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面对刑事司法领域中的难办案件,司法者面临各种解释论上的难题。解释者应该秉持基本正义观的立场,以结论的妥适性为目标,综合运用刑法中的各种解释方法。具体到赵春华案件中,可以从非法持有枪支罪客观要件上的"非法性"和"枪支"的实质性角度分析,结合刑法理论上的禁止错误理论,运用"当然解释"的方法,实现对该行为非罪化或者非重刑化处理的目标。

  • 标签: 当然解释 基本正义观 客观要件 禁止错误
  • 简介:近日出台的《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将在明确法律职业范围、限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条件、建立健全法律执业人员职前培训制度与职业资格暂停吊销制度等方面对法律职业资格准入机制进行改革。但这并没有脱离法律职业资格同质化之路。法律职业资格必须进行二次分离,以实现其职业化之路。

  • 标签: 法律职业 统一 同质化 改革
  • 简介: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的规定,只是立法者给自己的"宣言",不具有司法适用的价值。立法者在制定刑法分则条文时,已经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排除在外。无论是将"但书"置于犯罪构成体系之外还是将"但书"转化为可罚的违法性、可罚的责任理论融入犯罪构成模式之内,发挥出罪机制都难以作到理论自洽。"情节"要素的判断内容只有被具体化为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某个具体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时才有意义。"但书"司法化破坏了刑法分则中具体犯罪构成的定型作用,动摇了罪刑法定原则的根基,增加了司法上的恣意性,放任了司法人员"粗犷化"的办案思维,不利于"精细化"刑法思维方式的养成。当前司法实践中司法文书上直接引用《刑法》第13条"但书"出罪化的做法应当及时纠正并终结。

  • 标签: 立法 但书 司法化 出罪
  • 简介:我国市民社会阶层分化表现出阶层差距过大加剧社会断裂、阶层结构闭塞导致社会流动不畅、权力配置失当加深阶层矛盾等现状。由此,埋藏着腐败的社会结构诱因。具体来说,阶层差距过大造成某些公职人员的财富观异化、社会流动滞涩造成既得利益群体腐化堕落、权力配置失衡及不当运用促发腐败行为。而市民社会也蕴藏着反腐败的阶层动力,因为腐败行为与市民社会自由平等的价值基础相抵触、腐败行为与市民社会的存在基础——商品经济相抵触、腐败行为与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发展进程相抵触。

  • 标签: 反腐败 市民社会 社会阶层 阶层分化
  • 简介:一、盗窃行为入罪门槛之修正轨迹从形式上看,盗窃罪经历了纯正数额犯向不纯正数额犯的转变。一般认为,盗窃罪在1979年《刑法》中是纯正数额犯,在盗窃罪的人罪门槛方面仅设置了单一的“数额较大”之标准。及至1997年《刑法》修订,盗窃罪的罪状被修改为“盗窃公私财物,

  • 标签: 盗窃罪 司法适用 路径 “数额较大” 《刑法》 数额犯
  • 简介:我国目前采取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方式来提升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整体法律素质。但是这种法律职业资格同质化之路只能是过渡性的。司法官与律师资格必须进行二次分离,目的是通过提升司法官的“法律素养”来提升民众对该职业群体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以实现其“职业化”之路,而不是现在依靠国家赋予他们的“司法权”来确立其“权威”地位。

  • 标签: 法律职业 同质化 司法考试
  • 简介:近期,吴保全案成为社会上热议的一个话题。引人关注的是,吴保全是因"诽谤他人及政府"这样一个被法律界形容为"空降罪名"而获刑。吴保全案暴露出的一个重要矛盾就是,法治和公众对加强行政监督的迫切需求和政府拒绝行政监督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的产生有法治进步、科技进步以及少数基层政府的漠视和不作为等原因,也会对依法行政的推进、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刑事法治的严肃性等方面产生危害。因此可以从政府坚持接受行政监督的依法性、自觉性等关键环节予以突破,再综合人大、司法机关、公民等力量共同加以解决,进而促进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

  • 标签: 法治 权利 行政监督 吴保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