿的Th、NK、Breg细胞计数和Th/Tc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而Tc以及CD19+B细胞增高(P<0.05)。持续性和慢性ITP组Breg细胞计数较新诊断ITP组明显降低(P<0.05)。共84例ITP患儿治疗后缓解,58例(69.1%)获得长期缓解,26例(30.9%)短期缓解,短期缓解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异(P<0.05);长期缓解ITP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除Tc之外,其他细胞亚群均明显增高(P<0.05);长期缓解ITP组NK细胞和Breg细胞明显高于短期缓解ITP组(P<0.05)。结论长病程ITP患儿外周血Bregs明显降低,治疗后获得长期缓解ITP患儿的外周血Bregs显著增加,表明恢复Bregs的免疫机制可能与儿童ITP的长期缓解有关。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B淋巴细胞,调节性 淋巴细胞亚群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