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手术后最常见并发症,其分子机制与基因的特异性表达相关。表观遗传是不改变DNA序列而实现基因选择性表达和调控可遗传修饰的过程,其主要模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调节等。体内及体外实验研究发现DNA甲基化抑制剂、组蛋白乙酰化抑制剂以及非编码RNA参与调控PCO发生发展中表型的变化并影响其进程。(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4-37)

  • 标签: 后发性白内障 表观遗传学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杭州整形医院急诊面部外伤患儿的流行病特征。方法调查分析杭州整形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急诊治疗的9 002例0~15岁面部外伤患儿的资料。统计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受伤后就诊时长、致伤原因、伤口部位、伤口类型、伤口长度、伤口深度、麻醉方式、术后抗瘢痕措施、术后瘢痕评估等情况,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结果本组9 002例患儿中,男5 593例,女3 409例,男女比例约1.64∶1;年龄(4.6±2.9)岁,最小为出生后1个月。将患儿分为5个年龄段:≤1岁、>1岁且≤3岁、>3岁且≤6岁、>6岁且≤12岁、>12岁且≤15岁,其中>1岁且≤3岁的患儿最多,共4 505例(50.00%);从1岁至15岁患儿数量依次呈递减趋势,年龄段越大,男性患儿比例越大,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23.12,P<0.001)。患儿受伤时间主要集中在9:00-12:00和16:00-21:00,最容易受伤的时间段是19:00-20:00。从全年来看,12月份患儿受伤人数最多,共1 002例(11.13%)。患儿大多于伤后6 h内就诊,共8 846例(98.27%)。主要致伤原因为撞伤(摔伤),共7 786例(86.49%)。最容易受伤的部位主要是额部,在≤3岁、>3岁且≤6岁、>6岁且≤15岁3组中,额部所占比例依次减小,受伤部位构成比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401.22,P<0.001)。主要受伤类型为挫裂伤,共8 081例(89.77%)。受伤深度主要为中层(脂肪层、肌肉层),共5 262例(58.45%);其次为深层(软骨层、骨膜层),共3 601例(40.00%)。伤口总长度为(1.9±1.0) cm(0.2~15.0 cm)。麻醉方式主要是局部麻醉,部分采用静脉麻醉或全麻插管麻醉,共8 757例(97.28%)。术后随访7 465例,所有随访患儿应用整形美容技术一期或分期治疗,术后采用一种或联合多种抗瘢痕措施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至2年,术后感染8例,主要发生在动物抓咬伤、唇部贯通伤及被牙齿磕伤患儿,瘢痕增生28例,其余患儿均效果满意,瘢痕不明显。结论儿童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儿童面部外伤后应及时到整形外科就诊,联合多种抗瘢痕治疗措施,将术后瘢痕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 标签: 儿童 急诊处理 面部损伤 瘢痕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形态和生物力学参数对近视眼人群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影响及其辅助诊断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可行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青岛眼科医院拟行角膜屈光手术的屈光不正患者144例(227只眼),其中男性90例(139只眼),女性54例(88只眼);年龄(22.8±5.6)岁。所有患者检查最佳矫正视力下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并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和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检查。根据Pentacam参数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值(BD)进行分组,将BD<12 μm定为对照组(59例,118只眼);将BD≥12 μm定为高BD组(85例,109只眼),其中BD≤16 μm者为可疑组(44例,53只眼),>16 μm者为异常组(41例,56只眼)。选取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中BD、前表面曲率(ASK)、后表面曲率(PSK)、前表面散光(AAstig)、后表面散光(PAstig)、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直径(W-W)7个参数及Corvis ST角膜生物力学检测系统中第1次压平时间(AT1)、第1次压平长度(AL1)、第1次压平速度(AV1)、第2次压平时间(AT2)、第2次压平长度(AL2)、第2次压平速度(AV2)、最大压陷时间(HCT)、最大压陷峰距(HC-PD)、最大压陷形变幅度(HC-DA)、最大压陷曲率半径(HC-R)、形变幅度比值(DA Ratio)、综合半径、最薄点厚度/厚度变化率(ARTH)、硬度参数(SPA1)、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15个参数纳入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BD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寻找影响BD的主要因素。结果对照组和高BD组在年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差异无统计意义(t=-3.311,-1.808,-2.359;P=0.071,0.072,0.121);Pentacam测量发现在对照组、可疑组和异常组中,ASK、PSK、PAstig、W-W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Z=18.492,31.547,10.773,70.167;P<0.05),AAstig、CCT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Z=2.204,1.108;P>0.05)。其中异常组[43.40(42.20,44.40)]较对照组[42.80(41.98,44.00)]ASK增大(t=-4.292;P<0.05),可疑组[-6.50(-6.60,-6.35)]与异常组[-6.50(-6.70,-6.33)]较对照组[-6.30(-6.50,-6.20)]PSK均增大(t=4.492,4.618;P<0.05);可疑组[0.40(0.30,0.40)]与异常组[0.40(0.30,0.40]较对照组[0.40(0.30,0.50)] PAsting均增大(t=2.796,2.515;P=0.016,0.036);可疑组[11.40(11.00,11.60)]和异常组[11.10(10.90,11.30)]较对照组[11.50(11.40,11.80)]W-W减小,同时异常组较可疑组W-W也明显减小(t=3.235,8.353,4.282;P<0.05);Corvis ST参数在3个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将每组患者BD与Pentacam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对照组、可疑组、异常组以及所有患者中,BD与W-W呈低至中度负相关(r=-0.614,-0.304,-0.396,-0.661;P<0.05),BD与其他参数相关性较低或未见明显相关性;将患者BD与Corvis ST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仅在可疑组中,BD与AV1、HCT、HC-DA间存在低度正相关(r=0.332,0.361,0.382;P<0.05),BD与Corvis ST其他参数在各组中未见明显相关性。以BD为因变量,选取Pentacam参数与Corvis ST参数建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变量W-W、ASK、PSK、HC-PD、SPA1、CCT间不存在共线性(容忍度<0.100),方程检验结果F=37.221,P<0.001,调整r2=0.504,拟合较好。结论角膜形态参数中角膜直径、前表面曲率、后表面曲率是影响BD的主要因素,角膜生物力学参数中HC-PD和SPA1也可能对BD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角膜形态和生物力学参数的联合评估有助于角膜后表面高度异常的鉴别诊断。(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10-117)

  • 标签: 近视 眼前半段 角膜 生物力学现象 角膜地形图 屈光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U-VNTR基因分型技术用于分析广州地区结核病传播关系的可行性。方法以结核患者居住地所属乡镇村组或社区街道相同为前提,假定居住所属地相同结核患者间存在传播关系,拟定广州地区结核病传播链。培养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并提取DNA,通过PCR扩增进行29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分析,并计算HGDI分辨力指数。以基因型成簇与否评价传播链内结核患者间传播关系的有无。结果拟定了178条广州地区结核病传播链,复苏得到456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提取获得其基因组DNA并扩增了29个VNTR位点,其组合HGDI分辨力指数为0.986。基因成簇性分析显示,有2条传播链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基因成簇,成簇率为1.10%。基因成簇性的2条传播链患者分别居住于同街道,发病时间间隔在2年以内,分别为9和14个月。结论29位点MIRU-VNTR基因分型技术可用于广州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分析,能否用于结核病传播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传播链 MIRU-VNTR 基因成簇性