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聚集体的稳定性。方法收集自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例PD患者外周血液样本及同期10例健康体检人员外周血液样本,用140 μL 0.01 mol/L PBS将1 mg重组人α-Syn溶解后分别与70 μL健康人员、PD患者血浆及PBS于37 ℃环境下恒温振荡孵育7 d(依次命名为HC、PD及PBS组);预成型原纤维(PFF)组采用10 μg α-Syn PFF用于后续实验。利用不同浓度胰蛋白酶(胰蛋白酶:α-Syn浓度比分别为1∶80、1∶40、1∶20)、不同浓度蛋白酶K(PK)(1.0、1.5、2.0 μg/mL)消化各组蛋白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消化前后α-Syn水平的差异。结果(1)胰蛋白酶对PFF的消化作用:随着胰蛋白酶浓度的增加,PFF逐渐减少,当胰蛋白酶与α-Syn PFF蛋白浓度比提高至1∶20时,相对分子质量>35 000处的α-Syn聚集体基本被消化,与其他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胰蛋白酶对α-Syn聚集体的消化作用:在相对分子质量<25 000处,当胰蛋白酶与蛋白浓度比为1∶20时,与HC和PD组比较,PBS组α-Syn表达水平降低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对分子质量35 000~40 000处,3种胰蛋白酶浓度下3组α-Syn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与HC和PD组相比,PBS组降低均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对分子质量>40 000处,当浓度升高到1∶20时,PD组α-Syn才出现明显减少,被消化程度表现为PBS组>HC组>PD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K对PFF的消化作用:当PK浓度为1.0、1.5及2.0 μg/mL时,相对分子质量>35 000处蛋白均已被基本消化,相对分子质量<25 000处α-Syn单体明显减少并出现小分子片段;与阴性对照(PK浓度为0 μ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PK对α-Syn聚集体的消化作用:在相对分子质量<25 000处,PBS组α-Syn单体被消化成更小的片段,而HC和PD组α-Syn单体未见明显消化,同一浓度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对分子质量35 000~40 000处,随着PK浓度增加,PBS组α-Syn二聚体被消化程度明显增加;HC组α-Syn二聚体的量随着PK浓度增加而增加;而PD组α-Syn二聚体的量随PK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同一浓度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对分子质量>40 000处,随着PK浓度增加,PBS、HC及PD组α-Syn均出现一定程度减少,同一浓度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血浆孵育形成的α-Syn聚集体的稳定性高于HC血浆及PBS孵育形成的α-Syn聚集体。

  • 标签: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聚集体 消化 稳定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婴儿期最常见的食物过敏。早产儿CMPA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易漏诊或误诊,导致不适当的禁食以及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因此早产儿CMPA更应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明肠道菌群的建立和完善是婴儿出生后免疫系统成熟和诱导免疫反应平衡的基本因素。食物过敏婴儿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与非过敏婴儿存在差异。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显著不足,胃肠道和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过敏风险更大。益生菌的使用能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耐受性。现对早产儿CMPA的临床诊治、肠道菌群特点及益生菌在早产儿中使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儿,早产 牛奶蛋白过敏 肠道菌群 益生菌
  • 简介:摘要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群中主要的不可逆致盲眼病,其主要致病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遗传变异和生活方式等,但具体致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眼科领域。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对该疾病患者的血液、泪液、房水、玻璃体液、视网膜和脉络膜、玻璃疣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标本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来筛选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究疾病相关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对疾病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还能在治疗靶点的选择以及预后判断中起到指导作用。

  • 标签: 蛋白质组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12(CDK12)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PCa患者89例(PCa组)和行前列腺电切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50例(BPH组),收集两组术中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化(IHC)染色检测组织中CDK12表达量,并分析CDK12蛋白与PCa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PCa患者根据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先后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C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病理检查中CDK12蛋白表达结果,将PCa患者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绘制生存曲线,比较3年生存状况。结果PCa组的CDK12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BPH组(P<0.05);PCa患者中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肿瘤分期与CDK1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11、0.457、0.441,P<0.05)。89例PCa患者3年期间死亡33例,存活56例。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提示,存活组和死亡组的PSA、Gleason评分、肿瘤分期及病理组织的CDK12蛋白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PSA水平>20 μg/L、Gleason评分>7分、肿瘤分期T3期、CDK12蛋白阳性表达均是影响P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DK12蛋白阳性表达者的3年累积生存率低于阴性表达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12,P<0.05)。结论CDK12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PCa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其阳性表达水平可能与PCa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研究CDK12阳性表达量在评估PCa进展风险,规划临床治疗方案中具有潜在价值,CDK12表达情况也是影响PCa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细胞周期蛋白质依赖激酶类 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143-3p靶向调控Kirsten鼠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作用机制。方法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43-3p与KRAS基因的靶向关系。将购自上海中国科学院的胃癌细胞株转染分组,将筛选人胃癌细胞株按照不同转染构建分为6组,miR-143-3p mimic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组、miR-143-3p Inhibitor NC组、miR-143-3p mimic组、miR-143-3p Inhibitor组、si-KRAS NC组、si-KRAS组、miR-143-3p Inhibitor+si-KRAS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及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明KRAS是miR-143-3p靶基因。miR-143-3p mimic组的miR-143-3p表达量高于NC组(t=17.630,P<0.05),在miR-143-3p inhibitor组中表达量低于NC组(t=20.7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miR-143-3p mimic组(mRNA:KRAS为1.00±0.05比0.33±0.03,t=19.900;ERK为1.00±0.05比0.27±0.01,t=24.800;JNK为1.00±0.06比0.60±0.04,t=9.608;E-cadherin为1.00±0.04比1.69±0.06,t=16.570;N-cadherin为1.00±0.03比0.54±0.04,t=15.930;Snail为1.00±0.05比0.39±0.03,t=18.120;蛋白:KRAS为0.54±0.04比0.23±0.01,t=13.020;ERK为0.63±0.04比0.30±0.01,t=13.860;JNK为0.71±0.05比0.33±0.02,t=12.220;E-cadherin为0.85±0.05比1.20±0.06,t=7.762;N-cadherin为0.44±0.03比0.36±0.02,t=3.843;Snail为0.50±0.03比0.25±0.01,t=13.690)中KRAS、p-ERK/ERK、p-JNK/JNK、N-cadherin和Snail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低于NC组,而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高于NC组,细胞增殖(miR-143-3p mimic组:48 h为1.124±0.060比0.978±0.050,t=3.238;72 h为2.545±0.120比2.122±0.110,t=4.501;si-KRAS组:48 h为1.140±0.060比1.020±0.060,t=2.449;72 h为2.500±0.120比2.070±0.100,t=4.768)及侵袭能力(miR-143-3p mimic组:210.00±10.00比110.00±7.00,t=14.190;si-KRAS组:215.00±12.00比100.00±6.00,t=14.850)低于N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miR-143-3p Inhibitor组前述趋势逆转(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143-3p抑制靶向KRAS基因表达,阻断MAP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人胃癌增殖侵袭,并调控上皮间质转化进程。

  • 标签: 微小RNA 胃癌 增殖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保健条件良好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10年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长期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年度体格检查人群中,选取2008年年龄≥60岁,2型糖尿病病程平均10.4年的老年男性患者256例,其中完成10年随访者233例,按HbA1c水平进行三分位数分组(包括:最低组为HbA1c<6.2%;中间组为HbA1c 6.2%~6.8%;最高组为HbA1c>6.8%),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基线不同HbA1c水平随访10年的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根据限制性样条回归模拟基线HbA1c与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1)调查对象平均年龄(78.1±8.6)岁,基线HbA1c最低组、中间组和最高组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0年生存率分别为66.3%、63.9%和51.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基线HbA1c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基线HbA1c每升高1个单位(1%),全因死亡风险升高至1.33倍(95%可信区间为1.08~1.65);校正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饮酒、血压、合并症、用药治疗、空腹血糖、血红蛋白、血尿酸、血脂、肝功、肾小球滤过率等混杂因素后,基线HbA1c每升高1个单位(1%),患者10年全因死亡风险升高至1.55倍(95%可信区间为1.20~2.02);(3)限制性样条Cox回归拟合曲线显示,基线HbA1c≤6.5%组患者死亡风险最低,当基线HbA1c>6.5%时,随着HbA1c水平的升高,患者10年全因死亡风险逐步升高,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组保健条件良好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基线HbA1c水平与10年全因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当HbA1c ≤6.5%时10年死亡风险最低,提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亦能从良好血糖控制中获益。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化血红蛋白 全因死亡 老年男性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心血管事件获益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有关数据库,收集截至2019年10月发表的SGLT2抑制剂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结局指标包含心血管事件。采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或相对危险度(RR)作为效应量,各效应量均采用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共纳入3项研究34 322例受试者,其中试验组19 064例,对照组15 258例。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低。与对照组比较,SGLT2抑制剂有良好的降糖效果,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4%(0.33%~0.58%)],P<0.01。在心血管事件方面,SGLT2抑制剂组在复合心血管终点风险[RR(95%CI)为0.89(0.83~0.96)]、心力衰竭住院风险[RR(95%CI)为0.69(0.61~0.79)]、心肌梗死风险[RR(95%CI)为0.89(0.80~0.98)]、全因死亡风险[RR(95%CI)为0.83(0.70~0.99)]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心血管死亡风险[RR(95%CI)为0.81(0.63~1.05)]和卒中风险[RR(95%CI)为1.00(0.88~1.1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GLT2抑制剂可降低肾脏特异性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LT2抑制剂组在发生低血糖风险、低血容量症风险、骨折风险、泌尿系感染风险和截肢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发生生殖系统感染[RR(95%CI)为4.74(2.76~8.16)]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方面[RR(95%CI)为2.34(1.26~4.35)]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GLT2抑制剂对T2DM合并高危心血管风险的患者有良好的心血管、肾脏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殖系统感染风险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风险。

  • 标签: 糖尿病,2型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心血管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